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力與他力的融合
編輯:濟群
來源:閩南佛學
學佛修行有兩大途徑:一曰自力,一曰他力。有人重視自力,有人強調他力的作用。然而學佛究竟依自力,或依他力,抑或依自力與他力融合更爲殊勝呢?本文想就這個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純自力不易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說到修行的途徑,大分爲二道:一曰難行道,一曰易行道。論中以依自力修行,解脫煩惱,成就無上菩提爲難行道;依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淨土爲易行道。可知純自力的修行是難行道。
生存在這個世界,佛經稱爲五濁惡世:有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不要說這個世界的衆生修行不易,既使佛陀出世到這個世界說法也不簡單。難怪《阿彌陀經》中,他方諸佛爲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世界度衆生,大爲贊歎。說“彼諸佛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曆史發展到今天,佛經稱此爲末法時代。末法的“末”究竟意義在哪裏呢?我覺得就在于修行環境的險惡上。正法時代修行者多,成就者也多;像法時代修行者多,成就者少;末法時代修行者少,成就者也少。原因是正法時期的人們,除了內具深厚的善根,更重要的是,還有周圍單純而又如法的修行的環境。反觀今天的社會,到處都充滿著浮躁,僧團缺乏律儀生活。
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要想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是很不容易的。何況凡夫的特點,本來就是心隨境轉。社會關系的複雜、教界關系的複雜、僧團關系的複雜,相應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他的心必然也會跟著複雜了。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個永恒的修行者關心的主題,對我們今天的學佛者而言,似乎顯得意義不同尋常。
從聞思修入叁摩地。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修學佛法的常道,然而今天的教界,戒在哪裏?定又何在?可喜的是:佛教義學很發達,出了一大堆博士、教授之類專家、學者,學術研究的碩果也非常豐富。但這些文化知識,不知是否可以稱爲“聞慧思慧”,而對修行不知道能有多少指導意義?難怪現在的佛教界,學位是多了,但果位並沒有因此而增多。
自力法門的修行,由聞思樹立佛法的正見,依戒定慧的次第,實打實著,一絲一毫都虛假不得。可是今天的學佛者大多缺戒少定,純粹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戰勝自身的煩惱,以及外在環境的幹擾,經曆叁大阿僧祗劫,勢必非常困難。
二、純他力違背佛教的根本精神
大凡宗教都是他力的。原因是,一般宗教都認爲,這個世界有一個主宰神,他創造了世界,並且主宰著宇宙人生的一切。神是主,人是奴。人生的一切吉凶禍福,乃至死後升天堂、下地獄,都是神決定的。人自己是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命運的。因此,人要想得到永恒的幸福,唯有通過他力的信仰,那就是信上帝,所謂信者得生。
與一般宗教相比,佛教是自力的。首先佛教否定了世界主宰神的存在,主張世界的一切都是取決于因緣因果。佛經上說:“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貫穿著緣起論核心的思想是業力學說。宇宙的成壞、世界的興衰、人生的禍福,這一切都是由有情的業力決定的。有情隨著自身善與不善的心理活動,造下善不善業,由此招感苦樂的人生結果。
佛教否定主宰神,佛陀自然也不會是主宰神。佛陀稱自己說:“我如善導,導人于善道”。
佛陀又對自己所開示的解脫之道,稱爲古仙人道。並以自己爲真理的發現者,而不是開創者。佛陀與弟子的關系,就如師生關系。在修行求解脫的道路上,佛陀告誡弟子們:“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說修行要靠自己,修行是自力的。自己如何去修呢?依法。法是叁藏典籍,法是通達真理、邁向解脫的方法。
隨著念佛法門的興起,佛教才出現了他力法門。當然這種他力也還是以自力爲基礎,不論大乘經論中說念佛法門,還是中國古代大德們建立的淨土理論,說到消除業障,往生淨土,盡管都非常強調彌陀願力的作用,但同時也重視自力的基礎。惜彌陀淨土法門傳到日本,建立淨土真宗,將他力法門推向極至,過分誇大彌陀信願之威力,而忽略了自身止惡行善的修習,與佛法的根本精神實在相去甚遠。
叁、念佛法門的産生的發展
自力太難。因爲從聲聞解脫道的修行,走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路,缺乏良好的修行氛圍,要想修有所成勢必非常困難。而走菩薩道的路踐,就更玄乎了。發菩提心,經曆叁大阿僧祗劫,廣修六度萬行,需要有多大的耐力,需要有多大的意志,而又要冒著多大的風險,其困難可想而知。這對于心志薄弱的凡夫,實在是不可思議。
自力既然太難,以佛陀的大智慧,自然要爲衆生開設易行道。佛陀在大乘經典中,爲我們介紹十方諸佛及其國土莊嚴,在佛法的念法法門之外,又開設了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在《阿含》聖典中就出現了,經中提出六念,念佛是其中第一要念的。念佛法門在當時的意義,就有令內心安定,除恐怖的他力作用。佛經記載:佛弟子處在面臨死亡時;賈客遠行遇到凶險時;比丘在曠野修行遇到恐怖時,修六念法門能遠離怖畏。
念佛法門的特別發展是因爲佛陀入滅後,佛弟子們對佛陀的永恒懷念:一方面從追思佛陀因地的發心,行菩薩道,到佛果上成就種種功德;從佛陀一生說法教化的事迹,到入涅槃後,經過火化了,遺留下的舍利。另外一方面,佛陀入滅了,有些聲聞弟子尚未見谛,在佛法上還存有疑問,在信仰上又擔心退墮,可是修念佛法門,成就念佛叁昧,能見佛,聽聞佛法,還能與佛問答,那真是太理想了。此外,念佛還能往生佛國,能時常見佛聞法,免受叁途之苦。
念佛法門的特別盛行,是在大乘佛教時代。在大乘經典中,佛陀告訴我們念佛的種種功德。有廣義的念佛,有狹義的念佛;有念佛的淺行,有念佛的深行。廣義的念佛,如《普賢行願品》中說的:禮敬、稱贊、供養、忏悔、隨喜、回向。狹義的念佛,但念某一佛陀的名號。如《阿彌陀經》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藥師經》說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地藏菩薩本願經》等大乘經典中,說稱念十方諸佛的名號。
念佛的淺行,指持佛名號消罪業,增長福德。如《八吉祥經》,說誦持東方八佛名,呼八大菩薩名字,能得今世及後世功德。《觀佛叁昧海經》說:“能須臾間念佛白毫,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大寶積經·功德寶花數菩薩會》,說十方十佛,受持彼佛者,即能滅除六十千劫生死之罪。《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說六方佛及十方佛的上首菩薩,也處處說到,能稱名受持者,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千劫中背于生死。
念佛的深行,是依持名念佛、觀相念佛,而引發甚深的叁昧,契證諸法實相。依持名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如《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依持名念佛而成就念佛叁昧。另外《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傳出的一行叁昧,是系心一佛,專稱名字,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入一行叁昧,通達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中國禅宗四祖以下,在禅修的方法上,也以此爲依據,從稱名念佛入手,直契法性。
觀相念佛的內容就更豐富了。念佛叁昧的盛行,與佛像的塑造有密切的關系。《般舟叁昧經》說:“作佛形像,用是成叁昧故。”修念佛叁昧,依《坐禅叁昧經》、《思維略要法》、《觀佛叁昧海經》等說,都是先取相,憶念不忘,然後正修念佛叁昧的。《觀佛叁昧海經》說:“欲系念者,欲思維者,欲行禅者,欲得叁昧正受者,都要觀佛。”可見依念佛得叁昧的修行,已成了當時人們禅修的通途。
觀相念佛有生身觀、法身觀;從釋迦佛到觀十方佛;從觀十方佛到觀自心是佛。念佛叁昧的修習次第,依《思維要略法》,先觀佛像,“先從肉髻,眉間白毫,下至于足;從足複至肉髻。”如印像明了,然後一心觀佛,“閉目思維,系心在像”。觀像心得安住,能開目閉目,“坐臥行步,常得見佛”。進一步觀生身:念佛在菩提樹下成佛,鹿野苑轉*輪等,“隨用一處,系念在緣”。生身觀是觀世尊在世的具體活動。再進而念法身:已于空中見佛生身,當于生身觀內法身: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無量善業 。“如人先念金瓶,然後觀瓶內摩尼寶珠”。再進而觀十方佛:從東方的一佛、二佛,漸漸增多到無量佛;再從南方、西方、北方的一佛、二佛 ,漸漸增至無量佛。從觀佛,一心系念佛相,到成就念佛叁昧,能見佛聞法,遊行十方佛土,這是何等的暢快。
四、自力與他力的融合
佛法的修行是自力的,但自力太難,于是佛陀又開設易行道的他力法門。就念佛法門而言,通常我們的認識,總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他力的概念上。其實,念佛法門是很博大的:它有深行、淺行;自力的、他力的;散心的、定心的;持名的、觀想的、觀相的、實相的。今天我們提倡念佛法門,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純他力的意義上。應該對念佛法門有個全面的認識,並能將自力與他力融合在一起。
1、他力應有自力的前提。佛法的修行,是對生命自身的改善 ,從聞思修樹立正見,到持戒、修定、發慧、解脫煩惱,這個基礎無論何人都不能偷工減料,走後門。佛菩薩恐怕也不能代替你去完成。一個人假如不持戒、不修定、缺乏正見,沒有這些自力的基礎,認爲只要對佛陀具足信念就行了,我覺得這與佛法的根本精神是相違背的。
2、依持名、觀相念佛,以信願爲基礎,可以實現他力的救度;但持名、觀相念佛,更應該重視依念生定的原理,專注于佛號或佛像的觀行中,以求成就念佛叁時,當下見佛,見佛國土。這樣往生淨土才更有把握。
3、持名、觀相念佛與佛法的一切修行一樣,目的都是爲了斷惑證真。持名、觀相念佛不應該停留在散心的假想觀上,應在正見的導引下,修如實觀,修實相念佛,契入諸法實相。
4、禅修中,如觀佛不明了,或觀色不顯,或在禅修中遇到障緣,使得禅修不能正常進行,煩惱不已。此時端依佛力加持,在觀像前,應先行忏悔、請佛、隨喜、發願,也就是天臺家所說的五悔法,然後靜坐。這是依他力輔助自力。
5、修念佛叁昧,依佛力加持,修假想觀,見十方諸佛已。進一步應該能以如實觀慧,了知叁界唯心,自心是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引發正見,契證菩提自性。
五、結說
學佛修行依純自力不易,純他力又偏離佛法的根本精神,自力與他力的融合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修行模式。正如永明延壽禅師所說的: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爲人師,來生爲佛祖。在探討到他力的信仰時,必然要涉及到念佛法門,而念佛法門不僅是散心的、持名的、他力的,更應重視定心的、實相的、自力的。修行倘能將自力與他力結合,則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論自力與他力的融合(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