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藕益大师念佛即禅观思想(学诚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等法,以成实相之观。即指世界为第一义,或指第一义为“为人对治”;或息观为止,或照止为观,故称不定止观。此系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证二十门(按:合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禅定与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定而成),豁然开悟而得无生忍。

  (3)圆顿止观,指初发心即观实相,观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佛界及众生界亦然,故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犹如通者之腾于虚空,初缘实相于行解共顿。此系以法性寂然修四种三昧(按: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行八正道,虽有初后,然实无二无别,故于道场开佛知见,得无生忍(见《摩诃止观》)卷一上、《法华玄义》卷十上、《法华玄义释籖》卷十上)念佛法门也可以因不同根机的人,对实相理体的领悟不同而可以是渐次止观、不定止观,乃至圆顿止观。修习念佛法门所产生的效果和境界往往也因人而异。藕益大师对此亦作了颇多阐释。大师在《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言道: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按:此处一心不乱或许指未到定、色界定或无色界定,当不是念佛三昧,亦非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

  又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虽然如此)“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

  藕益大师在《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还说:

  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信愿既具,侧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深浅,以分九品四土,丝毫不滥。只须自已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教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

  该文中历九品净四土无一不谈信愿持名,因信愿持名是修念佛法门达到高深境界及最终目的关键,今再引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对信愿持名详加阐述: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心,亦非绿影。坚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葛亮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即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便散布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又云: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以上大师虽著重讲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时又须具足六信,既讲事持,又讲理持,可见大师的信愿持名断断不同于一般常人的泛泛称名,而是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数揉合到持名念佛上。理上重实相(心自性),此实相中又尽备西方极乐种种依正二报庄严及种种妙法,种种功德(注:此处已含摄观像念佛及观想念佛)。事上重持名,以此达到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的最终目的,与大乘止观法门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证无上菩提。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修习念佛法门不但可依信持名往生西方,登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一生成佛,也可以在修习时断除惑障无明。如大师的《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所说:

  或问:“如何持名能断无明?”

  (大师)答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著,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

  大师说,因持名,始觉合本,惑障无明不断自断,自然证真。

  修习禅观经常会证入某种三昧,显现种种殊途同归胜境界。那么,修习念佛法门所证入的又日什么三昧呢?是念佛三昧。大师对此念佛三昧极为看重,称为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在《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中,他赞道:

  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珠,普雨一切诸三昧宝;如转轮王,普统一切诸三昧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始自《华严》,终至《法华》,一代时教,无不赞扬此宝王三昧,始自文殊,普贤,乃至永明、楚石、一切菩萨、圣祖,无不修证弘通此宝王三昧。

  在《示念佛三昧》中他赞道: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宝,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

  可见由修习念佛法门证入的相应境界(三昧)来看,念佛与禅观毕竟不二。

  

  藕益大师念佛即禅观思想与历代弘扬净土诸师见解之异同

  中国佛教特质在禅,古圣先贤谁也末否认念佛法门也是禅法。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因时代及背景德镇不同,净土宗的宏传也有所不同,净土思想的演变不外乎对净土的认识及对念佛法门的认识与实践的演变。若按太虚大师分法,依时间顺序有:一、依教律修禅之净,二、尊教律别禅之净,三、透禅融教律之净,四、夺禅超教律之净。

  (一)依教律修禅之净,即庐山远公所谓“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者是。在当时以念佛为诸禅观中之最高者,所以念佛正是修最上禅观、念佛即修禅。其修者精依教义,严遵戒律。这种念佛是修禅的念佛法门,比较偏重于实相念佛及观想念佛。其思想依于般若经典,如《般舟三味经》及净土诸经,其代表人物为庐山慧远大师。

  (二)尊教律别禅之净,以其所修之念佛法门力斥禅宗之禅,并于其余依教律所修诸禅定观照,亦皆简别为仗自力的难行道,而独以净土法门为仗他力的易行道。总之,此尊教律别禅之净,是别于其余的诸禅定。其思想则依三经一论之义,代表人物有昙鸾,道绰、善导、窥基、少康、承远、法照、怀感、慈愍等,其中善导人师的念佛仍兼有观想等法,但提倡时偏重持名念佛,自此以后持名念佛蔚然成风。

  (三)透禅融教律之净,又可分为三类。

  1:为禅宗之净,代表人物有永明延寿、慈觉宗赜,真歇清了、中峰明本,天如惟则、楚石梵琦、憨山德清及彻悟禅师等,此等皆为宗门巨匠,所提倡者皆以禅旨融入教律,汇归净土,中国净土宗因此而大为增色。

  2:为壹教之净,代表人物首推智者大师,其后当推宗代的昭庆省常、四明知礼、宗晓法智、慈云忏主遵式、灵芝元照等大师,明代则有幽溪传灯、灵峰藕益等大师,清代则有行策截流,省庵思斋等大师,皆以天台教观透禅融教律归于净土,使净土宗的思想臻于极则!尤以藕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将净土理论发挥至登峰造极!

  3:为贤教之净,其代表人物为云栖莲池大师、彭际清居士(居士著有《华严念佛三昧宝王论》影响颇大)。

  (四)夺禅超教律之净,代表人物有清成时坚密、玉峰古昆、灵严印光等大师,力唱依言愿持名,一心念佛,自行化他,至于参禅、研教、六度万行机可尽废。

  依太虚大师的伟见,中国佛教特质在禅,历代诸师皆以为念佛与禅观始终不违,诸师所倡虽危害各各有所偏重,然其旨与藕益大师的念佛即禅观理论毕竟相符。

  总结

  灵峰藕益大师平生遍鉴全藏,博通禅教律,终身行持精严,虚位谦怀,大师曾自作《八不道人传》述生平志事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观大师虽自谓不及古人,而实无愧于古人。其于儒者,通孔颜道脉;透末后一著;其于律也,精究体相,严净三业;其于教也,融会各宗,归一佛乘。大师在《病间偶成》诗中曾言:“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大师一生精勤笃实,慧解超群,仅自称名字道人,其亮节高风堪与古大德媲美。灵峰藕益大师的思想堪称集大成,其对净土宗的论述及对念佛法门的阐述条理清楚,透彻精详,可尽扫净土行人之疑窦。其关于念佛即禅观的明文开示,对后世修净业者,不啻暗夜明灯。末世众生,若能深体大师本怀,则净土法门必将发扬光大,佛法经久不衰也!

  

《略论藕益大师念佛即禅观思想(学诚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