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法門”

  依據通常的解釋,應不是一般心思所可思量的,稱不可思;不是一般文字語言所能議論的,稱不可議,合二而一,稱爲不可思議。在此處自然是指維摩诘所說的解脫法門,爲真實不可思議,所以說是“不可思議解脫法”。

  就別異而說:一,從一切法究竟真理說不可思議,如不二法門畢竟空、真如、實際、實相等,都必須以智慧親證才能體會,即使如實證覺,也只有自己了知是怎麼回事,因爲這種境界是心行即斷,覺不能思,言語也滅,即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凡是心想、口語的都是二,如有好就有壞,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苦就有甜,有光明就有黑暗等等。這個世界上,我們所能知的一切無不是相待而有,也就是相對而存在,在佛法上說是“二”。經中很多菩薩探討這個問題時,或者說無主觀無客觀,或者說無空間無時間等等,但卻都不能稱爲不二法門,只是到了文殊菩薩以爲不可言、不可說、不可示是“不二法門”。雖然是一個飛躍,卻依然不能中的,或者說是不徹底,直到維摩诘杜口,默然無言,可謂一默如雷,才被文殊歎爲“此則爲真不二法門也”,可見,此是不可思議的諸法真理。二,從世間高深學問說不可思議。如高深的科學知識,對于一般人來說,沒有人解說,我們就不會知曉,就是有人解說,我們還是無法了解。如實驗室中的誇克等現象,應當說是不可思議。可見“不可思議”在思想理論方面是甚深而廣大,不是普遍知識所能涉及,也可以說“非等閑所能知也”。能夠在某一學科獲得重大突破,摘取諾貝爾獎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既然世間的高深學問尚且如此,那麼佛菩薩的不思議種種善巧方便,就更不是我等所能理解的。如本經《佛國品》中寶積獻蓋,佛以神合衆蓋爲一蓋,遍覆叁千大千世界,成就不可思議的妙境。寶積問佛如何修淨心行,佛陀回答:以直心、深心、菩提心爲衆行因素,是顯示不可思議的妙行。維摩示疾,五百聲聞,八千菩薩都不能勝任問疾,是顯示維摩居士具有不可思議的妙智,直到和文殊等諸大菩薩相對酬唱入不二法門,則是共同闡揚不可思議的妙教;至于《不可思議品》中維摩诘向須彌燈王佛借座,《香積佛品》中請飯于香積如來,乃至寶羅萬象,手接大錢等種種表現,是顯示淨名所起不可思議的妙用。其中妙境與妙智是不可思議的根本,妙教與妙用是不思議的迹象。再說另一種不思議,客堂中大群人正勸說一胡說八道、有點神經分裂的人,但更多的是道德差勁,好好想想你出家吧,那人依然要與人拼命的架勢,一群佛教徒依然好心地勸說。由此,我心潮開始波動,實在也不能平靜,真是不可思議無異,象那些居士所說,我們這裏只能藏汙納垢,既然把這種人弄進來,他又難以教化,自以爲是,佛教命運實在不可思議,我不知道該向誰去講。姑且在此一吐爲快吧!這樣做的後果,將使我們自掘墳墓,也許這正是末法的根源了。實在不可思議……

  接下來解釋“解脫”。“解脫”是相對于束縛而說的。維摩诘得自在神通,當然不會遭受任何束縛,可以說是得解脫了。佛法中一向把了生死稱爲“解脫”。所謂了脫生死即是指此。衆生在生死輪回中進進出出,有無盡的煩惱。而被苦惱逼迫的衆生自然要求解脫其苦。只是要真求解脫,首先要通達遭受束縛的原因,才有解脫的可能性,也就是有的放矢,而衆生在生死中遭受束縛,並不是有形的繩索,而是因爲有了無形的繩索——煩惱。只有解除這無形煩惱的束縛力,才能獲得生死的解脫。大乘佛法中所說的解脫之所以稱爲“不可思議解脫”的原因是:不能離開世間而另外得有解脫。進一步說,就是在世間一切事物中獲得解脫。如是不離世間而得解脫,難以被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接受。所以說是“不可思議解脫”,也就是這“不可思議解脫”才是真正的解脫。如不會遊泳的人,一進水就沈下去,爬到岸上就得自在,而善于遊泳的人,在水中自由自在,隨便怎樣,沒有障礙,不感到有任何難處。當然爲他人所稱道和羨慕。大乘菩薩不離世間,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能夠在世間萬事萬物上得解脫。當然也就不會被世間任何一個物所拘累,對此凡夫與小乘自然會有不可思議的感受,而菩薩不離世間生死,即于一切法上證得解脫,如在水中得自在的人。這種功德、智慧、神通、妙用等都是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只有證得這樣的解脫,才能在世間度生的過程中自在無礙。長者維摩诘正是這樣的一位大菩薩。

  叁 本經的構造——會處

  雖有去來,竟無往返,故淨名歎曰:善來文殊,不來相而來,雖來而不至,亦不去相而去,雖去而不動,則宛然從就,未始往來,故是難思。可以《華嚴》爲例。

  一部《華嚴經》有七處八會,那麼一部《維摩诘經》又有幾處幾會呢?依吉藏大師《維摩義疏》所說,本經有二處四會。所謂“二處“,一是指菴園處,即佛所住處,也指出家人所棲之地。二,方丈處,即菩薩淨名所居之所,也指世俗之人的居住之地。進一步說菴園是庵羅女以園施佛,建造精舍,是他業所起,建在城外。方丈即八未曾有室,是淨名自己建造,在城內。所謂四會:一指菴園會,二指方丈會,叁重集方丈,四再會菴園。

  就二處四會中,因時事次第和集法前後的不同,又分爲二種。第一種是時事次第。一,方丈初會,二,菴園次會,叁,重集方丈,四,再會菴園。因爲五百長者子,願行相符,爲法城等侶,訪道參玄,無時不集,而長者寶積已至,淨名不來,故知有病。因爲有病,所以國內衆道友都去問病。淨名因爲身體有病,只略爲說法,于是無數千人都發道心,即是《方便品》。所以得知前有毗耶之會,只是處集之時,人天衆少,利益不多,尚不足以暢談他微妙的智慧,未能同現疾之懷相稱。只是佛與淨名,既然共同化導衆生,則兩心相鑒。居士即托疾方丈,佛在菴園說法,爲這件事集衆。所以得以遣使問疾而聲聞、菩薩都推辭不能勝任,所以接下來有菴園再會,以時事推理必當如此。第二種從集法前後而言:如果要結集經典,必須先標明“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衆聚”。如果開始就是淨名時處的話,就不能成爲經。所以要先說菴園會,如《勝曼》等經也是如此。菴園集會之後,佛陀將要遣使聲聞和菩薩弟子去問疾,所以有方丈初會,贊歎淨名之法德,使當時之衆生敬仰至誠,所以有《方便品》之毗耶初會,後面的兩次集會跟前面所說的一樣,所以不再贅述。

  《維摩诘經》雖有二處四會,如果就食而言不出叁時,第一,從《佛國品》到《不二法門品》說明食前說法,第二《香積》一品,爲食時演教,第叁,從《菩薩行品》到《阿閦佛品》是食後敷經。進一步從修行次第探討,從《佛國品》到《菩薩品》是破叁病門,即初二品破凡夫病;《弟子品》破二乘病;《菩薩品》破菩薩病。第二,從《問疾品》到《香積佛品》說明修行門。第叁,從《菩薩行品》到《見阿閦佛品》辨別成德門。因爲叁種病都會妨礙菩薩修道,應該先破除它,所以立第一門,而病已破除,才能修行,所以有第二門,此第二門中,從《問疾品》到《佛道品》闡明菩薩實慧方便行。《不二法門品》闡明二慧由不二理成,《香積品》闡明從不二起二用,然後進入第叁門中,即是行成德門。《菩薩行品》初闡明佛事不不同,辨別無礙行成;從不盡不住,闡明善巧行立;《阿閦佛品》闡明本迹二身,即是指果德究竟。

  四 各品大意

  僧肇大師爲《維摩诘經》所作序尤其能體現《維摩诘經》之玄妙,況且文辭華美,因此,把此經序置于經首,也表達後學對祖師敬仰與懷念。

  《維摩诘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叁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莽無爲而無不爲,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立。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于我無爲,而惑者覩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相見意)玄籍便謂之言,見變動謂之權,大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于異方,召維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爲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爲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爲門,凡此衆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迹也。然幽關難啓,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爲名焉。大秦天王,隽神越世,玄心獨悟,弘至治于萬機之上,揚道化于千載之下。每尋玩茲典,以爲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于文,常恐玄宗,墜于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歲次鹑火,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成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于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叁後,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于茲顯然矣。余以暗短,時預聽次,雖思乏參玄,然粗得文意,辄順所聞,爲之注解,略論成言,述而無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我們就其中一段話進行分析。“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爲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爲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爲門,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迹也。然幽關難啓,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可以說是概括了全經的內容。

  這一段文字是說,《維摩經》所說有本有迹,先說其本,總爲四句:

  一: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菩薩要證得菩提之果則應萬善俱修。只是萬善俱修,不是不要因人、因地、因時等而有先後緩急的差異,這就需要般若權智爲…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