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P5

  ..續本文上一頁身心安處,不取滅度,自行化他,上弘下化,所以稱爲方便。

  七.“直知身病,非故非新,故爲實,而不厭離,稱爲方便”。此是根據《維摩诘經》中淨名示疾的事迹,對二智所作的解釋。如淨名爲了度生而示疾毗耶離城,但淨名了知身中疾病不是先天而有,耶不是後來所得,知病無生性空不可得,只有這種真實智慧,才能不生厭離,示疾教化衆生,所以稱爲“方便”。

  八.淨名托迹毗耶,不疾之身爲實,現疾之迹爲權,淨名菩薩爲了利益衆生,托疾毗耶離城,助佛教化,以身示疾,但菩薩不疾之身是真實,而爲度化衆生,方便示現的有疾之身爲權。此是根據虛實來說明權實二智的不同,由此理可推,諸佛叁身,法報二身爲實,度生所應化之身爲權。

  九.以上照空有二爲方便,照非空非有爲實。上面所說的照空照有的兩種智慧都是方便。照非空非有不二才是真實。諸法的試題不能說是空,耶不能說是有,是非空非有的大統體。諸佛菩薩說空說有,只是爲了教化衆生所采取的一種方便,不是真實,而能夠照見諸法“非空非有”的這一實體的智慧所以稱之爲實。既然知“非空非有”的真一實谛,而又能善巧行于空有二門,這一善巧的意義也稱爲方便。

  十.空有爲二,非空非有爲不二。照二與不二,都稱之爲方便。找非二非不二稱之爲實。上面所談到的非空非有爲真實,這種真實仍然是在相對的情況下才得以顯現。如果空有爲二爲不實,非空非有爲不二爲實,那麼這一真實遣除了空與有的相對,卻並沒有排除二與不二的相對,所以這種真實也只能說是相待義。只有非二非不二才徹底消除了相對的狀態,使對立歸于統一,以達到言忘慮絕,心行處滅的絕對真實,既然照非二非不二爲真實,那麼照二與不二都是方便。

  “般若爲體,方便爲用”。實相爲本,般若照實相,所以是般若也爲本,所以爲體,而諸法爲末,方便照諸法,所以方便爲用,前面所說的二智體用本末之關系,如是二智的勝劣又是如何呢?《淨名玄論》卷四中說:“金雖是體,未作巧物,則金爲劣也,製金爲巧,則巧勝于金”。吉藏大師以爲,雖然般若爲體爲本,方便爲末爲用,但從勝劣的角度看,則是相反。于是,他用金來作比喻說,金雖是世間貴重物體,但還沒有製成種種巧物時,金則爲劣。如能把金製造成爲巧物之後,才顯示了金子的美妙、華貴、殊勝。般若也如是。在六地菩薩雖也證得了般若之體,了悟諸法空性,但還沒有産生涉有濟生的妙用。所以此時般若爲劣。待到七地之時,在證得般若的同時,還能起種種善巧的妙用,所以方便爲殊勝。但一定要清楚,般若與方便的體並沒有差別。巧妙的空慧,即稱爲方便般若,空慧的巧妙稱般若方便。方便只是般若在照空的同時,又能涉有的一種善巧;雖然涉有轉稱方便,且又不失照空的般若,因爲離開照空的般若,涉有的方便也就無從談起了,如果是談,則也是隨便。

  般若與方便二智的體雖然沒有差別,但他們的功用卻是有差異的。吉藏大師在《淨名玄論》卷四中說:“般若略有四力:一者照實相,二者無所著,叁者斷諸惑,四者導方便。可知,般若是無知而無所不知,因爲無知所以不見一切相;因爲無所不知而徹見諸法實相。無知即是指不同于凡夫對事物的虛妄分別和定性徧計有,所以說是不見一切相,也正是因爲沒有虛妄和定性徧計有,才會如實無誤地照見諸法的真實相,所以說見諸法實相。實相之體清淨無染,不依附任何事物,因此照見實相的般若也無所依著,因無所依著,所以不被任何煩惱所系縛,也就是所說的“衆累寂然”,沒有衆累的系縛,則能引導種種方便,使其涉有作利益衆生的種種事業,而無所執著,即照空及于空無著,此是般若之力,屬于空慧。空慧而能涉有,此屬于方便,此方便是由般若實智所引導的。

  關于方便的功用,《淨名玄論》中也說有叁種。一有照境之巧。指方便智有照世俗境的功用。二有不證空力。般若照空,而不證空,又能涉有,此即是方便智的力量。《肇論·宗本義》說:“能不形證,漚和之功也,適化衆生謂之漚和”。叁窮有行之用。般若既然照了諸法空性,而方便能從空出有,以種種善巧方便,實行嚴土利生的事業,即所謂“適化衆生”。

  綜上所述,般若實智是觀空,漚和方便是涉有;但涉有並不失實相空性,所以菩薩常處叁界,而不被諸惑所染。維摩诘大菩薩能從清淨的妙喜世界來此不淨的娑婆國土,爲了度化衆生。他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與各行各業、各方各面的衆生進行接觸,“行于非道”,示現行于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貪欲道、嗔恚道、愚癡道等,無非是攝化衆生,使之轉入佛道,現身有疾,爲利益衆生說種種法,並能示現種種不可思議自在神通之迹,真所謂“在于生死不爲汙行”。“雖行于空,而植衆德本”。“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由此可見,諸佛菩薩的一念聖心,便能具足權實二智,在不離有的同時而能觀空,觀空而不取證,即是中道正觀,即能圓證般若。

  六.本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和影響。

  《維摩經》是般若系的一部大乘經典。從叁國支謙到鸠摩羅什,約一百五十年間至少出現了四個譯本和合訂本。可見,此經確是一部很受佛教界重視、很受社會人士歡迎的佛經。支敏度說此經乃是“先哲之格氣,弘道之宏標”。“厥旨幽而遠”。把此經看成是闡發佛理的最高准繩。僧睿自敘:“予始發心,啓蒙于此,諷詠研求,以爲喉衿”。把此經當作佛教入門的啓蒙讀物。至于號稱“秦人解字第一”的僧肇法師原愛好老莊玄學,只是嫌其“猶未盡善”,後見舊譯《維摩經》,披尋玩味,乃言“吾知所歸矣”。並因此出家。進一步說,此經不但被高僧大德、帝王貴族所尊崇,尤其是對士大夫階層,産生過重大的影響。魯迅先生曾指出,南北朝時期,有學問的人都有叁種愛好:吃藥、清談、維摩經。即使到了唐代,仍然在有學問的人中流行著。此經所提倡的“雙遣”的不二法門,衆人與文殊的不而,使《維摩經》的精神得到繼續的流傳與發揚。兩晉以後,佛教逐漸擺脫玄學而獨立,與此經的流傳與影響不無關系。基于“不二”的理論與實踐,進而表現出來的種種不思議迹象,是大乘佛教理論的形象化。《維摩經》對這些迹象的敘述,形象鮮明而生動,富于哲理的文藝價值。所以我國遠自唐、清以來,就有用這些豐富多彩的情節,作爲繪畫、雕塑、戲劇、詩歌的通材。維摩诘這一人物,作爲長者居士的典型 ,更是在佛教界和社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和無限的生命力。

  羅什及其弟子曾廣泛弘傳和注疏此經。只吉藏大師一人就著有《維摩遊意》、《淨名玄論》、《維摩略疏》、《維摩義疏》等四種。在這些著作中,著重發揮了叁論宗的教義。可見此經對于叁論宗的重要性,並且它對于中國禅宗的形成,也起過重大的作用,有人把《維摩》同《楞伽》、《圓覺》並稱爲“禅門叁經”,可見此經在中國禅宗所享有的聲譽。此外,古代的成實師、地論師、天臺宗等各對它的注釋不下數十家。從此可見《維摩經》在佛法中所享有的崇高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

  我們已經把維摩诘經概論介紹給大家,下面我們走進維摩經經文之中,通過走進這樣一條光明的旅途,我們將會發現佛教“無限風光在般若”的佛陀本懷。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