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P6

  ..续本文上一页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此四句偈是称赞佛陀变现的不可思议之迹,所以是前叹形心,今赞化现之迹。《中观论》说:圣有三种:1,外道五通,2,罗汉缘觉,3,法身大士。佛陀在此三圣之中,独居尊位,所以称大,神是不可测度,变是改变性质,此中普现十方无量佛土,是显现色相不可思议,大众悉闻诸佛说法是显现音声不可思议,就感应而言,前三句是应,最后一句是感。即见众盖合一盖之神变,又能复现十方国土,并佛陀能演说佛法,此都是众人见闻之所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因为于法自在,所以称之为法王,因各种三昧能远离二障,断二种生死,所以称之为法力。不是其它九法界众生所能比拟。超群生,是无人能比得上,前偈称叹神通,神通使众生培植信心福德,现在赞美说法,说法能使有情生起智慧解脱,而且,法王之法力,即是佛陀之功德法财,不仅能滋养色身,同时也能滋养法身。自利已经圆满,又能以法利益众生,所以说“常以法财施一切”。

  所谓“分别诸法相”,即世俗谛,所谓第一义不动,即真谛,法虽无穷,却不离二谛,所以以二谛来诠释法王,即俗之真故分别法相而不动第一义,即真之俗故不动第一谛而分别诸法,如是于真俗二谛相互为用,也即是于法自在,所以称法王。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因法王于法自在,而法无定法,随众生根器而诱导,即普利群机,称为自在,所以稽首而敬礼。

  所谓“说法不有亦不无”,即是说俗不违真,说真不违俗。称赞中道,此有三义:1,二谛合为中谛,因为俗谛所以不可以说无,因为真所以不可以说有,因如来立二谛,意即破有无二见,如龙树菩萨解释《大品》“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即“为著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即是此中道,2,以有无二谛,阐明非有非无中道,如《华严经》五卷中说:“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3,就二谛各各阐明中道,就俗谛而言,俗谛是因缘假有,假有不是定有,假无不是定无,如是即是中道,所谓“说法不有亦不无”即指此意。僧肇大师说:“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无,缘会则形,会形非谓无,非无非谓无,非无非谓有”。如是则说:“说法不有亦不无”。僧肇大师又说:“且有有故有无,无有何所无!有无故有有,若无无何所有!然则自有则不有,自无则不无,此法王之正说也。”僧肇大师的意思是,前面就二谛阐明有无,现在则真俗双泯,非有无也非。吉藏大师说,如以此破病,如是则数论派执因中定有果,胜论派执因中定无果,毗昙以为三世实有,成论以为三世实无,而此四点,不是正确的说法,而佛陀如说远离有无二边,所以说:“说法不有亦不无”。离开定有定无,即说法不有也不无,是因为法从因缘所生,离定有无即是破邪,因缘所生即是显正。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前就法阐明非有非无,此就人法说非有非无。因为诸法从缘所生,则我自性,既无自性,则也无我,既无有我,则无有能造善恶之人,也自然没有能手苦乐等报之人,虽然如此,因诸法从因缘生,业报业从因缘所生,如是因果不昧,如影随形,如响随声,所以说善恶之业亦不亡。有人问:如果没有真我人,也没有定性因果,即有因缘因果,则也应有假名我人,有则都有,无也都无,现在为什么只没有人而有法。回答是:所问不错,只是现在为破断常,显示中道,所以要说无人而有法,因为无人即破定常,而有法又不是断灭,即是远离二边之中道。

  以下就法海叹,追述往昔,说小乘教,虽是小乘,而佛道未尝大小,只是随大小因缘的方便而已。既然宝积是菩萨,则此也未必是小,始在佛树力降魔,是叹降魔,即称佛陀在菩提树下入金刚三昧,断最后生相无明,成无上觉,五住烦恼断尽,则降内魔;得一切三昧则降外魔。“得甘露灭觉道成”是赞叹成道,寂灭之法,犹如甘露,能得此法即大觉之道得以成就。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这里牵涉一个问题,吉藏大师曾见过僧睿的维摩义疏,叙述罗什法师的大意说:此句应在降魔之前,因出家之时,学诸外道,受众苦行,此时,没有惜道之心,受学之意,要开示难行之道,降伏诸外道,所以说,要先无心意无受行,然后降众魔成正觉,转*轮而现有三宝,此为次第而来,如果把此句列在后边,应示成佛之后,既已正悟,则表明以前之苦行伏邪都是无心而伏,所以是无有不伏。(有人以为:无心即指无识阴,无受行指无受想行三心。)

  所谓“三转*轮于大千”,其中“三转”之意,即指佛陀最初成道,于鹿野苑中,为五比丘三转四谛*轮,初一,示相转,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说此是苦,你应知;此是集,你应断;此是灭,你应证;此是道,你应修。三,作证转,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从此以后,说此*轮遍满大千。进一步说,所谓三转,一转生眼智明觉四心,于是三转生十二心,即称十二行*轮,依毗昙义而言,因有三根,所以有十二行,依成实师而言,初转生闻慧,次转生思慧,三转生修慧。

  所谓“其轮本来常清净”,虽然佛陀在鹿野苑三转*轮,实际上,本无所转,所以说是常净。僧睿法师说:*轮无漏无相,体无增损,有佛则转,无佛则废,用舍在人,而性相不异。此即是平等不二之意。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此处天即炎摩天子,指八万诸天,人指五比丘,闻转*轮,证小乘果位。吉藏大师依《毗婆娑》说,五人之内,只侨陈如一人得果,其余四人得四加行位,这以后才证得初果。

  所谓“三宝于是现世间”。释迦牟尼觉道成就即佛宝,*轮既转即法宝,五人出家得道即僧宝。这是三宝得最初开端。

  所谓“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照。”即称叹妙法利益,同时也有佛法区别外道之法。虽然外道之法也能得些许利益,如无色天,只是不能不退转,佛陀以四谛妙法,普济众生,度生死海,登涅槃山,所以说是“一受不退常寂照”。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四大不调,扰乱色身,生老病身,扰乱法身,只有佛陀能令众生度生死之苦,所以为出世之大医王。

  所谓“当礼法海德无边”,指佛陀之教法如海一样深广,德行无边无际,谁能不慕敬礼拜呢?

  所谓“毁誉不动如须弥”,此是山王之叹,山王喻佛之法身究竟平等,如是才能处世说法,坦然对待八风,所谓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佛对此八风如东南西北所来之风吹拂须弥山,不能动摇,前四风生贪心,后四风生嗔心,佛陀三毒已断,所以“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台”。

  所谓“于善不善等以慈”,既然如来通达众生法性平等,那么,对善者能慈心摄受;对于不善者,也能以慈心折伏,所用方法不同,慈心却是相等无差。所以能截手不戚,捧足不欣。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此第一句是虚空叹,善恶不动的原因是心行如空之平等,因为有心则有对,有对则不普,而圣人无心,所以能平等如虚空。

  第二句是人宝之叹,因佛陀心行如空,则超越于人性之上,所以能为人中之宝,而在天为天宝,在人为人宝,即,此宝对于天人,不是天人所能及,所以众生没有不礼敬和接受的。(指有缘众生)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此八句是称叹神力,因所献微小之盖,而能现世界所有之大。即是所施者微而所得者广,所施的是世间财宝,而得的是出世法财,如果不是佛陀慈悲哀悯之神通变化,又怎么会现此妙境呢?因为佛陀具足处非处等十力,所以不仅我宝积赞叹佛陀,大众观此希有神变,也都会随之赞叹,所以我现在要礼拜佛陀。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叹法身普应靡不周,即身密不可思议,如来为法会大众共同归敬,无不欣然渴仰,于是能各见世尊在其前。依智度论说身密:一者止现一身,远近之众各见于佛,对面在前,如一日升天,影现百水,二者如来随现一身,能令万类各见已佛,如天见佛为天,人见佛为人。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偈赞口密不可思议。分三点:

  1,佛虽说一语,众生因缘千差万别,自然理解也异,2,虽只说一法,众生随此法义都能有所加功用行,3,对大众要说的事是相同的,而对此事的反应却是喜忧并存。所谓一音有几种看法:1,指法身,因法身不二为一,从法身出音称一音,2,一时中虽出众音,而各不相知,称为一音,3,五音之中,随出一音,而诸众生各有理解。《毗婆娑论》说:佛身为天竺之身,音为天竺之音,故初转*轮依天竺语,说于四谛,人则闻于人语,天则闻语天语,异类闻于异类语。依此解释“不共”即是二乘人只能以一音为一音,多音为多音,而不能随吐一言,众生依之都能有所理解,也即圆音普应。此即是华严诸法相即自在门。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偈赞意业不思议。所谓“各各随所解”,即众生各以所行之道而理解佛之一音说法,因佛陀所证是圆满不二之理,所以圆音一唱,殊途同归,虽所行各别,即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受益不同…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