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带业生同居净土,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当知《佛说阿弥陀经》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之灵文也。”、“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动莫尽!”。
大师曾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往生净土忏仪》、《观无量寿经初心三昧门》、《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或问》、《西斋净土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合论》十部著作合编为《净土十要》,复由其弟子成时坚密法师评点叙述精刻行世,诚为净土宗最精粹之宝典。大师自著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将净土宗的教理发挥地精辟透彻底,堪称绝唱。近代印光大师诜赞言:
《阿弥陀经》有藕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净土十要》乃藕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还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
藕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
大师的极乐净土思想,既吸收了净土宗历代诸祖净土理论的精华,又尽阐前人所未发。特别是《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出,向来为后世净业行奉为圭臬,后世关于弥陀净土之言说无有出其右者。
藕益大师的念佛即禅观思想
藕益大师所提倡的净土思想,较多继承了明代莲池大师的思想,简言之,即信愿行,以深信切愿力行求生净土,在行方面又力倡持名念佛。然而,藕益大师对念佛法门的主张又较莲池大师的主张更圆融。从藕益大师所著的《灵峰宗论》中的《念佛即禅观论》可见一斑,下引原文:
或问藕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邪异邪?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意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缘,专观彼佛,则仍与止观同,亦仍与静虑同也。念法门者,例此可知。若念实相,虽托他果佛为异,然终无两种实相,究竟是同。若持名号,一往亦与禅观异,然无论解与不解,而所持之句,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故曰: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一。是则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观,亦究竟同也。夫双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非异。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圆顿了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藕益大师认为,禅那(静虑)即是定慧,即是止观,即是寂照,是一体异名。寂照约性德讲,止观定慧约修德讲。修德方面,止观是因,定慧是果。寂照、止观、定慧三者都不离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不但如此,一切法也无非心自性。参究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现证现前一念心,名为止观;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心性,句为念佛。
念佛是以始觉之智合本觉之理。念佛法门可分为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三种。
念自佛为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一切法门,皆为四念处所摄,所以与参禅止观同。
念他佛、有念佛相好、念法门、念实相、念佛名号四种。
念佛相好时,必须止息异缘,专观他佛相好光明及种种庄严,所以与止观静虑同。
念法门时,也必须止息外缘,专心思维诸佛本愿及六度万行神通功德等,所以也与止观、静虑同。
念实相时,虽托念他果佛似乎与止观静虑不同,但自佛他佛实相毕竟不二,所以与参禅止观毕竟相同。
念佛名号,似乎与参禅止观不同,然而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所持的佛名,当体就是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就是一心三观,所以说: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一。所以,“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观。故持念佛,与止观静虑究竟相同。
双念自他佛,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同,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
由上可知,念佛法门是殊异方便无上法门。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这三种念佛即参禅、止观、定慧,故念佛法门可含摄一切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经,皆明此圆顿了义之法,《妙宗钞》对此有很详尽的阐述,专志净土者,应深究而力行。
藕益大师认为一切法,无非心自性,一切法门都统归在心性中。基于此,念佛与参禅、静虑、止观都是融通无碍的。念佛法门以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含摄了参禅、静虑、止观乃其他一切法门,故大师说:“念佛法门至贺至顿,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
藕益大师在其著述中,又将此思想加以普遍化及具体化,并广引诸经及诸祖言论来证明。在《示念佛法门》中他开示道: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智者大师)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楼(莲池大师)云:“一名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在所有念佛法门中,大师认为念他佛中的持名念佛是下手最易,收效最广的法门,所谓: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闭,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入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可见,大师不但认为真念佛即大禅定,而且圆满,一切六度万行。
大师的念佛即禅观思想,我们还可以试着从另一角度来加以分析,即就是从念佛法门与禅观的下手方便,所证境界,乃最终目的等方面来观察二者之异同。
禅,为梵语dhyana(禅那)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 dhy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为禅定。
静虑,寂静审虑之意。即住心一境,正审思虑,定慧均等之状态。
《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二七·七二六下):“静谓寂静,虑谓筹虑,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称静臣,余随有关,不得此名。”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大三0·四六七下):“言静虑者,于一切所缘繁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止观,止为梵语sm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又作寂照,明静。
由上可见,禅定、静虑、止观,乃至寂照、明静、定慧皆一体而异名。修习禅定或止观均有一定的下手方便、所证境界及最终目的。
《法华玄义》卷四载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由世间禅可导入欲界定,色界定及无色界定,总不出三界范围。由出世间禅可导入声闻、缘觉乘,由出世间上上禅可导入大乘,趣向佛果。念佛法门其理至高,但往往也因修持者的领悟程度及行持深浅,可以是世间禅、出世间禅也可以是出世间上上禅。
另就大乘而言,天台宗对三种不同根性的人说三种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此三观依序为初浅后深之观法,浅深不定之观法与初后不二之观法,三者皆是缘实相之大乘止观。系天台智者大师秉承南嶷慧思禅师之说,为三根性说三法门,并引三譬喻而广说之:
(1)渐次止观,略称渐次观,为初浅后深之观。此法犹如登梯之由低而高,即初先持戒,达三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纲,达色,无色定道;次修无漏,止于三界狱,达涅槃道;复修慈悲,止于自证,达菩萨道;后渐观实相,止二边偏,达常住道。此即渐次止观之相,此诸法门能见佛性,住大涅槃。
(2)不定止观,非初观实相,亦非次第由浅至深,而系前后互更之观法。如置金刚宝于日中,其色彩之现像不定。此为无别之阶位,随众生根机而作前浅后深,或前深后…
《略论藕益大师念佛即禅观思想(学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