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禅觀思想—— 紀念藕益大師誕辰400周年
編輯:學誠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千百年來,由于淨土思想的廣泛弘傳及對念佛法門的大力提倡,人們對持名念佛求生極樂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對于念佛法門的真義卻缺乏仔細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在中國佛教史上,人們往往將念佛與禅、教、密、律相對立,且無端興謗。明清之際,藕益大師遍覽叁藏,精研教典,行解並重,提出了“念佛即禅觀”的思想,以一切法無非心自性,念佛法門遍攝一切法,念佛與禅觀不二人偉見,將念佛法門的真義和盤托出,也爲一切修習淨土法門的同仁作了切要的指導。今年,適逢藕益大師誕辰400周年,謹以此文作最真誠的供養!
關鍵詞:
作者簡介:福建佛學院院長
藕益大師事迹簡述
智旭,字藕益,又號八不道人,俗姓鍾,名際明,字振之。先世汴梁(現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始祖南渡後,居于古木渎(現今江蘇吳縣)。母金氏,因父文歧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爲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叁日亥時。晚年住于浙江杭州的靈峰,所以時人尊稱爲靈峰藕益大師。
大師少以聖學自任,專治儒業,曾作論數十篇專辟釋老。十七歲,因聞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二書,乃不謗佛,並將全部辟佛論著付之一炬。二十歲時,因诠釋《論語·顔淵》第十二篇,至“天下歸仁”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食叁恒夜,大悟孔顔心法。其年冬天,因喪父,聞地藏本願發出世心。二十二歲,專志念佛,盡焚窗稿二千余篇。二十叁歲,因聽《大佛頂首楞嚴經》發疑,悶絕無措,自恨昏沈散亂深重,使功夫不能成片,乃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並發四十八大願,自名大朗優婆塞。次年,一月叁夢憨山德清大師,其時,憨山大師住在廣東省曲江縣東南的曹溪山,不能遠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師剃度,法名智旭。這年夏秋之際,他到雲棲山(現浙江五雲山西),因蓮池大師已于七年前圓寂了,便從蓮池大師的門人古德法師聽講唯識論。因疑不能釋,遂往徑山(現今浙江余杭縣西北)從禅。次年夏,因用功猛曆,身心世界忽皆消殒,性相二宗,一齊透徹,久之則胸次空空,不複留一字腳步。二十六歲,受菩薩戒,次年遍閱律藏,方知舉世積訛。二十八歲,母病笃,四 肱不能救。葬母後,在松陵(現今江蘇吳縣)掩關其間大病一場,乃以參禅工夫求生淨土。叁十歲,出關朝海,後留在龍居寺,述《毗尼事義集要》及《梵室偶談》。叁十一歲,決意弘律,自思律解雖精,而煩惱習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爲和尚。叁十二歲,凝注《梵綱經》,卻不知應依何宗。大乘佛教中,唯有天臺、賢首、慈恩叁宗,有較完整的思想體系,乃作四阄問佛,或宗天臺,或宗賢首,或宗慈恩,或自立宗,頻拈得天臺宗阄,于是私淑天臺教義。鑒于近世天臺宗與禅宗、賢首宗、慈恩宗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不肯爲壹家子孫。
叁十叁歲,始入靈峰。叁十五歲,造西湖寺,述《占察行法》,此後遊曆諸方,廣著論疏經解。二十六歲臥病靈峰,自知不久人世,臘月初叁立遺囑,命荼毗後,磨骨和粉面,分施鳥獸及鱗介,普結法喜。十叁,起淨社,作願文,一以西方極樂爲歸。次年(乙未1655年)元月二十一掉時,趺坐繩床角,向西舉手而逝。丁酉(1657年)冬,門人如法荼毗,發長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齒俱不壞,因不敢從粉骨遺囑,奉骨于靈峰之大殿右。
大師一生行誼,厭棄名利,敢于實踐,學行並重,數次閱藏,著述極豐,大師于禅教律皆通,是一位傑出的大通家、著述家、思想家,對近世中國佛教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大師的主要著作有:
法藏指要類:《閱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觀瀾》五卷。
經釋類:《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一卷,《占察經玄義》一卷,《占察經玄義疏》二卷,《楞伽經玄義》一卷,《楞伽經義疏》十卷,《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名》十卷宗,《金剛經破空論》二卷,《般若心經釋要》一卷,《金剛經觀心釋》一卷,《佛遺教經解》一卷,《四十二章經解》一卷,《八大人覺經解》一卷,《盂蘭盆經新疏》一卷,《妙玄節要》一卷,《法華經論貫》一卷,《法華會義》十六卷。
律釋類:《梵綱經玄義》一卷,《梵綱經合注》七卷,《菩薩戒本經箴要》一卷,《菩薩戒羯磨文釋》一卷,《重訂受菩薩戒法》一卷,《學菩薩戒法》一卷《毗尼後集問辯》一卷,《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箴要》一卷,《五戒相經箴要》一卷,《佛說齋經科注》一卷,《戒消災經略釋》一卷。
論釋類:《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十卷,《大乘起信論裂綱疏》六卷,《相宗八要直解》九卷,《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六卷,《教觀納宗》一卷,《教觀綱宗釋義》一卷。
文集類:《靈峰宗論》叁十八卷,《叁學初徵》一卷,《天學再徵》一卷,《見聞錄》一卷,《選佛譜》六卷。
忏義類:《梵綱忏悔行法》一卷,《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贊禮地藏菩薩忏願義》一卷。
雜著類:《四書藕益解》叁卷,《周易禅解》十卷,《藕益大師年譜》一卷,《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十七卷,《四分律大小持戒健度略釋》一卷,《沙彌十戒威義錄要》一卷。
律教禅密淨五門一體
綜觀大師的一生行解及著述,可知大師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位巨匠,也是一位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之所以被後世推爲淨土宗第九祖,是由于他的淨土思想及念佛理論深廣宏富,契理契機,足以作爲末世衆生出離生死苦海的津梁,而這些思想理論卻又源于律教禅密淨一體的思想。
在《法海觀瀾》序文中,他寫道:
大藏法海,甚深無量,不得其術,何以觀之哉?統論修證法門,浩若塵沙,非止八萬四千而已。然五門收之,聲無不盡。何者?欲遊佛海,先資戒航,戒淨則解行可遵行圓則秘密斯證,證入則依果自嚴。故首律宗,明造修之始,次諸教,明開解之途。次禅,明實踐之行。繼密宗,明感應之微。終淨土,明自他同歸之地也。
一切修證法門,以五門統之,修行次第,首律宗,次諸教,次禅,繼密宗,終淨土,律教禅密最後都導歸淨土。
淨土者,叁德秘藏,常樂我淨,究竟安隱之處。所謂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非一非叁,而叁而一,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依正不二,不可思議,不二而二,故全依即正,名爲佛身。全正即依,名爲淨土,只此常寂光法性身土,全體迷之,而爲叁界六道;偏證取之,而爲聲聞緣覺;權位菩薩隨時分悟之,而爲叁賢十聖。所以諸佛爲實施,不動法性,垂下叁土。爲接叁賢十聖,示實報淨土;爲接聲聞緣覺權位菩薩,示方便淨土;爲接叁界六道凡夫,示同居淨土。而諸衆生根性不同,樂欲亦異。或因持叁聚戒,而淨四土;或因習教,解甚深義而四土;或因禅觀,直悟自心,而淨四土;或因專修叁密,傳持咒印,而淨四土;或唯以一門而淨四土,或以二門、叁門、四門而淨四土。
這裏所言之淨土,雖不是明指西方極樂淨土,卻也不離西方極樂淨土。五門雖異,卻是一體。
夫八萬四千乃至塵沙法門,未有不具戒者,未有不正解者,未有不笃行者,未有不證密者,未有不歸淨土者。故曰五門收之,罄無不盡。然則無解行之戒,非戒也;無戒行之教,非教也;無戒教之禅,非禅也;無戒教及禅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禅非密,則非淨土真因也;非有四種淨土,則戒教禅密無實果也。非真因實果,則不顯非因非果之心性也。
大師早年習儒,二十歲時因诠釋《論語》到“天下歸仁”句而不能下筆,廢寢忘食叁晝夜,大悟孔顔心法,他終究不以儒學爲足而歸佛出家,但在他以後的著述中仍有以佛理釋解儒書的大作,如《四書藕益解》五卷,《周易禅解》十卷等,體現了大師儒佛同歸的思想,然而大師所推崇和笃行的卻是釋迦遺教。他的律教禅密淨一體的思想,不僅反映了他解行證悟的深廣,也反映了他不執門戶,包容百家的偉大襟懷。他的淨土思想和念佛理論,正是基于這種思想,而具有圓融無礙,精辟深邃的特質,具有無比的攝受力和感染力。
藕益大師對極樂淨土法門的弘揚與貢獻
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淨土思想,並不只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在中國佛教史上對中國佛徒影響頗深的還有彌苈菩薩的兜率淨土,阿 佛的東方妙喜淨土,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藥師淨土。上述幾種淨土,均有專門的經論予以闡述說明。《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下生經》、《佛說說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這叁部經廣說彌勒菩薩兜率淨土。後漢月支叁藏支婁迦谶譯的《佛說阿 佛國經》,菩提流支譯的《大寶積經》中的“不動如來會”二經,詳闡阿 佛的妙喜淨土,在《大般若經》和《維摩诘所說經》中也多次提到妙喜淨土。《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則廣說東方淨琉璃世界中藥師琉光如來的藥師淨土。而宣揚最普流傳最廣的,莫過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其主要的經論有《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往生論》,而在大藏中有提到西方極樂淨土的經論竟多達二百多種。
藕益大師十七歲時,閱及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後,受蓮池大師的影響頗深,二十二歲盡焚窗稿二千余篇,專志念佛,二十八歲掩關于松陵(現今江蘇吳縣)時大病,乃以參禅工夫,求生淨土,在以後的數十年中,一直未辍念佛,也不遺余力地宣揚和贊歎極樂淨土,留下不少精辟獨到的專著和詩偈。大師遍閱全藏,對經中所載的其他佛國淨土清淨莊嚴及往生利益十分了解。然而大師最爲推崇最爲贊歎的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他認爲:“(極樂)淨土法門,叁根普攝,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五切法門。”、“(修習極樂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橫出叁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輪。衆生圓淨四土,圓見叁…
《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禅觀思想(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