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P9

  ..續本文上一頁攝。即是要給衆生有益的思想語言和行爲,使之能上契佛理,下契群機,使衆生均能或多或少受到佛法的熏習,猶如春風化雨,長養萬物,時時皈依叁寶,而又不住其中。4,同事攝。即是與衆生建立一種同事或親屬的關系,使衆生近水樓臺先得月,即以思想、語言、行動來攝化衆生,只是越親近越難度化,因爲我們的法眼未開,不知衆生根性,即不能對機說法,進一步說,解脫即涅槃,菩薩因地之時,以四攝之法攝化終生,以後得解脫之果,所以衆生爲解脫所攝,而解脫之理即是攝義,于是,菩薩即攝化衆生,則衆生系屬菩薩,所以菩薩行此四攝,待成佛之時,寄托所攝衆生來生其國,此中攝取是解脫攝取,不是人所攝取。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對寶積說,方便是菩薩淨土。此中,方便是實相之門,實相是方便之宅,如果沒有方便之門,則實相之宅難入,即成障礙,前面始自直心,終于四攝,必須具方便才不墮二乘而超于叁有,可見方便之重要,所謂方便即是方便智,雖有不違背空寂,雖無卻又出有而化導衆生,即無爲而無不爲,也即方便無礙(可謂積小德而獲大功),所以不論任何語言、方法、行爲,只要契理契機、對症下藥,都是方便。用一個比喻,彎刀對著瓢切菜,即是善用方便,否則藥不對症,即不是方便,二乘人不能廣度衆生,即不善用方便,而菩薩行方便之時,一定要問爲什麼?如果不是爲了度化衆生,那麼此方便法門即變謀取私利和墮落的借口和手段,如說布施可爲自己發財致富,甜言蜜語,酷似愛語,實是逢迎拍馬的妄語,笑臉相迎,好象和藹可親,實則黃鼠狼給雞拜年,殷勤服務,近似利行,實爲有所圖,幹爹幹媽近乎同事,也是佛教庸俗勢力之特征,末法時代,歪行曲解方便,據弟子爲私有,同菩薩度衆生之願行,可謂天壤之別。可見,佛子度生,首先意業清淨,隨其意淨,即發心清淨,則身口二業淨,則具無量恒沙功德,否則,“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雖說佛說也遭惡報,報在無間地獄。如是,菩薩行方便,待到成佛之時,則有對一切法方便無礙的衆生來生此國土。

  “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對寶積說,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叁十七道品目的是到達涅槃,因爲有方便,所以菩薩行叁十七道品,不證二乘,所謂叁十七,即叁個四(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兩個五(五根、五力),單七(七覺支),只八(八正道)。所謂道品:道以虛通爲義,不通不能稱爲道,衆生凡事被無明煩惱所障,事事感覺不順,所以是不見道,品即類義,也就是說,六類叁十七品,都是爲衆生開道的工具,所以稱道品。

  四念處。1,觀身不淨。身體七孔,常流不淨,尚不能如糞袋,可以裹緊不洩,只好聽其自然。2,觀受是苦,受是領納義,不論順逆,若有所受,無不是苦,也稱熱惱,壞事是苦,好事過極也是苦,高血壓等都是興奮所致。3,觀心無常,心是念念不息,如雷電刹那不住,叁心了不可得,衆生以爲實,于是庸人自擾,菩薩不加理睬,使其孤掌難鳴,于是川流不息的過路魔鬼,失去了主人的青睐,則會變成川流不息的菩薩,凡夫無明,與之周旋,無始以來被牽著鼻子行于六道之中,菩薩自在,能使生死妄心,轉爲隨緣法性,如杯中水,則大作夢中佛事,大建水月道場,叁界六道如幻,夢境水月也幻,菩薩度夢中人,即只得隨緣大作夢中事,將衆生六道之夢,引入菩薩之道場夢,于是過去六道業緣洗刷幹淨,即是熏習菩薩種姓,如是,才有夢醒的希望。同是觀心無常,二乘與菩薩,處理不同,二乘恐怕造業,用枯寂定灰身滅智,將心凍結,即于變幻心見常發行,以常禦變,則于此無償心法,無縱無阻,使水患變成水利,因爲水本無患,縱與阻成患,生滅之心法也無患,凡夫縱之,二乘阻之,無始以來,相對而立,糾纏不休,菩薩以法性駕禦,如靜悄悄的大地任百川彙海,無縱無阻,乘其方便,行舟載客,灌溉田園,動力發電,普利群生。4,觀法無我。我是實體義,智者見一切法,因緣和合,無有實體,即是無我,雖說無我,因緣差別,果報不同,並且,這種因緣果報有鐵一般的定律,此定律貫攝十法界,強名爲第一義谛,如只觀法無我,則不了第一義谛,即落頑空,則成拔無因果,因凡夫執我法,昧第一義谛,佛對此說觀法無我,如不了達,諸法雖無我,而成住壞空,在因緣法則上卻有鐵一般的規律主宰其中,否則即墮頑空,是斷滅境界。

  四正勤。即是要時時觀察內心,1,已生惡法令斷,2未生惡法令不生,3,未生善法令生,4,已生善法令增長。此四正勤是佛陀不了義說。所謂善惡、生滅都是識心遷流,才有善惡生滅,生滅法中,要想選擇一個善惡標准,甚是艱難,因是相對非絕對,所以令斷令生,都是有爲、對治、生滅法。除非在主觀第六識上用枯寂定灰身滅智,把這生滅識心,凍結在某一點上,沒有好的辦法。大乘的四正勤則是隨順法性空無相無作修行精進波羅蜜,從初地到七地觀照法性。1,未隨順時令隨順,2,已隨順時令其綿密而不間斷,此尚有功有行,待到八地乃至妙覺,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即能隨順與所隨順,平等無差,證無生法忍,即無功用行,只是初時尚有微細識浪之間現能所之相,于是,3,對有間者令入無間,4,無間者令生鞏固。此即是大乘之四正勤。

  若在見道位的叁賢位菩薩,只好與二乘人一樣,在生滅法中用功夫,雖不能契無上道心,但人天流轉,不令墮落。

  四神足。即四如意足,足即滿足之意,充實爲意,是定力的另一稱法,喻爲兩足立身,即是腳跟有力方能站穩,踏踏實實。

  1,欲神足。隨意所往。神足:不可思議之定力。念起來即如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距”。“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即站穩腳跟。

  2,勤神足。勤即精進之意,神足即行無所行。

  3,念神足。凡夫念念遷流而住,菩薩念念遷流不住,所以得定。遷流而住即凡夫生死之心,遷流不住即是不變隨緣之心,念神足即念念真如,相契于如來藏、法界、實相等。

  4,慧神足。證得無生法忍,即能無功而用行,能所雙亡之際,觀而生慧,慧而自在,進退自如。

  五根。根爲生發增上之意,如樹之根。五根即是五種。

  1,信根。即正信不退,如木之根,根深則蒂固,久則十信心滿。

  2,勤根。即精進波羅蜜,深契實相,如木之根,茁壯成長。

  3,念根。深契真谛,攝十法界叁世因果,一念心淨即是越凡,念念心淨即入聖,念佛爲越凡入聖的下手處。

  4,定根。雙足爲穩,即相離相,如巨樹以根支撐,不再爲境所擾。

  5,慧根。根本智,以此爲根,才能利益衆生,饒益有情,如鏡,因有光而能映物。

  五力。即力量。不可抗拒之意,即是五種力量。

  1,信力。信爲道本,能夠證果之基石。

  2,進力。

  3,念力。

  4,定力。

  5,慧力。依慧根,除無明,力量加深,即慧力。

  七菩提分。1,擇法覺分,2,進覺分,3,喜,4,輕安,5,念,6,定,7,舍(能所)。

  八聖道分。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因爲如此,菩薩成佛之際,所有行叁十七道衆生來生其國。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所謂“回向”有叁點,即1,回轉自己所作功德,不爲己有而與衆生共享,即回自向他。因獨善福少,兼濟則利多。2,以現在之修因,隨順法性,如實而修,發願成佛,稱之爲回因向果,3,于一切法,不即不離,深緣如來第一義谛,稱之爲回事向理。如是回向,功德無量,所以,作爲佛教徒應當重視回向,因爲一切修行,如果不能回事向理,回因向果,等于沒有目標的流浪漢,你若問他,向什麼處安身立命,他則茫然無所知,流浪叁界、六道,海角天涯,無有歸宿。而回向,開闊視野,拓展心量,是發大心菩薩的發心,不是一般人的狹隘心。

  如果佛教徒所作一切功德,不能回自向他,等于銀行中有款百億而不花一文,只是保管生息,自己一貧如洗,卻有對錢財熱切相思之狀,如此之人,與窮子無異。所以,如果有人發心成佛,所作功德願與衆生共享,如是隨作隨回向,點滴不敢據爲己有,如是回向,如大富長者,廣散財寶,善于經營,善于經營又廣散財寶,如是之人,所獲果報,不能相比,所以菩薩發心不是小根器人可比,即以耕耘之心回向,不以收獲之心回向,如是菩薩大心回向,待成就佛果之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叁惡八難。”

  修行淨土有兩種行,1,修善法,即起淨土行,2,說八難,即明離惡法。對于修善法,已經敘說完畢,接下來說除八難。所謂“八難”,爲障道因緣,又稱八無暇。因其極苦極樂,無暇聞道,何況修道?所謂“八難”:1,地獄難,2,餓鬼難,3,畜生難,4,盲聾瘖啞難,5,世智辯聰難,6,佛前佛後難,7,北懼廬州難,8,長壽天難。

  以上所說八難的衆生,雖說處境不同,苦樂各異,但都不容易得聞佛法是相同的。

  此八難可以從因地消除,卻不能從果地消滅,既使叁世諸佛也不能使衆生業果消滅,如能消滅,就不成其爲因果了。所以現在所說的消除八難法,應從因地入手,而八難衆生,不見佛不聞法,實在是八識田中無有叁寶種子之故,如有叁寶種子,既使墮落叁途,地藏菩薩也能施救,否則,以世間禅定,生長壽天,以世間善因,生北懼廬州,雖叁世諸佛也無法相救。依《成實論》四輪對治,即持戒淨戒對治叁途難,樂法施對治聾盲難,修習正法對治世智辯聰難,供養諸佛對治佛前佛後難,修集正觀對治北方及長壽天難…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