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P8

  ..續本文上一頁凡。天臺宗的六即中,觀行即以前爲外凡,相似即爲內凡。現在所說的兩句是就登地菩薩所化,入佛智慧,稱入佛果,起菩薩根,辯明修行之因,此四句,統攝所化之緣,始自外凡,終至佛果,只說明佛土之意,不評判報土應土之不同。此中,佛土無有定相,只是隨衆生所取而現。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菩薩從無所得證入法身,而法身無像,怎麼會有實在的國土呢?可見,菩薩于一切法沒有主觀的取舍,之所以有取舍,實在是爲饒益衆生而作純粹客觀的取舍,因爲菩薩已斷俱生我法二執,所以能夠如此。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此是用比喻來說明菩薩這樣建立佛土,好象有人在空地上建造宮室,則能隨意所爲,盡情發揮,沒有不成就的,如果菩薩心無取舍,落于空見,則不能隨順衆生,而要成就清淨莊嚴的佛土,就象人在虛空中建造樓閣,終究無有是處,只爲成就衆生,所以能隨順衆生而取佛土,可見,建立佛土,不在于空。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佛又對寶積說:寶積,你要知道,直心是菩薩淨土。所謂“直心”即是于世間法,不迎不拒,無取無舍,是爲直心。如從世俗谛即第一義谛而言,則世間法即出世間法,因爲就世間法的凡夫衆生,都認爲時空有決定性,所以有迎拒取舍,而菩薩已經離了意識上的主觀我執,對于客觀外境,自然沒有主觀上的迎拒取舍,如是內心外境,超越時空,即不壞衆生世間法即是菩薩之出世間法。可見,直心即是對順逆無有挂礙。而菩薩取淨土要具備兩個條件:1,要起大悲心度生,2,修直心等行(也指凡夫執有,二乘偏空,而菩薩行正觀,走中道,即是直心)。

  “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

  因爲凡夫衆生的知見,圍繞在定性的時空之中,所以被時空所束縛,無始以來,在這時空所交織的羅網之中迎拒取舍,于是掙紮于煩惱之中,乃有無量諸苦,而菩薩了知,我是假有,時空也是假有,沒有主觀的我,也沒有客觀的時空,我與時空只是觀念、概念而已,如果打破我與時空的觀念、概念,則意識也無可安住。可知菩薩以直心修正觀,教化衆生也是直心正觀,所以是衆生現在與菩薩同悟平等,未來與菩薩同生無生,無有委曲障礙,所以是菩薩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此中不谄即是直心。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所謂“深心”,即徹法源之底,窮心體之源,或者,菩薩發心,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即不緣生死,緣無上道,不緣差別,緣無差別,即是深緣實相,而實相無相,即緣無所緣,稱爲深心。而此深心深固難拔,菩薩發如此深心,待成佛之時,則具足如是功德類衆生來生其國。所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既有深心之故,還有:1,深心是淨業之力,自然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如屠殺人,自然感屠殺眷屬,來生其家。2,菩薩深心,能使深心人親近菩薩,所以來生其國。3,因深心,所以得佛地妙,聞者都願往生,所以修深心,往生其佛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

  直心、深心、菩提心,叁心次第而來,所以要行大道(成佛之道),要先直自他之心,心既正直,然後入行,入行既深,則能普運一切,普皆趣佛,稱菩提心,即是信解行證。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從此以下,是就菩薩行六度的範疇而言,所謂布施,外舍國財身命、妻子兒女,內舍貪愛悭嫉,稱爲一切能舍,菩薩如是布施,待成佛時,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對寶積菩薩說,持戒是菩薩淨土,戒有世間、出世間之別。世間戒爲人天戒,出世間戒爲菩薩戒,世間戒又稱有爲戒,即是對治法門以對治惡行,稱有爲戒,也稱有漏;出世間戒又稱無爲戒,菩薩從見道位知諸法無染,離五欲過,隨順法性空無相無作而修行屍波羅密,稱爲無爲戒,也稱無漏戒。可見,雖同五戒十善,人天行之,則爲對治法,有苦行相,而菩薩行之,則能隨順法性,不須對治,潇潇灑灑,得大自在,就出世間戒的果地而言,是沒有什麼戒不戒的,爲什麼呢?因爲心性即自性戒,而在因地的無爲戒,仍然有戒有不戒,爲什麼?因爲隨順法性,則稱持戒,不隨順法性,即識心放逸,則不是持戒。菩薩隨順法性修無漏戒,待到成佛之時,則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可見要想十善圓滿,當修無漏,而有漏之法,永無圓滿之期。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告訴寶積菩薩,忍辱是菩薩淨土,如果諸菩薩修得無生法忍,待到成佛之時,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如果對我及我所有法,不如實體認、認假爲真,使甯靜的心海變成錯綜複雜的意識界,由此我執堅強,我所有法複雜紛纭,例如人非水非空,卻把我所有法擴展到海中空中,,劃定界線,不能超越,若然觸犯,則相互傾軋戰爭。如能勉強忍耐,稱爲生忍,雖是美德,但內心外境都有苦相,不能獲得叁十二種福德莊嚴之相,而無生法忍則能了悟我及我所有法,本無所有,因無明而致意識顛倒,如無無明,則意識也滅,則我及我所有法之情執,無以安立,如是則我不犯人,人也不會犯我,則天下太平,世界和平,進一步說,無生法忍無法可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橫說豎說,都是破執的工具,情執一破,則見無生,可知,緣生法是相對性,可以思議,而無生法是絕待性,不可思不可議,所依是緣生法,從此可以顯無生法,唯證方知,在此無生法中,容不得人我是非,以及灰身滅智,菩薩修習無生法忍成就佛道,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即是菩薩行,也即是隨順世間,自度度他,不壞世間法而引導衆生,不著相而超越。如心如朽木,面如死灰,狀如行屍者,終不能得叁十二種莊嚴德相,可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福德智慧之相。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對寶積說,精進是菩薩淨土,如果菩薩了達我及我所有法本無所得,無身相,無意識相,則無所謂懈怠也無所謂精進,隨順法性而空無相無作修行精進波羅密,如此精進是爲真精進,一般凡夫衆生所修無不是在意識上的加工用行,如是要成就正等正覺,則如刻牛糞爲旃檀,無有是處,因爲你瞪著有病的眼,妄取空中之花,徒自生困,終不可得。菩薩隨順法性,雖也在意識上下手,卻是隨順法性而念念息滅緣執,息到最後,法眼開明,證真如法性,菩薩修此精進,待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禅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對寶積菩薩說,禅定是菩薩淨土,如果菩薩了知法性常定,體無散亂,則能隨順法性空無相無作修行禅定波羅波羅密,修此禅定,待到成佛之時,攝心不亂的衆生來生其國。此處之禅定區別外道之無想定及二乘的滅盡定,乃是法身大士的“楞嚴大定”。前兩種就第六意識的降伏,使不起現行,所以“滅盡定”又稱“滅受想定”,與“無想定”同稱“二無心定”,而無想定,入定之時,六識不起現行,出定之時,六識依然活動,而首楞嚴定則不如是,即是隨順法性起修起定,達到能所雙亡,轉識成智,則知一切法本自涅槃,一切衆生本來具足不思議定,此定法爾如是,無出無入,叁聚之中爲正定聚,否則,即使修到二無心定,也如石壓草,叁聚中稱不定聚,終不能究竟。叁聚外加邪定聚。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告訴寶積菩薩,“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如實了知,法性非名與無明,隨順法性空無相無作行般若波羅密,待到成佛之時,正定聚衆生來生其國。

  六度之中,前五度爲事,後一度爲理,如果般若波羅密不能圓滿,則前五度都不能得以成就。五度如盲,六度如眼,無眼則不能行路,只能是盲修瞎煉。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告訴寶積說,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而四無量心又稱四等。因有四等,所以能夠實踐六度。小乘四等只能涉及到欲色二界衆生,自然不能算是真無量,而大乘四等則周遍法界,所以是真正的無量。菩薩隨順法性,在意識中沒有芥蒂,沒有意識中的對象,沒有人我的界限、邊際,即能發無緣慈,慈心無量,運同體悲,悲心無量,法喜充滿,善心無量,至于取舍,本無有取,哪裏有舍,而無舍之舍,則是舍心無量,否則,強行割愛,則難以成就。凡夫因取舍相對而立,即使有取舍也是陰魂不散。無始以來,藕斷絲連,即事舍情在,所以凡夫生生世世,恩怨纏綿(縛),而不能出離,若然超越相對而舍,因爲一切法相有差別,性本不二,無有能所,因爲無明,所以識心妄作,自作多情,能所都是衆生自我導演出的節目,如能放下能取之心,又哪裏有所取之境,當下既是菩薩舍心無量,菩薩修此四無量心,待到成佛之時,慈悲喜舍衆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告訴寶積菩薩,四攝法是菩薩淨土,上面所說的慈悲喜舍是化度衆生的根本,而四攝則是化度衆生的具體實施。所謂四攝,即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對四攝加以解釋。1,布施攝。滿足衆生所需,救濟衆貧困,包括財法無畏叁施。以使衆生生歡喜心,皈依叁寶。2,愛語攝。對于各類衆生,觀察其隱藏的憂郁憂慮,施以和言悅色,此能感人至深,如能再施財法或無畏,則使衆生化悲痛爲力量,化腐朽爲神奇,當然對于剛強衆生,應以金剛怒目或菩薩蠻來對治之,以使其折伏。3,利行…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