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天台宗的六即中,观行即以前为外凡,相似即为内凡。现在所说的两句是就登地菩萨所化,入佛智慧,称入佛果,起菩萨根,辩明修行之因,此四句,统摄所化之缘,始自外凡,终至佛果,只说明佛土之意,不评判报土应土之不同。此中,佛土无有定相,只是随众生所取而现。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从无所得证入法身,而法身无像,怎么会有实在的国土呢?可见,菩萨于一切法没有主观的取舍,之所以有取舍,实在是为饶益众生而作纯粹客观的取舍,因为菩萨已断俱生我法二执,所以能够如此。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此是用比喻来说明菩萨这样建立佛土,好象有人在空地上建造宫室,则能随意所为,尽情发挥,没有不成就的,如果菩萨心无取舍,落于空见,则不能随顺众生,而要成就清净庄严的佛土,就象人在虚空中建造楼阁,终究无有是处,只为成就众生,所以能随顺众生而取佛土,可见,建立佛土,不在于空。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
佛又对宝积说:宝积,你要知道,直心是菩萨净土。所谓“直心”即是于世间法,不迎不拒,无取无舍,是为直心。如从世俗谛即第一义谛而言,则世间法即出世间法,因为就世间法的凡夫众生,都认为时空有决定性,所以有迎拒取舍,而菩萨已经离了意识上的主观我执,对于客观外境,自然没有主观上的迎拒取舍,如是内心外境,超越时空,即不坏众生世间法即是菩萨之出世间法。可见,直心即是对顺逆无有挂碍。而菩萨取净土要具备两个条件:1,要起大悲心度生,2,修直心等行(也指凡夫执有,二乘偏空,而菩萨行正观,走中道,即是直心)。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因为凡夫众生的知见,围绕在定性的时空之中,所以被时空所束缚,无始以来,在这时空所交织的罗网之中迎拒取舍,于是挣扎于烦恼之中,乃有无量诸苦,而菩萨了知,我是假有,时空也是假有,没有主观的我,也没有客观的时空,我与时空只是观念、概念而已,如果打破我与时空的观念、概念,则意识也无可安住。可知菩萨以直心修正观,教化众生也是直心正观,所以是众生现在与菩萨同悟平等,未来与菩萨同生无生,无有委曲障碍,所以是菩萨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此中不谄即是直心。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所谓“深心”,即徹法源之底,穷心体之源,或者,菩萨发心,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即不缘生死,缘无上道,不缘差别,缘无差别,即是深缘实相,而实相无相,即缘无所缘,称为深心。而此深心深固难拔,菩萨发如此深心,待成佛之时,则具足如是功德类众生来生其国。所谓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既有深心之故,还有:1,深心是净业之力,自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如屠杀人,自然感屠杀眷属,来生其家。2,菩萨深心,能使深心人亲近菩萨,所以来生其国。3,因深心,所以得佛地妙,闻者都愿往生,所以修深心,往生其佛国。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直心、深心、菩提心,三心次第而来,所以要行大道(成佛之道),要先直自他之心,心既正直,然后入行,入行既深,则能普运一切,普皆趣佛,称菩提心,即是信解行证。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从此以下,是就菩萨行六度的范畴而言,所谓布施,外舍国财身命、妻子儿女,内舍贪爱悭嫉,称为一切能舍,菩萨如是布施,待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对宝积菩萨说,持戒是菩萨净土,戒有世间、出世间之别。世间戒为人天戒,出世间戒为菩萨戒,世间戒又称有为戒,即是对治法门以对治恶行,称有为戒,也称有漏;出世间戒又称无为戒,菩萨从见道位知诸法无染,离五欲过,随顺法性空无相无作而修行尸波罗密,称为无为戒,也称无漏戒。可见,虽同五戒十善,人天行之,则为对治法,有苦行相,而菩萨行之,则能随顺法性,不须对治,潇潇洒洒,得大自在,就出世间戒的果地而言,是没有什么戒不戒的,为什么呢?因为心性即自性戒,而在因地的无为戒,仍然有戒有不戒,为什么?因为随顺法性,则称持戒,不随顺法性,即识心放逸,则不是持戒。菩萨随顺法性修无漏戒,待到成佛之时,则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可见要想十善圆满,当修无漏,而有漏之法,永无圆满之期。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告诉宝积菩萨,忍辱是菩萨净土,如果诸菩萨修得无生法忍,待到成佛之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如果对我及我所有法,不如实体认、认假为真,使宁静的心海变成错综复杂的意识界,由此我执坚强,我所有法复杂纷纭,例如人非水非空,却把我所有法扩展到海中空中,,划定界线,不能超越,若然触犯,则相互倾轧战争。如能勉强忍耐,称为生忍,虽是美德,但内心外境都有苦相,不能获得三十二种福德庄严之相,而无生法忍则能了悟我及我所有法,本无所有,因无明而致意识颠倒,如无无明,则意识也灭,则我及我所有法之情执,无以安立,如是则我不犯人,人也不会犯我,则天下太平,世界和平,进一步说,无生法忍无法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横说竖说,都是破执的工具,情执一破,则见无生,可知,缘生法是相对性,可以思议,而无生法是绝待性,不可思不可议,所依是缘生法,从此可以显无生法,唯证方知,在此无生法中,容不得人我是非,以及灰身灭智,菩萨修习无生法忍成就佛道,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即是菩萨行,也即是随顺世间,自度度他,不坏世间法而引导众生,不著相而超越。如心如朽木,面如死灰,状如行尸者,终不能得三十二种庄严德相,可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福德智慧之相。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对宝积说,精进是菩萨净土,如果菩萨了达我及我所有法本无所得,无身相,无意识相,则无所谓懈怠也无所谓精进,随顺法性而空无相无作修行精进波罗密,如此精进是为真精进,一般凡夫众生所修无不是在意识上的加工用行,如是要成就正等正觉,则如刻牛粪为旃檀,无有是处,因为你瞪着有病的眼,妄取空中之花,徒自生困,终不可得。菩萨随顺法性,虽也在意识上下手,却是随顺法性而念念息灭缘执,息到最后,法眼开明,证真如法性,菩萨修此精进,待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对宝积菩萨说,禅定是菩萨净土,如果菩萨了知法性常定,体无散乱,则能随顺法性空无相无作修行禅定波罗波罗密,修此禅定,待到成佛之时,摄心不乱的众生来生其国。此处之禅定区别外道之无想定及二乘的灭尽定,乃是法身大士的“楞严大定”。前两种就第六意识的降伏,使不起现行,所以“灭尽定”又称“灭受想定”,与“无想定”同称“二无心定”,而无想定,入定之时,六识不起现行,出定之时,六识依然活动,而首楞严定则不如是,即是随顺法性起修起定,达到能所双亡,转识成智,则知一切法本自涅槃,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不思议定,此定法尔如是,无出无入,三聚之中为正定聚,否则,即使修到二无心定,也如石压草,三聚中称不定聚,终不能究竟。三聚外加邪定聚。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告诉宝积菩萨,“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如实了知,法性非名与无明,随顺法性空无相无作行般若波罗密,待到成佛之时,正定聚众生来生其国。
六度之中,前五度为事,后一度为理,如果般若波罗密不能圆满,则前五度都不能得以成就。五度如盲,六度如眼,无眼则不能行路,只能是盲修瞎炼。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告诉宝积说,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而四无量心又称四等。因有四等,所以能够实践六度。小乘四等只能涉及到欲色二界众生,自然不能算是真无量,而大乘四等则周遍法界,所以是真正的无量。菩萨随顺法性,在意识中没有芥蒂,没有意识中的对象,没有人我的界限、边际,即能发无缘慈,慈心无量,运同体悲,悲心无量,法喜充满,善心无量,至于取舍,本无有取,哪里有舍,而无舍之舍,则是舍心无量,否则,强行割爱,则难以成就。凡夫因取舍相对而立,即使有取舍也是阴魂不散。无始以来,藕断丝连,即事舍情在,所以凡夫生生世世,恩怨缠绵(缚),而不能出离,若然超越相对而舍,因为一切法相有差别,性本不二,无有能所,因为无明,所以识心妄作,自作多情,能所都是众生自我导演出的节目,如能放下能取之心,又哪里有所取之境,当下既是菩萨舍心无量,菩萨修此四无量心,待到成佛之时,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告诉宝积菩萨,四摄法是菩萨净土,上面所说的慈悲喜舍是化度众生的根本,而四摄则是化度众生的具体实施。所谓四摄,即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对四摄加以解释。1,布施摄。满足众生所需,救济众贫困,包括财法无畏三施。以使众生生欢喜心,皈依三宝。2,爱语摄。对于各类众生,观察其隐藏的忧郁忧虑,施以和言悦色,此能感人至深,如能再施财法或无畏,则使众生化悲痛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当然对于刚强众生,应以金刚怒目或菩萨蛮来对治之,以使其折伏。3,利行…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