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
佛國品第一
前面已經敘述說,此品中釋迦牟尼佛在毗耶離城外庵羅樹園與衆集合,長者子寶積說偈贊佛,佛陀于是告訴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此即是此經不可思議解脫的根本。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關于“佛國品”的因緣。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即是必有因緣會聚始能成就,如果沒有因緣,則無的放矢,而無的放矢則不能契機,對牛彈琴,等于白說。所以法不對機等于白說。
此品爲什麼稱“佛國品”?因爲此品所表述的是佛土之事,所以稱之爲“佛國品”。具有兩種意義:一,長者獻蓋,如來示土,即從佛陀神通所現立名,所以稱“佛國品”。二,寶積問淨土之行,對此,佛陀回答佛國因果,從佛陀所說稱之,所以稱佛國品。
一般而言,佛經的開端都稱序品,只是此經首先說“佛國品”。這是因爲,一般佛經的開端純粹是闡明序幕之義的。即使有正文之義,但相對于序文,也還是此序文爲長,所以仍然稱序。而此品中,不單單是闡明序文,而且序文短小,正文卻長,所以稱“佛國品”。雖然正文有多門,只是爲了對機教化衆生,所以對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的菩薩,此經闡明的是法身大士的法門,所以最初集會就辨明淨土,接下來闡明成就衆生之行,所以經初稱“佛國品”。況且“佛國品”中有“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可見心爲萬行之主,所以佛國一品在衆品之先。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城庵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叁萬二千。
佛陀所說經典開端均有如是我聞等字樣,是表示有六種成就。此是印證經典是佛所說的標志。否則即非佛說。此六種成就的因緣:佛將涅槃之際,阿難尊者向佛四問:一,佛滅度後,依何安住?二,如來去世,以誰爲師?叁,惡口車匿(惡性比丘)雲何共住?四,結集經典之初安何等語?對此,佛陀一一回答,依四念處安住,以戒爲師,默而擯之,然後是“如是”,即信成就。用以證明是佛所說或經佛所認可,不是隨便什麼說的。《大智度論》說: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說之者,順佛遺命,作如是說;聽之者,敬信佛故,順如是聽;故曰信順之辭。進一步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可見,信則立,無信不立。正是因爲使人相信,才會走進佛法的大門。《大智度論》又說:如人有手,至于寶山,隨意所取,若其無手,則空無所得;有信心人,入佛法寶山,得諸道果,若無信心,雖解文義,空無所得也。由此識信,可見一斑。
“我聞”即是聞成就。
“我”是主宰義。《大智度論》說: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有吾我,雲何佛經言如是我聞?答:證得無我實義,假世俗說我無咎,又說“了了見佛性,不著一切法,何況我無我,以無所著故,能說我無我,是故我無咎”。此中之我,指阿難尊者。阿難是佛之堂弟,生于佛得道之夜,二十五出家爲佛侍者。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只聽聞一半。所說“我聞”,如阿難回答迦葉尊者說:“佛初說法時,我爾時不見,如是展轉聞,乃至波羅捺”。縱觀佛之衆多弟子,爲什麼只有阿難能結集經教?回答是:道安法師說:十二部經,阿難得佛意叁昧之所傳也。又如《金剛華叁昧經》所說:得法性覺叁昧,能宣傳衆教。此中之“聞”有二義:一,息诤?之心,二,生物(物者,有情也,衆生也)信受,進一步說聞是叁慧之初,即耳根系聞慧,天然能識聲塵之境,並不需要作意思維然後能聞,此處所說我聞,是因爲阿難是小乘中的小果,未證四果,自然不能取信于人,所以說“我聞”表明師承有據,則頓釋群疑,以證正信,所以說“我聞”。而不象我們今天,多是依人不依法,學人不學佛。以阿難之智尚且說我聞,更何況我輩相差甚遠呢?所以大可不必對衆生說“聞我”。
進一步說,“我聞”,《涅槃經》說:阿難聞法,如瀉水之異器。器有叁種:一者不覆,謂無散亂心,二者不漏,謂無忘失,叁者不臭,謂無顛倒心。以叁德自在,所以說我聞。
“一時”即是時成就。
所謂一時,不是指年月日之時,實在是指佛陀說法,弟子契機信受,即感應道交之時。對此,《智度論》說:“說時方人,令生信故,說若無時,則聞不可信,故須明時。”或許有人會問,言時可以,何以要稱一呢?回答是,一指一部之經,即是說一部經時,所以說“一時”,又針對衆生,心行可定之時,稱爲“一時”,又是機教相符,即是感應道交契機之時,稱爲“一時”。此中,一離不開時,時離不開一。
“佛”即是主成就。
“佛”全稱佛陀耶,譯爲覺者,即自覺覺他行圓滿。《佛地經》:“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衆生,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爲佛。”此是說明說教之主。佛法可以有五種人說:一,佛自說,二,弟子說,叁,諸天說,四,仙人說,五,化人說。此經是淨名所說,不題淨名,非佛所說,而題“佛”者,如只標淨名則不成經。現在要成就佛經,所以要題“佛”字。所謂自覺,異彼凡夫;所謂覺他,不是小乘,所謂覺行圓滿,不同于菩薩。進一步說,天竺人認爲佛是天鼓,賊若來時,天鼓即鳴,賊若去時,天鼓也鳴,而天鼓鳴時,諸天心中勇猛修羅怖畏,諸佛也是同樣的道理,衆生煩惱來臨,佛陀說法使之不來,煩惱將滅,佛陀說法使之根除。佛陀說法時,弟子心中勇猛精進,各種魔怨怖畏,因此之故,所以稱佛爲天鼓。
在毗耶離,庵羅樹園,即是處成就。
所謂“在”,即是“住”義。住有兩種:一是內住,二是外住。內住分四點,1,天住,指住布施持戒,2,梵住,指住四無量心,3,聖住,指住空無相無作叁昧,4,佛住,指住諸法實相。外住也分四點,1,化處住,指釋迦牟尼佛住娑婆世界,2,異俗住,指叁世諸佛不住俗人舍,都棲于伽藍,3,未舍壽分住,指佛壽無量壽,爲魔王啓請,而舍無量壽,只留八十,4,威儀住,指行住坐臥都稱住,現在佛陀內棲實相,外住庵園,是無住而住,住無所住,所以說住。
毗耶離城庵羅樹園是說明住處,如果沒有住處,則衆生不接受,處有兩種,總處指毗耶離城(國城名),別處指庵羅樹園。所謂“毗耶離”:毗,翻爲稻,指多出粳糧,離翻爲廣嚴,即平廣莊嚴,只是天竺小國,以國爲城,大國則與城別。這個國家道路平坦,廣博嚴淨,人民又好樂正道,由此諸稱毗耶離。另有一種解釋,《善見毗婆娑》記載,過去波羅捺王的夫人懷妊,生下一片肉,形似赤槎葉。夫人用器皿裝之放入江中,順流而下,江邊有一修道之人,依靠牧牛人安住,見到器皿拿回家中,經半月一片忽成兩片,又經半月,兩片各生出頭和四肢,再半月,一片成女,一片成男。道士慈心之力,使兩手出乳養育二子,後送于牧牛人,後二子年十六爲夫妻,在一平博地,長寬各一由旬,建宮舍,後生一男一女,如是多次生兒育女,牧牛人見其子多,如是又造十六宅,叁次超過原來的住處,所以看此地,認爲廣博莊嚴。所謂庵羅樹園,庵羅即指果名,此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此園多此果樹,所以稱庵羅樹園。又指庵羅樹女,從庵羅樹生,容貌美麗,絕代佳人,有人欲見,先出叁個金幣,就是此女,舍園爲佛立精舍,如祗陀舍樹之類,以施主名稱標明。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二千……此是衆成就。有二義:一大衆圍繞,佛德蓋尊。既尊其人,則受其道。二成就信義,如果僅是阿難一人聞說,則不足信,而與衆共聽則所傳爲實。總攝大衆,共有四種人,1,影響衆,在座默然;2,發教衆,即擊揚問道;3,當機衆,聞教啓悟;4,結緣衆,于未來受益。
因爲聲聞形備法儀,心具智斷,所以爲先,菩薩心雖會道,而形無定方,所以居次。此中“大比丘”,《智度論》雲:一切諸衆最勝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大障礙斷故,名之爲大。比丘者,蓋是出家之總號,因果之通名,隨言翻譯成叁義:一者破惡,謂除身口七非;二者怖魔,必斷叁界煩惱,則使魔驚怖;叁者乞士,謂從俗人乞食以資身,從如來乞法以練神,兼退無積蓄之累,進有福物之功,有斯大利,故名乞士。此是小乘教。
所謂“菩薩摩诃薩”,具足的梵語應是“菩提薩埵”,或“摩诃薩埵”,菩提爲道心,薩埵爲衆生(或有情),連起來即是道心衆生。摩诃爲大,即是大衆生,以具足根本智之故,稱爲菩薩,具足方便之故,稱摩诃薩;具智慧故,稱爲菩薩,具福德故,稱爲摩诃薩。進一步說:具般若,所以稱菩薩,具大悲,所以稱摩诃薩。總而言之,菩薩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故名菩薩,所謂“叁萬二千”是標明一個大數。
“衆所知識”。此叁萬二千大士,以慈悲益于衆生,如日月升天,感益之人誰不知識。知識有二:1,遠衆知而不識,2,近衆也知也識。知識即知其內德,識其外形。可見知義深,識義淺。《成實論》雲:可知法者,第一義谛也;可識法者,世谛法也。或者也可以這樣以爲:叁萬二千大士,因爲上求的緣故,諸佛道場無所不至,所以被諸佛菩薩所知;因爲下化的緣故,普利有情,即爲一切國土衆生所識,所以說“衆所知識”。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前面闡明被衆所識,現在贊美大士內行成就,所謂“大智”即指如來一切種智,所謂“本行”,指六度十地,是智者之本行,叁萬二千大士因行已經究竟,所以說本行成就。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衆所知識是由本行成就,本行成就是由佛陀威神建立,始起爲建,終成爲立。此處單獨建立菩薩之因緣,實在是: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見雖普,不應無根。
“爲護法城,受持正法”。
既然威神是佛所建立,所以大士爲報佛恩,即外防邪難,內宣正道,不落二邊邪見,即外有法之…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