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熱惱中的清涼劑——從弘一法師的人格魅力談起
編輯:姜法璞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 弘一法師作爲一代高僧,行言皆爲楷模。其人格魅力獨具特色且影響深遠。他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執著精神,爲了理想事業全身心投入的認真精神,重視修身和人品“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的人品、文藝觀,以極高極嚴的標准律己、用言行一致的身教示人的自律精神,謙遜質樸、不務虛名的處世態度,今天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當今社會經濟確有巨大發展,但精神文明建設並未同步。道德下滑、世風日下,使人們生活在浮躁熱惱之中 。而法師的高尚人格一旦爲人們認同、師法,必然大獲教益,亦將有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法師的人格即是浮躁熱惱中的清涼劑。
關 鍵 詞 弘一 人格魅力 浮躁熱惱 清涼劑
作者簡介 姜法璞 ,1949年生,籍貫河北,現供職于甘肅。
“絕代才華絕代姿,一生身世一篇詩;朱門年少空門老,藝術宗師禅法師。”(1)這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弘一法師辭世時,時人寫下的一首詩。以其前半生集藝術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才華橫溢文化名人,到後半生刻苦自勵地修持、嘔心瀝血地弘律成爲各界敬仰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的身世確實堪稱一首詩,雖曆時久遠猶能萦人心懷、發人深省、給人啓迪。時至今日,在弘一法師誕生一百二十周年,圓寂也已近六十年的時候,人們提起他仍會油然生發一種肅然敬仰之情。對于一位文化名人或是高僧,人們敬佩他、景仰他,自然是各有各的視角、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敬重法師的高尚人格卻是共識。換言之,這位高僧的特立獨行至今仍然活在人們心中、他的種種遺著至今仍然爲人們珍視、處處遺迹至今仍然爲人們瞻仰,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應該是緣于他的人格魅力。
弘一法師的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他豐富多彩的一生中,幾乎處處凝結和體現著其特有的人格色彩。概要說來,至少應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首先,是他追求真理“雖九死而猶未悔”的執著精神。早歲,他即有一腔報國情懷,寫下不少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如“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2)其後,戊戌變法事起,他對維新圖強心向往之,不顧環境險惡,用“南海康君是吾師”一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他的壯歲離俗,無論是初始的絕食體驗,還是深思熟慮後正式披剃,都體現了追求理想精神生活時的毅然抉擇。從文化名人的色彩絢爛,到息心修持的平淡孤寂,其間強烈而巨大的反差,非經一番脫胎換骨式的鍛煉斷難成就。法師後來時常書寫先賢語錄就有“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一句,筆者以爲不妨視爲過來人心迹的自我流露。至于法師發願弘律,潛心著述,膏油繼晷,殚精竭慮,數次沈疴纏身,有時幾至不起,依然癡心不改,真所謂以身事佛者。抗戰時期,他倡導“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並解釋道:“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3)日寇攻陷廈門時,他謝絕弟子請求不往內地,堅持在閩南漳州一帶弘法。他的《爲紅菊花說偈》“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雲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4)清晰地剖露了他的愛國情懷。
其二,是他爲實踐矢志的事業,全身心投入的認真精神。認真之于法師一生是一以貫之的。他在浙師任教,無論是教授音樂還是美術,都是學生甚爲敬服的。既因爲他的傑出才賦和豐富知識,更因爲他誨人不倦的師德和凡事認真的做人風格。劉質平、豐子恺等日後能事業有成,並且最終成爲法師的弟子,與他的做人做事、人格魅力關系甚大。他披剃之後,做人做事更爲認真。他書寫佛經,一幅一行、一字一款、一筆一劃、一章一印,都凝神靜氣,恭敬認真以求,把人們引入了中國佛經書寫史冊的嶄新篇章。爲了弘法方便,他發願與弟子豐子恺製作《護生畫集》。從總體策劃到一畫一詩的內容選擇和書寫,都斟酌再叁,謹慎從事。甚至鋅版因用時過長字迹筆畫變粗,他同樣不肯依樣由之,而是不惜時間與心力一一重新書寫。創作《清涼歌詞》的情形也極爲相似,每一首歌詞的構思寫作、譜曲及其涵義的闡釋,他都極爲精心地創作,極爲細微地指導。法師的墨寶、詩詞,所以人見人愛,曆久不磨,他全身心以赴、認真過細地進行創作,終使“字如其人”,當是重要的成功原因。
其叁,是他“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的人品、文藝觀。居俗時盡管他早以文化名人、文藝大家名世並深刻影響著時人,但他卻常常教誨學生,不僅要認真學習各學科的知識,更要重視修身養性、砥砺品行。他說,“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5)他每每翻閱的明代陳宗周的《人譜》,便是先賢關于修身的書籍。豐子恺等見到其間多有他親手圈點的痕迹,還聽到他用其中道理和格言教誨學生做人。可見他是首先以之律己,付諸實踐的。這種觀念可以說伴其終生。出家後,他修身自律更加嚴格,也更加認真地實踐“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思想觀念。法師的書法是大衆極爲敬仰的,他便以此申明自己的觀點:“須知出家人不懂得佛法,只會寫字,那是可恥的。”“如果對于佛法沒有研究,而且沒有道德,縱能寫得很好的字,這種人在佛教中是無足輕重的了。他的人本來是不足傳的,即能“人以字傳”,這是一樁可恥的事,就是在家人也是很可恥的。”(6)他在當衆說法時這樣說,在書信中也是這樣講,認定這一觀念,畢生身體力行。
其四,是他以超乎常人的嚴格標准要求自己,甘用苦行去追求和實踐宗教理想的自律精神。他歸依佛門,起點就高。幾番被拒仍真誠恭拜一代高僧印光爲師,並最終如願。他親近印光畢恭畢敬,侍奉學修點滴入微,終使向不輕下贊語的印光法師對他深爲首肯。他學修和實踐的是以持戒嚴格著稱而又幾至衰微的律宗,並以弘揚光大律宗爲己任,嘔心瀝血,生死以之。他以數年心血研究撰述並精工小楷書寫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即是其學修與實踐的一個典範,期間幾經病痛折損,依然矢志不移。經一番病苦,便有一分長進,就是他的信念。他自律甚嚴,弟子和友人供養的衣物、紙墨及其它用品,他都格外節省分毫不肯浪費。“坐享檀施豈易,自忖己德何如”,這幅自書聯語准確地反映出他作爲僧人受人供養的心境。他曾這樣談及生活費用:“朽人居瓯飯食之資,悉承周群铮居士布施,其他雜用等,每月約一二元,多至叁元。出家人費用無多。其善能儉約者,每年所用不過二元。”(7)他曾諄諄教誨青年學佛者,要十分注意惜福、習勞、自尊和守戒,尤其常把印光大師的惜福和習勞事迹講給大家。實際上,他自己正是這方面的傑出奉行者:“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民國九年在杭州的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民國初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8)筆者曾于泉州“弘一法師紀念館”見其生前衣物、用具等,皆陳舊、簡陋之甚,觀之令人內心酸澀、頓生慚愧之心。可見在追求自己理想境界的修習過程中,他把承受種種苦楚作爲人格升華的必由之路,真正是以苦爲樂。“勝願終成苦行僧”,(9)人格圓滿“叁層樓”(10),趙樸初居士的詩句和豐子恺先生的闡釋准確地概括了法師嚴修自律終成正果的心路曆程。
其五,是他謙遜守拙、不務虛名的古君子之風。他是經曆了大繁華、大悲喜而達于真平淡、真寂靜的人,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居俗之時的絢爛多姿名噪藝壇已成曆史,披剃之後他言談舉止溫潤謙恭,時時向先賢看齊、處處以古德爲師。他的友人和弟子都說他是做什麼事都極認真的人,無論做什麼都做得很像、做得很好:當教師是藝文卓荦而又溫文謙恭的良師,做僧人是深研佛法謹嚴修持矢志弘律的高僧。離俗之後,他深入經藏並如法修持,很快進入角色。他不求名聞利養,不蓄徒衆,不當住持,不開大座,處處腳踏實地,不事虛浮,“行將以著述之業終其身耳”。(11)他鈎沈律籍、著述弘律,身心以之,備受各方尊重,卻仍以“冒充善知識,實在是太爲佛門丟臉”而自責。他聽人勸告以書藝方便弘法,助益衆人善道,隨緣書贈墨寶成百上千而不憚病痛勞苦,卻仍以“一事無成”“不堪回首”而“慚愧萬分”,“我對我自己,絕對不能夠原諒”。(12)他說法開示,常常深刻解剖自己,並告誡大衆要“虛心、慎獨、寬厚、吃虧、寡言、不說人過、不文己過、不覆己過、聞謗不辯、不嗔”。(13)盡管他的特立獨行高標于世,爲世人所景仰,但他自視甚輕,自號爲“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的“二一老人”。(14)筆者以爲,這絕不是故作姿態言不由衷,而是他一貫謙遜質樸自律甚嚴處世態度的真實表露。
應該說,法師的人格魅力是多方面的,他傳奇般的身世本身就是一種人格魅力。以上所述,僅僅是著重思想、觀念、毅力、道德、品行等幾個側面的約略分析。簡要說來,他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的執著精神,爲了理想事業全身心投入的認真精神,重視修身和人品“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的人品、文藝觀,以極高極嚴的標准律己、用言行一致的身教示人的自律精神,謙遜質樸、不務虛名的處世態度,就是筆者所理解的弘一法師獨特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顯然,法師留給人們的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輝,體現著哲人的力量。
當今之世,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生活已有巨…
《浮躁熱惱中的清涼劑——從弘一法師的人格魅力談起(姜法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