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內有受持之因。所以爲護法城,受持正法。
“能獅子吼,名聞十方”。
內秉妙法于心,外能作獅子鳴吼。證道歌中說:“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如心有依著,則處衆有畏,若心無挂礙,則宣道自然,得無礙智,即能處衆說法,理直氣壯,挺胸擡頭,能伏群邪,所以說,能獅子吼,而所行諸行,彌滿法界,所以能名聞十方,比衆所知識的範圍更寬更廣。
“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此是將德顯名,真友不待請,此是應機說法。如慈母之育兒,似月光之臨水,即運無緣慈,興同體悲,爲諸十方國土作不請之友。此“不請”有兩點:1,對于沒有善法,誘令衆生,2,對于過去雖有道機,現在無有欲樂,而方便起發,始則安之以善根,終則以佛道。
“紹隆叁寶,使不斷絕”。
前面的不請,是表明下化衆生,現在的紹隆則是辯明上弘。《華嚴經·明法品》叁番注釋:初會衆生發菩提心,所以佛寶不斷;爲衆生宣十二部經,所以法寶不斷,受持一切威儀行法,所以僧寶不斷;次贊大願故,佛寶不斷;分別演說,十二因緣甚深之義故,法寶不斷;接下來說: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正覺芽故,佛寶不斷;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故,法寶不斷;善禦大衆,心無憂悔故,僧寶不斷。所以解釋此八字即是:菩薩能承擔如來家業,親蒙授記,化導衆生,衆生因此而成于佛,複化衆生,所化衆生複得成佛,如是衆生不盡,叁寶不絕。
“降伏魔怨,製諸外道”。
以上“紹隆叁寶,使不斷絕”是顯正,此“降伏魔怨,製諸外道”是破邪。所謂魔,又稱魔羅,義爲殺者,因能害衆生法身慧命,所以又稱爲怨,而說魔有別:有兩種:一,四魔;二,八魔。所謂四魔,1,煩惱魔,爲生死因;2,天魔,爲生死緣;3,陰魔;4,死魔。3與4是生死果,而陰爲通,死爲別,所以因有內外,果有通別,所以說四。所謂八魔:前四種同上所說,再加之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因此四破佛果常樂我淨四德涅槃,所以稱之爲魔。小乘人不以此四爲患,所以不說,依大乘,此四入煩惱魔攝。所謂小乘降伏:小乘見四谛,降伏煩惱魔,入無余涅槃,降于死陰二生死果,以神通咒術,伏彼天魔;所謂大乘降伏,得無生忍,降伏煩惱魔,得法身故,降于天魔,得無生忍及法身故,降死魔,得無動叁昧,降于天魔。所謂降八魔,如果知曉如來常樂我淨,即除四倒,稱降四魔,此處所說降伏魔怨,製諸六十二外道邪見,則是內證平等之理,外行平等之行,遊戲神通,博愛一切,能使魔怨外道歸依稽首。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以上降伏魔怨,製諸外道是外破衆邪,永離則內除結縛。所謂蓋纏,即有所得心,覆于正觀,稱之爲蓋,使行者系縛不得自在,稱之爲纏。大士以無所得爲本懷,所以是悉已清淨,進一步探討蓋纏,所謂蓋,即指五蓋,有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蓋,所謂纏,即指十纏,有無慚、無愧、忿、覆、悭、嫉、睡眠、悔、掉舉、昏沈。掉舉是使心不安靜者,昏沈是使心惛重者,悔是對所作善事生悔。小乘佛法只說十纏,大乘佛法《大智度論》中說五百纏,蓋也有無量蓋。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因離蓋纏,所以能于諸法無礙,因爲無礙,所以得大自在,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是解脫。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而此無礙解脫,也就此經所說的不思議,此時,不二正觀,恒現在前。即是“一心不作二觀,大道疾現面前”。則心常安住,于空自在,稱爲無礙。此時塵累(即煩惱障礙)蕭然,所以稱解脫。(僧肇大師說:此解脫者,七住所得。)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念即不定,定即不念,以正念凝然,常安于中觀(不二、平等)。則是念定,即寂照同時,動靜一如,如是:念不斷,則慧欲明;定不斷,則心常一。卻又持不斷,則意識運,無分別中,曆曆分明,則教化無有障礙,如是則萬行自在。“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所謂不斷:凡夫功德,經眨則失,二乘灰身滅智,不再生起,只有菩薩經身不失,曆劫逾劫欲明,所以說不斷,也許,回向的功用就在于此吧。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此處所說是十度,前六度已知,然後從禅開出力、願,從般若開出智及方便;所謂無不具足,前具九度,後足願。總而言之,十度即是十種法門,叁萬二千菩薩具此十度,所以能夠自他兩利,度生死海,登涅槃山,即是跨海登山,雖很難,卻是光明之旅。
進一步探討十度,具足橫豎二門:豎則配于十地,橫則一位具十,初地始得正觀,此時已離凡夫,對于身體、生命、財産,不再貪著,能夠舍棄而無挂礙,相配于布施度,因爲布施是實踐之首。歡喜是初地,所以相配而益彰。待到二,內心離垢,修行十善,配于持戒,也是相配益彰,叁地發光地,信忍位滿,能忍于辱,也是相配益彰,四地焰慧地,修習道品,勤策衆行,所以以精進配之,五難勝地,觀乎四谛,學于五明,非定不發,所以以禅配之,六地現前地,順忍位滿,能觀十二因緣,當用般若,配于六地,七地遠行地,即空爲有,善巧義彰,所以以方便配之,八地不動地,又從諸佛受不同法門,並能生起各種願,所以配之,九地善慧地,入法師位,長于四無礙辯,于境有強用,所以力配九地,十地法雲地,因位已滿,決定無疑,所以智配十地。
四無礙辯,指四種自由自在而無障礙的理解能力(智解),言語表達能力(辯才),以智慧爲本稱四無礙智;就理解而言,稱四無礙解;就言語能力而言,稱四無礙辯。也就是度生之法,即“四化法”,1,法無礙解,對法名句文章領悟並能決斷無礙;2,義無礙解,精通法所诠表之義理並能決斷無礙;3,詞無礙解,精通各種方言,無礙自在;4,辯無礙解,指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也指隨緣善巧教化。
五忍:叁賢十地,十叁觀門,也稱十叁大法師,配五忍,則于信忍、伏忍、順忍、無忍,各有上中下叁種忍,又加寂觀之下忍,爲十叁忍,修此十叁忍爲大法王。
如果就橫而論,即一正觀就具足十門,如不悭之義,稱爲檀那,決了無疑,稱之爲智。吉藏大師說:十度橫豎義乃有之,如詳細看來,只以十法而說。如僧肇大師說:法身大士,得無生忍,以心無爲,德無不爲,故施及于施,而未嘗施,戒及于戒,而未嘗戒,以施及于施,故不證無爲,而未嘗施,不滯于有。不證于無,名曰漚和,不滯于有,稱爲般若,故于一一門,皆備二慧,名爲具足,不言具足,配九地十地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以上是贊其行遠,此是贊其位高。所謂逮:即及或至義,因諸佛菩薩加功用行,及至到了無所得處,即與實相法身相應,于一刹那,當下觀照般若現前,同法性相契,本自不起,于是,無依無受,不著不住,不驚不怖,動念生心,畢竟寂然,能信能受,直下承當,所以說,不起法忍,即證無生法忍。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以上是贊美菩薩自悟,現在是稱歎菩薩又能化他。所謂隨順:一順實相,二順機緣,叁順佛旨。進一步說,佛陀已圓證實相,菩薩尚不能如是,只能隨順,所以這些菩薩隨順法性實相,證無生忍,則知諸法相幻性空,幻空不二平等,所以能隨緣度衆,如是隨順衆生,轉不退輪,也即是隨順法性供養諸佛,因爲真俗園融,所以菩薩能以方便智善解因緣所起之法相,能了知恒沙衆生的差別根性。
只進不失稱不退。有叁不退: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動。
“蓋諸大衆,得無畏力。”
因爲無緣慈與同體悲,又能喜能舍,則能普被一切,如天無異,陰覆九法界衆生,得四無畏。所謂四無畏:1,一切智無畏,佛于衆中說法,以第一義谛通一切法,沒有絲毫怖畏,2,漏盡無畏,對于如流水般連綿不斷的煩惱,已能拔本塞源,不再有煩惱的畏懼,3,說障道無畏,如來說法,如獅子吼,于一切障道之法,如湯消雪,無所畏懼,4,說盡苦道無畏,如來說法,隨順法性而說,而法性離嗔惱,一切衆苦,所不能加,所以是無所畏懼。這些如佛無畏的菩薩,法雲密布,陰覆有情衆生,不執有爲,不住無爲,猶如春風化雨,無爲而爲,因此衆生深蒙其恩惠。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相第一。”
功是施予,德是陰覆,照有爲智,鑒空爲慧。菩薩以此功德智慧,修養內心,如是誠中又形外,即相好莊嚴,儀容第一,何須外表裝飾,已然超凡脫俗。《大乘起信論》說:能說之人,色心殊勝,不須廣論。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菩薩修清淨業行,感身相好圓滿,即有色心殊勝德本具莊嚴,不假世間金銀等裝飾,即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名稱高遠,逾于須彌。”
內有色心殊勝德福慧,則外名高遠,而須彌山乃世界最高之相,這些菩薩德名聲已超過了須彌山,如是則周遍恒沙世界。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這些大菩薩已經深信真如法性,不再以分別心觀察諸法,所以是信心堅固,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信有兩種:1,聞信,如聞藥能治病,2,證信,如服藥病愈,證明藥爲良藥。此中是證信。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深信如金剛堅硬,通達如妙寶明徹。衆生在于迷惑諸法爲實在,事實上,一切法都是魔術一般,諸佛菩薩通達,則一切法皆是佛法,而不離一切另有佛法,于是了知佛魔同體。于是依衆生執著之邪見,對之以菩薩的無得之正觀。因此觀察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能以慧炬普照恒沙衆生,使衆生就地跌倒,又就地爬起,即由何處結,在何處解。而不是逃避。此法寶猶如甘露,普施衆生,無不潤澤,使衆生受解脫煩惱結之益。
照破癡暗,雨潤熱惱。
結即不通之義,障礙。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以上稱贊大士…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