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圓證叁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帶業生同居淨土,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叁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叁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當知《佛說阿彌陀經》字字皆海印叁昧,大圓鏡之靈文也。”、“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廣歎述,窮動莫盡!”。
大師曾將《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往生淨土忏儀》、《觀無量壽經初心叁昧門》、《淨土十疑論》、《念佛叁昧寶王論》、《淨土或問》、《西齋淨土詩》、《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淨土生無生論》、《西方合論》十部著作合編爲《淨土十要》,複由其弟子成時堅密法師評點敘述精刻行世,誠爲淨土宗最精粹之寶典。大師自著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將淨土宗的教理發揮地精辟透徹底,堪稱絕唱。近代印光大師诜贊言:
《阿彌陀經》有藕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爲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淨土十要》乃藕益大師以金剛眼,于闡揚淨土諸書中,還其契理契機至極無加者。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妙無以加。
藕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爲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
大師的極樂淨土思想,既吸收了淨土宗曆代諸祖淨土理論的精華,又盡闡前人所未發。特別是《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一出,向來爲後世淨業行奉爲圭臬,後世關于彌陀淨土之言說無有出其右者。
藕益大師的念佛即禅觀思想
藕益大師所提倡的淨土思想,較多繼承了明代蓮池大師的思想,簡言之,即信願行,以深信切願力行求生淨土,在行方面又力倡持名念佛。然而,藕益大師對念佛法門的主張又較蓮池大師的主張更圓融。從藕益大師所著的《靈峰宗論》中的《念佛即禅觀論》可見一斑,下引原文:
或問藕益子曰:參禅教觀與念佛法門同邪異邪?
答曰:同異皆戲論也。即亦同亦異、非同非異亦戲論也。以叁種法門無不離四句故。若知一切法,無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顯之。何者?梵語禅那,此雲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靜即止,慮即觀。靜即寂,慮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觀也,寂照也,皆一體而異名也。或謂寂照約性,余二約修,止觀約因,定慧約果,不過一往語耳。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嘗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參禅,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止觀。思維意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念佛。蓋念者始覺之智,佛者本覺之理也。就此念佛法門,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單念自佛,與參禅止觀全同。若單念他佛,與參禅止觀亦異亦同。若雙念自他佛,與參禅止觀非異非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處觀,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若一切法門,不爲四念處所攝,即外道法,故知與禅觀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門,或實相,或不能作此叁種念者,則但持名號,若念相好,一往似與禅觀異,然必止息異緣,專觀彼佛,則仍與止觀同,亦仍與靜慮同也。念法門者,例此可知。若念實相,雖托他果佛爲異,然終無兩種實相,究竟是同。若持名號,一往亦與禅觀異,然無論解與不解,而所持之句,當體無非一境叁谛,能持之心當體無非一心叁觀。故曰:明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一。是則心無異緣,即是靜是止,名號曆曆,即是慮是觀,亦究竟同也。夫雙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乃托他佛,助顯本性。由悟本性,故與禅觀非異。由托他佛,故與禅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叁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了義,而《妙宗鈔》申之爲詳,凡棲心淨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藕益大師認爲,禅那(靜慮)即是定慧,即是止觀,即是寂照,是一體異名。寂照約性德講,止觀定慧約修德講。修德方面,止觀是因,定慧是果。寂照、止觀、定慧叁者都不離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不但如此,一切法也無非心自性。參究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參禅;現證現前一念心,名爲止觀;思維憶持現前一念心性,句爲念佛。
念佛是以始覺之智合本覺之理。念佛法門可分爲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叁種。
念自佛爲四念處觀,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一切法門,皆爲四念處所攝,所以與參禅止觀同。
念他佛、有念佛相好、念法門、念實相、念佛名號四種。
念佛相好時,必須止息異緣,專觀他佛相好光明及種種莊嚴,所以與止觀靜慮同。
念法門時,也必須止息外緣,專心思維諸佛本願及六度萬行神通功德等,所以也與止觀、靜慮同。
念實相時,雖托念他果佛似乎與止觀靜慮不同,但自佛他佛實相畢竟不二,所以與參禅止觀畢竟相同。
念佛名號,似乎與參禅止觀不同,然而不管理解還是不理解,所持的佛名,當體就是一境叁谛,能持之心,當體就是一心叁觀,所以說:明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一。所以,“心無異緣”即是靜是止,名號曆曆,即是慮是觀。故持念佛,與止觀靜慮究竟相同。
雙念自他佛,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乃托他佛助顯本性,由悟本性,故與禅觀同,由托他佛,故與禅觀非同。
由上可知,念佛法門是殊異方便無上法門。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這叁種念佛即參禅、止觀、定慧,故念佛法門可含攝一切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叁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經,皆明此圓頓了義之法,《妙宗鈔》對此有很詳盡的闡述,專志淨土者,應深究而力行。
藕益大師認爲一切法,無非心自性,一切法門都統歸在心性中。基于此,念佛與參禅、靜慮、止觀都是融通無礙的。念佛法門以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含攝了參禅、靜慮、止觀乃其他一切法門,故大師說:“念佛法門至賀至頓,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
藕益大師在其著述中,又將此思想加以普遍化及具體化,並廣引諸經及諸祖言論來證明。在《示念佛法門》中他開示道: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爲要耳,佛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天臺(智者大師)雲:“四種叁昧同名念佛;念佛叁昧,叁昧中王。”雲樓(蓮池大師)雲:“一名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在所有念佛法門中,大師認爲念他佛中的持名念佛是下手最易,收效最廣的法門,所謂: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閉,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入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可見,大師不但認爲真念佛即大禅定,而且圓滿,一切六度萬行。
大師的念佛即禅觀思想,我們還可以試著從另一角度來加以分析,即就是從念佛法門與禅觀的下手方便,所證境界,乃最終目的等方面來觀察二者之異同。
禅,爲梵語dhyana(禅那)之音譯;定爲梵語samadhi(叁摩地,叁昧)之意譯。禅與定皆爲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禅爲 dhyana之音譯,定爲其意譯,梵漢並稱爲禅定。
靜慮,寂靜審慮之意。即住心一境,正審思慮,定慧均等之狀態。
《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一(大二七·七二六下):“靜謂寂靜,慮謂籌慮,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稱靜臣,余隨有關,不得此名。”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叁(大叁0·四六七下):“言靜慮者,于一切所緣繁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止觀,止爲梵語smmatha(奢摩他),觀爲梵語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于特定之對象(止),並生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爲止觀,即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靜。
由上可見,禅定、靜慮、止觀,乃至寂照、明靜、定慧皆一體而異名。修習禅定或止觀均有一定的下手方便、所證境界及最終目的。
《法華玄義》卷四載有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等叁種禅之說。由世間禅可導入欲界定,色界定及無色界定,總不出叁界範圍。由出世間禅可導入聲聞、緣覺乘,由出世間上上禅可導入大乘,趣向佛果。念佛法門其理至高,但往往也因修持者的領悟程度及行持深淺,可以是世間禅、出世間禅也可以是出世間上上禅。
另就大乘而言,天臺宗對叁種不同根性的人說叁種止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此叁觀依序爲初淺後深之觀法,淺深不定之觀法與初後不二之觀法,叁者皆是緣實相之大乘止觀。系天臺智者大師秉承南嶷慧思禅師之說,爲叁根性說叁法門,並引叁譬喻而廣說之:
(1)漸次止觀,略稱漸次觀,爲初淺後深之觀。此法猶如登梯之由低而高,即初先持戒,達叁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綱,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于叁界獄,達涅槃道;複修慈悲,止于自證,達菩薩道;後漸觀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此即漸次止觀之相,此諸法門能見佛性,住大涅槃。
(2)不定止觀,非初觀實相,亦非次第由淺至深,而系前後互更之觀法。如置金剛寶于日中,其色彩之現像不定。此爲無別之階位,隨衆生根機而作前淺後深,或前深後…
《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禅觀思想(學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