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淺,或淺深事理漸頓不定等法,以成實相之觀。即指世界爲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爲“爲人對治”;或息觀爲止,或照止爲觀,故稱不定止觀。此系從過去佛深種善根,今修證二十門(按:合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四禅定與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定而成),豁然開悟而得無生忍。
(3)圓頓止觀,指初發心即觀實相,觀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佛界及衆生界亦然,故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猶如通者之騰于虛空,初緣實相于行解共頓。此系以法性寂然修四種叁昧(按:即常坐叁昧,常行叁昧、半行半坐叁昧非行非坐叁昧),行八正道,雖有初後,然實無二無別,故于道場開佛知見,得無生忍(見《摩诃止觀》)卷一上、《法華玄義》卷十上、《法華玄義釋籖》卷十上)念佛法門也可以因不同根機的人,對實相理體的領悟不同而可以是漸次止觀、不定止觀,乃至圓頓止觀。修習念佛法門所産生的效果和境界往往也因人而異。藕益大師對此亦作了頗多闡釋。大師在《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中言道:
若欲速脫輪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爲前導,願爲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按:此處一心不亂或許指未到定、色界定或無色界定,當不是念佛叁昧,亦非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
又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雖然如此)“然稱名便爲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
藕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中還說:
雲何爲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叁者,信六方諸佛贊歎。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雲何爲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忏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爲願。
信願既具,側念佛方爲正行,改惡修善,皆爲助行。隨功力之深淺,以分九品四土,絲毫不濫。只須自已檢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教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者,即是中叁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叁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曆九品,的確不謬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該文中曆九品淨四土無一不談信願持名,因信願持名是修念佛法門達到高深境界及最終目的關鍵,今再引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對信願持名詳加闡述: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心,亦非綠影。堅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葛亮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爲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鈔》雲: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執理廢事。即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便散布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又雲: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爲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以上大師雖著重講深信切願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時又須具足六信,既講事持,又講理持,可見大師的信願持名斷斷不同于一般常人的泛泛稱名,而是將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數揉合到持名念佛上。理上重實相(心自性),此實相中又盡備西方極樂種種依正二報莊嚴及種種妙法,種種功德(注:此處已含攝觀像念佛及觀想念佛)。事上重持名,以此達到念佛叁昧。
念佛法門的最終目的,與大乘止觀法門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爲證無上菩提。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修習念佛法門不但可依信持名往生西方,登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一生成佛,也可以在修習時斷除惑障無明。如大師的《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中所說:
或問:“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大師)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叁谛,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叁觀。只爲衆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大師說,因持名,始覺合本,惑障無明不斷自斷,自然證真。
修習禅觀經常會證入某種叁昧,顯現種種殊途同歸勝境界。那麼,修習念佛法門所證入的又日什麼叁昧呢?是念佛叁昧。大師對此念佛叁昧極爲看重,稱爲寶王叁昧,叁昧中王。在《重刻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序》中,他贊道:
念佛叁昧,所以名爲寶王者,如摩尼珠,普雨一切諸叁昧寶;如轉輪王,普統一切諸叁昧王。蓋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始自《華嚴》,終至《法華》,一代時教,無不贊揚此寶王叁昧,始自文殊,普賢,乃至永明、楚石、一切菩薩、聖祖,無不修證弘通此寶王叁昧。
在《示念佛叁昧》中他贊道:
念佛叁昧,名寶王叁昧,叁昧中王。凡偏、圓、權、寶,種種叁昧,無不從此叁昧流出,無不還歸此叁昧門。
可見由修習念佛法門證入的相應境界(叁昧)來看,念佛與禅觀畢竟不二。
藕益大師念佛即禅觀思想與曆代弘揚淨土諸師見解之異同
中國佛教特質在禅,古聖先賢誰也末否認念佛法門也是禅法。在中國佛教的發展過程中,因時代及背景德鎮不同,淨土宗的宏傳也有所不同,淨土思想的演變不外乎對淨土的認識及對念佛法門的認識與實踐的演變。若按太虛大師分法,依時間順序有:一、依教律修禅之淨,二、尊教律別禅之淨,叁、透禅融教律之淨,四、奪禅超教律之淨。
(一)依教律修禅之淨,即廬山遠公所謂“功高易進,念佛爲先”者是。在當時以念佛爲諸禅觀中之最高者,所以念佛正是修最上禅觀、念佛即修禅。其修者精依教義,嚴遵戒律。這種念佛是修禅的念佛法門,比較偏重于實相念佛及觀想念佛。其思想依于般若經典,如《般舟叁味經》及淨土諸經,其代表人物爲廬山慧遠大師。
(二)尊教律別禅之淨,以其所修之念佛法門力斥禅宗之禅,並于其余依教律所修諸禅定觀照,亦皆簡別爲仗自力的難行道,而獨以淨土法門爲仗他力的易行道。總之,此尊教律別禅之淨,是別于其余的諸禅定。其思想則依叁經一論之義,代表人物有昙鸾,道綽、善導、窺基、少康、承遠、法照、懷感、慈愍等,其中善導人師的念佛仍兼有觀想等法,但提倡時偏重持名念佛,自此以後持名念佛蔚然成風。
(叁)透禅融教律之淨,又可分爲叁類。
1:爲禅宗之淨,代表人物有永明延壽、慈覺宗赜,真歇清了、中峰明本,天如惟則、楚石梵琦、憨山德清及徹悟禅師等,此等皆爲宗門巨匠,所提倡者皆以禅旨融入教律,彙歸淨土,中國淨土宗因此而大爲增色。
2:爲壹教之淨,代表人物首推智者大師,其後當推宗代的昭慶省常、四明知禮、宗曉法智、慈雲忏主遵式、靈芝元照等大師,明代則有幽溪傳燈、靈峰藕益等大師,清代則有行策截流,省庵思齋等大師,皆以天臺教觀透禅融教律歸于淨土,使淨土宗的思想臻于極則!尤以藕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將淨土理論發揮至登峰造極!
3:爲賢教之淨,其代表人物爲雲棲蓮池大師、彭際清居士(居士著有《華嚴念佛叁昧寶王論》影響頗大)。
(四)奪禅超教律之淨,代表人物有清成時堅密、玉峰古昆、靈嚴印光等大師,力唱依言願持名,一心念佛,自行化他,至于參禅、研教、六度萬行機可盡廢。
依太虛大師的偉見,中國佛教特質在禅,曆代諸師皆以爲念佛與禅觀始終不違,諸師所倡雖危害各各有所偏重,然其旨與藕益大師的念佛即禅觀理論畢竟相符。
總結
靈峰藕益大師平生遍鑒全藏,博通禅教律,終身行持精嚴,虛位謙懷,大師曾自作《八不道人傳》述生平志事雲“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觀大師雖自謂不及古人,而實無愧于古人。其于儒者,通孔顔道脈;透末後一著;其于律也,精究體相,嚴淨叁業;其于教也,融會各宗,歸一佛乘。大師在《病間偶成》詩中曾言:“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大師一生精勤笃實,慧解超群,僅自稱名字道人,其亮節高風堪與古大德媲美。靈峰藕益大師的思想堪稱集大成,其對淨土宗的論述及對念佛法門的闡述條理清楚,透徹精詳,可盡掃淨土行人之疑窦。其關于念佛即禅觀的明文開示,對後世修淨業者,不啻暗夜明燈。末世衆生,若能深體大師本懷,則淨土法門必將發揚光大,佛法經久不衰也!
《略論藕益大師念佛即禅觀思想(學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