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顶如髻,两义互兼。《法华经》说: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尸弃。则知但有一天,而言万数者,从余四天下来也。僧肇大师也说:或从他方佛土来也。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又有一万二千天帝释提桓因等,也是为听法的缘故,从他方世界的四天下来到佛所。此中天帝释提桓因即指欲界忉利天王,此云三十三天,即地居天,居须弥山顶,四方各统八天,加上自主之善见城,共三十三天。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等,悉来会坐。
又有其他诸(包括欲、色、无色)天众、龙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些天龙八部都有大威神力,也都来到佛所。
娑婆,译为堪忍,即此界众生忍受烦恼,如食辣椒,如食苦瓜,又如吃臭豆腐,越刺激越有滋味,否则处于中庸之感受,就会以为单调乏味,所以此土称为堪忍世界,虽然此世界众生模样不好看,却有大菩萨及阿罗汉,九法界共,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
一,四天下,须弥山之东西南北四大洲。
二,龙神,龙有二种:(一)地住,(二)空住,而龙是畜生,就地而言不及鬼神,就天而言,果报势力最大,就五种不思议中,龙力为第一。梵王为千佛请主,龙王护千佛经藏。龙兴云注雨,调适阴晴,对众生有益,所以在梵天之后,所谓二神,罗什法师说,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不是人天,即异类众生。
三,夜叉,译为轻捷,也译为贵人,有三种夜叉,一地居,二空住,三天上,佛陀初转*轮,地夜叉唱告,空夜叉闻,空夜叉唱,于是天夜叉闻,如是展转至于梵天。夜叉之所以有三种,是因为因缘不同。地夜叉只布施多余物品,所以不能飞行,空夜叉能施牛车,所以能游空中,在此空夜叉基础上因缘增加,于是与天人同住,守护城池宫舍。四,乾闼婆,即为香阴,此类众生以香为食,又能身体出香,是诸天的乐神,住在香山,诸天心念须作乐,他的身体变化飞至天前而奏乐。五,阿修罗。即为酒神,有两种说法,一过去持不饮酒戒,感受此神,二现世采花酿海为酒,而最终不能成酒,又使海变为苦咸,所以称无酒。《毗婆娑》译成不端正,男奇丑而女甚美。阿修罗也称无能救,以嗔心起时,无能救。六,迦楼罗,即金翅鸟,也译为凤凰。居四天下之大树,以龙为食物。有胎、卵、湿、化四生,以胎卵湿化四龙为食,卵生金翅鸟吃卵生之龙,胎生金翅鸟吃胎卵生两种龙,湿生金翅鸟吃胎卵湿三种龙,化生金翅鸟能吃胎卵湿化四种龙。七,紧那罗,译为“疑神”,义即“人非人”,头有一角,面貌似人,见者怀疑:是人呢?还是不是人呢?所以怀疑是神,也是诸天(帝释)之歌星,貌虽丑而声音美妙,只可用耳朵听,不可用眼睛瞧,与乾闼婆相比,稍逊。八,摩睺罗伽,此称地龙,又称大蟒蛇,以腹行,比之天龙,痛苦百倍。以上所说八部,都变成人的形状来在法会听法。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又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也都来到佛所之法会。(此是显众,该是什么,就现什么相)。
“彼时佛与无量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以上所说明的是听法众集会,接下来佛为众说法之序幕,就在这诸大比丘、菩萨、天龙八部、四众弟子都来集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无量百千大众围绕之下,而为众说法。此法会可谓庄严隆重。
此是净名经,为什么要说明佛说法?回答是:佛与净名,二心相契相鉴,净名托疾方丈,如来庵园说法,为净名集合大众,然后才派遣大众去慰问净名,使说法得以成就。
“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狮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此是赞叹佛陀。义即佛陀的殊妙色身威德如须弥山之高大,耸立于大海之中,此时的佛陀安然坐在众宝严饰的狮子宝座之上,而为众说法。祥瑞之气使与会大众共同受到覆盖,所谓须弥山,一个小世界的中心,也称妙高山,又称安明山,入水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一如僧肇大师所说的三百三十六万里,其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其山腰为四天王所居。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长者献盖。这时,毗耶离城内有一位大长者子,名叫宝积的菩萨,同其道友共五百长者子,各持七宝严饰的宝盖来到佛所,五体投地,礼世尊足,他们各以宝盖,共同奉献世尊,作为供养,此是发起序,众佛经各有因缘,如胜曼经中以父母遗书为发起序,此经是以宝积献盖为发起序。发起序中分三点:1,长者献盖,2,如来纳受,3,时众喜敬。发起序意欲发净土之法,则福慧具足,自他两利。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此是第二如来即以神通纳受。神通有四:1,如意通,转变自身,大音遍至;2,如幻通,改变外物;3,法智通,通达诸法;4,圣如意通,能于六尘自在随缘不变。
因为五百宝盖,不能同时悬于佛顶,于是,佛以神通之力,现如意通,使这五百宝盖,合成一大宝盖,不但覆盖与会大众,并且又能遍覆三千世界。
此中神通变化,宗旨有二:1,神变无量,显智慧甚深,否则不能神变无量,2,宝积等所献其宝盖,定获加倍之回报,说明因虽小而果大。吉藏大师说,合盖为一的神通,有五种因缘,1,即事受用的缘故,如合四钵,成于一钵。2,合成一盖现诸佛国,因此得说净土法门。3,要开示不思议之宗旨,即盖不阔而覆大千,土不狭而现其内,此处释迦只略现而已,以下净名则广示于后,如是相互所开示之佛道越来越明朗,学人的信解之心也越来越坚固。4,要说明诸法没有定相,多非定多,多可为一,一非定一,一可为多,园融无碍,使人了悟实相理体非多非一,表示诸位长者菩萨,现在同悟无生,则未来同成一法身果,如一盖之普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时的于会大众,都在这宝盖之中,看到了身处的娑婆世界的三维空间,不仅如此,即此三千大千世界所属各太阳系的行星与卫星,比较大的,如所有的须弥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湖泊、日月星辰,以及诸天的天宫、大海中的龙宫,都在宝盖中得以显现,进一步说,即使是十方诸佛,以及诸佛说法,也都能在宝盖中得以显现。
大长者子:有十种条件可称长者,1,贵族,2,大富,3,年高,4,有德,5,有社会地位,6,学识渊博,7,品行端正,8,具足威仪,9,礼节完备,10,朝野归心。十种具备,可称大长者,所谓子,尊称,如孔子、孙子。
雪山:在印度北部边境有山,海拔二万九千尺,终年积雪,所以称雪山,即喜马拉雅山。
目真隣陀山:是一山名,有龙王称作目真隣陀,此山为该龙所居之地,以名称之也。
摩诃目真隣陀山:即大目真隣陀山。
香山:此山位于香水海,所以称香山。
宝山:即众宝所聚集之山。
金山:即紫金山。
黑山:此山临近铁围山,所以称黑山。
铁围山:每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围,中间有七山八海,即以上诸山。
大铁围山:围绕大千世界,称大铁围山。
此时,诸长者子,虽发修道之心,却未修净土,因此说供养之情为启净国之志,因宝盖之中现十方净秽佛土,意即舍却秽心,而修净土之行。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是3,时众喜敬。此时与会大众,看到佛陀如此威神之力,变现不可思议神通,大家异口同声赞叹:未曾有也。可见盛况空前,于是大众合掌礼佛,瞻仰世尊慈颜,眼睛都不舍得眨一眨。
“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长者子——宝积菩萨,目睹殊胜之境,即在佛前说偈赞叹佛陀。此也是继众三业供养,接下来宝积说偈赞佛。如偈中说: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第一句赞佛之形象。形象有五种,眼为其首,如世俗所说: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所以面为身之最,眼为一面之标,所以说此是就人的最殊胜处开始赞叹,或者也可以这样以为,佛以慈视,看一切众生平等无差,既然慈为德本,也就是就本而说,进一步探讨,《智度论》云:“陆生须曼为最,水生青莲第一”。印度生长一种青莲花,其叶长而宽,黑白分明,如大人眼睛,所以此处借以喻佛之慈眼,从另一角度讲,包积瞻颜作颂,所以赞叹佛眼。
第二句,赞叹心德。因为心为万德之本,况且心净则目明或心明眼亮,所以举心来证眼,合乎情理。佛教中的禅定深旷如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而心是下手处,佛是彻底净心,所以能到彼岸,即称之为度。
第三句,久积净业称无量。前面的形与心所以殊胜美妙,实在是由久积身口意三业所致,因为如是清净三业才会有如是形心殊妙之果,如是佛之十号才得以成就流布。现在见宝盖之中现无量净土,可知佛陀久积无量净业。众生有量,佛陀无量,所以如此。
第四句,因如是三业之因,色心殊妙之果,所以能够引导众生,而引导众生的方法是寂灭无为,或称第一义谛,如《法华经》说:“究竟涅槃,常寂灭相。”此是诸法实相,所以着重叙说,即是诸法实相,所以要稽首,进一步说,以上是口业,此是身业。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