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分別籌劃,因爲“般若”能如實照見諸法真實相狀,所以稱爲“實智”。並不但能照空,而且能出空涉有,具有“行空不讓,涉有不著”的善巧妙用。此也即是菩薩的“方便智”。所以菩薩修習萬行,一定要以此二智爲主。
二:樹德本則以六度爲根,一切功德,總不出六度所攝,所以,菩薩修行,以樹立功德爲根本,即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爲根本。
叁:濟蒙惑則以慈悲爲首。諸佛菩薩要化度衆生的原因是由于衆生被無明所蒙蔽,煩惱所迷惑,流轉于生死苦海,所以生起拔苦與樂的大慈大悲之心,一如《金剛經》所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果沒有大慈大悲之本懷,則不能發無上菩提之心,當然也就不能成就佛果。
四:語宗極則以不二爲門。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皆如也”。即以無分別智觀一切法不二爲入門。總此四句爲菩薩不思議之本,而佛之應化事迹,則以衆生機緣之差別,所以有不同之相現。如經中所說的,有如向東方叁十六恒河沙國處的須彌相世界須彌燈王佛所,借來叁萬二千獅子座,向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處的衆香國香積佛所請來甘露味香飯,手接叁千大千世界,取之隨意投置于他方國土,面積僅一方大小之房屋,可包容天地之大而無礙,如此等等,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事迹,都是因爲衆生被無明所障蔽,煩惱深重,如要啓迪化導,就一定要隨衆生的根機,施用種種方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說“幽關難啓”。須彌燈王佛的須彌相世界、香積佛的衆香世界、無動佛的妙喜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等等,應化事迹各各不同,所以說“聖應不同”。雖然所垂應于衆生的事迹,萬千各殊,即各不相同,卻都是因此根本同證真如、積功累德所致。所以說“非本無以垂迹”。本和迹雖然不同,但不可思議卻是一樣的,所以佛告侍者阿難,此經稱“維摩诘所說”,也稱“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全經共十四品,依通常區分:第一,《佛國品》爲序分,記述法會緣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爲正宗分,最後兩品爲流通分。各品內容簡介如下:
一.《佛國品》。釋迦牟尼佛在毗耶離城外庵羅樹園與衆集會,長者子寶積說偈贊佛。佛陀告訴他:“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此是不思議解脫的根本。
二.《方便品》。住在毗耶城內的維摩诘長者,曾于過去劫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契入不二平等。”爲方便攝化衆生,上自王官、大臣、婆羅門、梵天、帝釋等,下至酒肆、學堂、淫舍、長者、居士等,廣泛介入社會各個階層,目的爲化導衆生,後來他“以方便現身有疾”。因此,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及諸王子等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對于問疾之人,維摩诘現身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乃至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虛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等等。所以不應心爲形役,應常樂佛身,佛身即是法身,此佛身是從無量智慧功德生的,是從慈悲喜舍生的,是從四攝六度生的,所以應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勝行,饒益衆生,獲得佛陀的清淨法身,圓滿報身,乃至千百億化身。
叁.《弟子品》。佛遣聲聞乘中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前往維摩诘處問疾,舍利弗推辭說不能勝任,遣大迦葉等,也都推辭不能勝任,原因是他們宴坐習禅、解經說法、托缽乞食、解說戒律之時,維摩诘曾向他們提出問難,相與辯別剖析,均爲維摩诘所挫敗,于是,五百聲聞弟子,竟沒有一個人敢承當問疾一事。
四.《菩薩品》。佛陀又于菩薩乘弟子中先後遣彌勒、光嚴、持世、善德前往問疾,他們也同樣又如舍利弗等的遭遇,都推辭說不能勝任此事。
五.《文殊師利問疾品》。在聲聞及菩薩都不能勝任的情況下,佛陀又遣文殊師利前往問疾,文殊師利深知問疾任重,但還是“承佛聖旨,詣彼問疾”。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人天,都欣然跟隨前往,要大開眼界,維摩诘空其室內一切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臥,對于文殊致問,維摩诘告以“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六.《不思議品》。舍利弗久立思坐,室內無座位,維摩诘因此向舍利弗開導:“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以及“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諸義,隨即由文殊指點,運用神通力向距此東方叁十六恒沙國的須彌相國須彌燈王佛那裏,借來了叁萬二千個高達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約六十裏)嚴飾第一的獅子寶座來入維摩诘室,宣示大小相容。還有:對樂久住世衆生,菩薩即演七日以爲一劫,使衆生以爲一劫,對不樂久住衆生,菩薩即促一劫爲七日,使衆生以爲七日,如是久暫互攝等等諸佛菩薩不可思議解脫的力用。
七.《觀衆生品》。維摩诘與文殊辯析“雲何觀于衆生”乃至“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室內出現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薩身上,隨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聲聞身上,即使運用神力,也不能使花掉落。在此室聽聞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已有十二年的天女,在與舍利弗的對辯過程中,將舍利弗變成了天女,將自己變成了舍利弗,得出諸佛菩薩所證得的智慧功德。“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但以世俗文字數故”,假名得爾罷了,實無所得。
八.《佛道品》。即菩薩契入不二妙理,爲攝化衆生所起的妙行,如文殊問維摩诘“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維摩诘回答:“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這就是示現于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即名非道;示現行于貪欲道、嗔恚道、愚癡道、即名非道。菩薩若不行于非道,即無法攝化衆生,使之轉入佛道,反過來,維摩诘問文殊“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回答:“有身爲種。”現有煩惱之身,無實在自性。如方便攝化,即可轉煩惱成菩提,轉色身爲解脫身,此即是空有不二的菩薩行。
九.《入不二法門品》。行心依理而起,非不二之理,不能有不二之行,非不二之理與行,則不能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所以“不二”實在是貫串本經的宗旨。本品敘述維摩诘向文殊菩薩等八千菩薩提出“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的問題。法自在等菩薩都用言說來表達,維摩诘不置可否,于是,這叁十人要文殊菩薩表示看法,文殊菩薩說:“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文殊說已,又問維摩诘:“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贊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十.《香積佛品》。維摩诘以其不可思議解脫的神通力,將上方過四十二恒河沙世界的衆香國景象,普現于大衆之前,隨之又化出一菩薩使往上方衆香國乞取香飯,化菩薩取回香飯時,衆香國隨來有九百萬菩薩,述說其國以“衆香”爲佛事,教化衆生的種種妙用。維摩诘告以此土佛以“剛強之語”化度剛強難化衆生,以調伏之,所以要說明因果有報,以及菩薩須以十事、善法、四攝、八種無瘡疣法攝化衆生。
十一.《菩薩行品》。“是時,維摩诘以神通力,持諸大衆並獅子座,置諸右掌,往詣佛所”。因阿難問佛陀聞香之事,引出佛陀廣說香飯能做佛事的功德,乃至諸佛國土有以光明相好、園林臺觀、臥具衣服等種種施爲,都無非是攝化衆生的佛事。其中的原因是:因有“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做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接下來衆香國諸菩薩諸佛說法,佛于是爲諸菩薩說“盡、無盡解脫法門”,即菩薩所行必須“不盡有爲,不住無爲”。進一步說“入生死而無所謂,于諸榮辱心無憂喜”等,是不盡有爲;“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等,是不住無爲。
十二.《阿閦佛品》。阿閦譯爲“無動”即不動。佛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诘說“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接下來,因舍利弗問維摩诘“汝于何沒而來生此”,對此,維摩诘就“沒”和“生”說明“一切法如幻相”。“菩薩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佛向舍利弗介紹維摩诘,原是不動佛的妙喜世界中人,維摩诘說明自己從清淨的妙喜世界來生此不淨的娑婆國土,是“爲化衆生故,不與愚暗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耳”。會中大衆想見無動如來,維摩诘不起于坐,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把無動佛及其菩薩、聲聞之衆,都接到庵羅樹園內來了。于是,釋迦牟尼佛勉勵諸大衆:“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
十叁.《法供養品》。釋迦牟尼佛爲天帝(釋提桓因)等稱說維摩诘經的功德,如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爲供養去來今佛”。並且“諸佛菩提皆從此生”。佛陀又自述因地之時曾爲月蓋王子時,從藥王如來秉受“法供養”之教,所謂: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等,此可以稱是最上法之供養。
十四.《囑累品》。佛以此法咐囑彌勒菩薩,令其流通廣宣,四天王都表示擁護此經,然後,佛告阿難,此經題稱爲《維摩诘所說經》,亦稱《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五. 本經的宗旨
因爲出發點所側重的角度的差異,對《維摩經》宗旨的界定也有不同。古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此經稱不思議即是以不思議爲宗,所標淨名是指能說之人,所題不思議是指此經所說的玄妙之法,所以僧肇大師以四句來說明不思議之本,即前面已經說過的:“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爲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爲用,語宗極則以不二爲門。”又說四句爲不思議之迹,即“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而“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即以不思議解脫爲宗…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