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P4

  ..續本文上一頁,如般若教,即以般若爲宗,涅槃之流,萬類都是如此。第二種說法,此經以二行爲宗,所謂二行,一是成就衆生行,二是淨佛國土行。此經初會闡明淨佛國土,次會辯明成就衆生,方丈重會雙明二行,即《問疾品》到《不二法門品》重明成就衆生行。《香積佛品》重明淨土行,庵園後會也雙明二行,所以本經以“二行”爲宗。第叁種說法,此經以因果爲宗,雖然闡明不思議解脫之理,而因果有二:1淨土因果;2法身因果。如《佛國品》明淨土因果,如《方便品》到《不二法門品》明法身因果,《香積佛品》之後,重明淨土及法身因果,所以此經以因果爲宗。第四種說法,此是吉藏大師的主張,他在《淨名玄論》中說:“今所明者,非無前義,但師資(師資:可以當老師的人)所習,正以二智爲宗”。如是,則有吉藏大師爲什麼要以“二智”爲宗?《維摩诘經》中有哪些文字作證?回答是《維摩诘經·法供養品》中:“釋提桓因于大衆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此中“實相”實是入道之本。“不思議神通”爲化導衆生的方便之迹。佛法中最重要不過這本迹之二,決定實相即方便實慧,自在神通即實慧方便。不動實相而能現通。雖現神通,不違實相,即是動寂不二,而權實宛然,一部《維摩經》盛談此法,所以以“二智”爲宗,如僧肇大師所說:“統萬行以權智爲主”。其中“權”即方便,“智”即實智。

  二智是實智和權智。實智又稱空智,根本智,或稱爲般若。權智又稱有智,後得智,或稱爲方便(梵語稱漚和)。就一般而言,通達事物本來是空即真谛的道理,應是實智,通達事物現象是有即俗谛的道理是權智。用此二谛合觀中道,所以稱中道觀。實智與權智的含義依據是《淨名玄論》中所說,其中有通有別,就通而言,二智都能如實照境,並稱爲實,而且二智都具有善巧方便之用,也都可以稱之爲方便;從別而說,即般若稱爲實,漚和稱爲方便,而般若稱爲實智的意義,吉藏大師例舉八點:

  一.般若照實相境。從所照立名,所以稱爲實,要知道,般若不是緣虛妄境界所生的分別心,而是從實相境所引發出來的真實智慧。“實相”是所照,它如實照見諸法的真實性,所以稱爲“實智”。“般若”所觀的境是實不虛,般若從所照境立名,所以稱爲“實智”。所以稱般若爲實智。

  二.“般若”從實相生,從能生受名,所以稱爲實。“般若”不是緣虛妄境界所生的分別心,而是從實相境所引發出來的真實智慧,實相爲諸法的真實性,般若爲其所生,因依能生的實相境,所以稱般若爲實智。

  叁.如實而照。所以當體稱實,般若能夠照諸法實相,不象凡夫智的虛妄分別,當體就是真實。如《智度論》說:“般若波羅密,實法不顛倒”。即是此意。般若當體照見諸法實相,離諸虛妄顛倒,所以稱般若爲實智。

  四.對凡夫顛倒不實之慧,所以贊歎般若爲實,世間凡夫的智慧是由虛妄分別種種計度而生,稱爲顛倒不實之慧。而般若是諸佛菩薩的無上智慧,從“實相”而生,又能如實地照實相之境,爲了贊歎這種無上的智慧,所以稱般若爲實智。

  五.對二乘未實說實,所以闡明般若爲實。二乘的智慧也能分證諸法實相,他的智慧同凡夫相比,可稱爲真實,但對于佛與菩薩的智慧則懸殊巨大,所以說二乘的智慧爲未實,表明佛菩薩的智慧爲實。

  六.對于方便之用,以般若爲體,故名爲實。佛菩薩既有觀照實相的實智,又有涉有鑒諸法的方便之用,此方便是用而非實,般若是體所以是實。

  七.對虛明實,未是好實,非虛非實,方名好實。上面所說的般若但都是和“虛”相待之下而顯,這種待虛而顯的實,是屬于相對的真實,還沒有達到絕對真實的領域。所以這裏提出“非虛非實”,消除虛實的兩種對立,歸于絕對的統一。這種實才稱爲妙實。

  八.虛實爲二,非虛非實不二,二于不二,皆名爲不實。非二非不二乃名爲實。這裏所說的實比前七種真實更加超越一層。前六種所說的實,都是在相對的範疇內才能顯現,而第七種真實雖然消除了虛與實的相對,進入不二絕待境,但再加深究,還沒有徹底的絕對真實,還存在著“虛實”二與“非虛非實”不二的對立概念,雖然消除了虛與實的對立,卻存在著二與不二的對立。所以此第八種,提出非二非不二才是最妙的實,才是真正絕對的實,這種真實,實際上就是達到言語道斷的狀態,但爲說明這種真實的存在,只好以非二非不二給予解釋,所以《智度論》說:“念想已除,言語法已滅”。

  接下來解釋方便智。權智是般若的善巧方便之用,對其意義的解釋,吉藏大師在《淨名玄論》中例舉了十條來說明。

  一.“直照空有,行空不證,涉有不著,故名方便”。借助于衆因緣所成的萬事萬物,都具有“真空”和“俗有”的兩個方面,無不都是事物的本來性相,但除了諸佛菩薩,沒有其他人能夠對此徹底的通達,而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夠洞察諸法空(實相)和諸法有(因緣假有)。這分明是般若之力。此中能照空和有的二智,都是佛菩薩的真實智慧,所照之境,也可同稱爲真實之境。實智之中,有“空有二智”,實境之中,有“真俗二境”,照真境爲空智,照俗境爲有智。諸佛菩薩雖然能夠證得諸法性空,卻不象二乘但住于空,而能遊諸幻化世界,度幻化衆生,了知一切法無不是空中花水中月,卻不舍一切法,淨土該莊嚴的還是積極莊嚴,衆生該度化的還是積極度化。雖然遊于幻化世界作度生嚴土之事,而不象凡夫對幻化的世界有所迷戀貪著,如本經《佛國品》所說:“不著世界如蓮花,常善入于空寂行”。這種行空不證,涉有不著的善巧妙用,就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智,(此中所說“雙照空有”和“不證不著”的兩種智慧,它們的體是一種,從“雙照”的角度稱“般若實智”,從“不證不著”的角度稱“漚和方便”。雖是“不證不著”的善巧方便,而能“照空照有”,所以稱爲“實”;雖是“空有雙照”,而能“不證不著”,所以稱之爲方便。)

  二.照空爲實,涉有爲方便。上面所說“直照空有爲實”、“不證不著爲方便”,而這裏開空有爲二智,直照空爲“實智”,而能從空出有成爲“方便”。《智度論》雲:“般若將入畢竟空,方便將出畢竟空”。空是諸法的真實相,所以稱爲“實”。般若能照此空,所以稱爲“實”,不僅照空,且能出空涉有,是善巧的妙用,所以稱爲“方便”。

  叁.普陀落伽常入定,隨緣赴感彌不周。內靜鑒爲實,外變動爲權。諸佛菩薩以成就一切衆生爲己任,成就衆生必須要有隨機應化而現種種相,雖是隨機應化現種種不同之相,對佛菩薩自身而言,卻是寂靜如故,如如不動。這種在內無功用行的淨鑒之功就是實智,而能示現種種方便相成就衆生的變動,稱爲權巧“方便智”。

  四.“般若爲實,五度爲方便”。此是根據六度說明“實智”和“方便智”的不同。六度之中前五度爲“方便”,第六度爲“實智”。因爲般若的功能在于截空,空爲諸法實相,“般若”能解,所以稱爲“實”。前五度爲行有,行有所以稱爲方便。(六度是菩薩圓成佛道的必修法門,前五度是菩薩的實行法門,後一度爲智解法門,如是前五種實行法門要由第六度“般若”智慧的指導,才能得以順利完成,否則就會出現偏行一邊的弊病。由“般若”智慧悟解前五度是平等空性,才會不致于偏頗取著。前面所說照空照有都是智慧,只是以解空解有分爲權實二智,現在從六度來分解行,則第六度解空爲實,五度行有爲方便,有行之所以稱之爲方便,因爲般若實智能夠照空,而起五度的有行。)此即具有方便善巧的意義,所以又稱權。進一步說,空是實是實相,有不是實相,所以空解爲實,有行爲權。

  五.“照空爲實,知空不空,即能不證空,故名爲權”。(空爲諸法的實相,而般若能夠如實而照,所以稱爲實,雖是照空,且又能不證于空,即不住于空,有如是之善巧方便,所以稱其爲權。而權實二智是諸佛智慧,不同于二乘的智慧。因二乘也能證悟諸法皆空的道理,只是不知“空亦複空”,以空爲妙極的最高境界,所以稱爲但空,所以是證入偏空。菩薩不僅能照見空理,而且識悟“空亦複空”,也就是沒有一個實在的空體可得,稱爲不可得空,所以識能照空,並能不證于空,也即是能涉有,實踐利益衆生的偉大事業,所以稱爲權。只是這權實二智並不是有二體,最初的能觀之心未必能達到高妙之處,所以只能照空,之後,已能將這種能觀之心轉爲善巧,即能知“空亦複空”。既然能夠通達“空亦複空”,就能不壞假名,即能涉有,完成利益衆生的事業,始終而言,實是一般若,只是根據巧與不巧,分爲權實二智。

  綜上所述,對空有兩個角度所提探討的不同之二智,是從照巧和體用的不同而作種種說明。吉藏大師在《中論疏》中說:“合照空有名般若”,即合取二巧皆名方便,此處的實智是根據“雙照”的意義而說,無論是照空還是照有,都是如實而照,因此以雙照空有稱爲實慧,方便的特點在于巧,而不在智慧。所以取行空不證、涉有不著的兩種善巧來立方便的名稱。此是以二照二巧來分實智與方便智。《中論疏》又說:“若直照實相名般若,取觀空不證及照有不著,悉是般若之用,故皆名方便”。實相爲諸法的本體,“實智”從實相而生,而且能如實而照,那麼“實智”也稱之爲體,但雖照實相而能涉有,並能行空不證,涉有不著的方便用,因此以直照實相爲實智,取涉有不證,不著叁義爲方便,此是以體用二智來解釋實智與方便智。

  六.知身苦空無常,故名爲實,而不取滅,名爲方便。衆生的身心是苦是無常。這是一種真實,菩薩能夠如實而知,這種智慧稱之爲實。二乘也能了知身心是無常過患之法。但生畏懼而入滅,所以沒有方便。菩薩既知身是苦是無常,又能夠…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