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念法門(向學法師)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念法門

  編輯:向學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念佛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門之一,隨著佛教在漢地的傳入和發展,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尤其弘揚彌陀淨土的經典傳入之後,經熱衷于此法門諸德的倡導,在中國佛教的百花園裏大放異彩。曾出現過“家家彌陀”的景觀,時至今日仍是一片方興未艾的新景象。念佛是一種既深又廣的法門,不僅有精湛的理論依據,又有具體的實踐方法,能上契利智的賢聖,下拔罪惡滿盈的凡夫。但由于仁智之殊,而對此法門的解說也就不盡相同。本文依《觀經》的觀念內容,說明個人對念佛法門的粗淺看法,並結合有關典籍及其史料,對念佛的理論要求和深遠的意義作一淺談,也以此抛磚引玉,就教諸方賢哲,以益日後更深的理解。

  關鍵詞:十六觀、依正莊嚴、觀念、九品往生

  作者簡介:向學法師,閩南佛學院導師

  概論

  現今流通的《觀無量壽佛經》(以下簡稱《觀經》)一卷,據慧皎(497~554)的《梁高僧傳》第叁等有關史料記載,是劉宋時代疆良耶舍(383~442)所譯,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第十二卷中。此經譯于五世紀,盛行于六、七世紀。此經譯後,頗受教界注目,先後有隋代地論宗的淨影寺慧遠(532~592)、叁論宗的嘉祥寺吉藏(549~623)爲其作過注解。尤其是到了北周時期道綽(562~645),講《觀經》二百遍之多。善導(613~681)也對此經作了四卷的注疏,並提出此經爲往生淨土正行的主要依據經典,如其疏雲:“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大正叁七、272中)。後世中國漢地淨土宗行者,把此經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共稱爲淨土叁經,一直成爲修淨土觀行的核心經典。

  遍觀有關介紹彌陀淨土典籍總的思想,都是以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其主要目標,而廣開往生的各種行徑的。其中所論述的實踐方法盡管有些不同,而念佛能夠往生之說是衆經所一致的。這裏所講的念佛是含有對彌陀淨土依正二報的觀念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兩重意思。世親的《往生論》開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及回向五念法門爲其主要行徑,在論中談到雲何作願時說“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大正二六、231中)”,談到雲何觀察時說“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大正二六、231頁)”。從論中的內容看,雖分淨土行徑爲五門,而實際是以觀察一門爲中心貫穿整部論的,可以說世親的《往生論》是以觀念法門而闡發的。在中國漢地對往生淨土的實踐方法也有衆說。唐代迦才(生卒不詳)的《淨土論》卷上談淨土正因時,即以別念阿彌陀佛名號、禮拜、贊歎、發願、觀察、回向六種行門,此中的念佛與觀察二種就是彌陀淨土的觀念法門(詳見大正四七卷,89中)。又善導在《觀經疏》中,分淨土的生因爲正行和雜行二種。所謂的正行就是依有關往生的彌陀經典的法門而修行,包括讀誦彌陀淨土叁經、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彌陀淨土二報莊嚴、一心專禮阿彌陀佛、一心專稱彌陀名號、一心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五個方面,其余種種修行名爲雜行。又正行中稱名爲正定業,其余四種名爲助業(詳見大正叁七,272中)。觀念爲往生彌陀淨土的主要行徑是曆代諸師所唱談的。

  《觀經》的思想,如上所說是以往生彌陀淨土爲所期,具體敘述了往生淨土的種種行門。概其所要表現在廣修叁福淨業、觀察彼土依正莊嚴和稱念彌陀聖號叁個方面。在這叁種行門當中,尤以後二者爲要,所謂十六觀的內容就是依這二者而闡開的,善導亦依此建立觀佛叁昧或念佛叁昧等淨土教義。

  修淨土行業的目的多數是在于遠離叁界塵勞求生極樂國土的,依經中所說,要達到此目標首先要轉變衆生的羸劣意志。衆生的羸劣意志是由于心識的散動不斷地遍緣外塵所造成的,由于衆生所緣的境界非實,因而産生了種種貪亂的妄想,導致生死輪轉。要想解脫生死往生極樂,必須先從排除散動製止貪亂,使心安定專注一境下手。心識安定就能相次地排妄見真,由于對真實境界的不斷觀察,又使心志逐漸增勝。如是相互推動,心境漸趨精妙,最後達到心境相應的叁昧境界。《觀經》就是基于這種意義而展開的。本經前後共有十六觀,前十叁觀是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後叁觀是觀察九品往生的情況。于前十叁觀中,第一日觀至第七花座觀是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第八像想觀至第十叁雜想觀爲觀想阿彌陀佛等依報莊嚴。所觀的景物經中有詳細的敘述,本文不作說明,只是依十六觀法的次第,對觀念問題試作論述。

  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莊嚴

  (一)引心入定以成觀門

  第一是日觀:觀,直譯爲毗婆舍那,意爲觀察、觀想,善導說:“觀者照也,常以清淨手以持智慧之輝,照彼彌陀依正等事。”(大正叁七,237上)。要如實觀察殊勝的境界,首先有待于止心一處的奢摩他,同時還須選擇適宜的境界作爲所緣,否則即使能得與止相應的叁摩地,也只是一種不實的空定,更不能引發後者的毗婆舍那。選擇適宜所緣境界的條件須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此所緣境界要曾經見到過,否則就不能觀察到它的各種相狀,所以十六觀首先選擇衆所皆見的日相爲觀想對象,經中說的“自非生肓,有目之徒,皆見日沒”即表達了這種意思。善導在《觀經疏》中說:

  從母胎出眼即不能見物者,名爲生肓,此人不得教作日觀,由不識日輪光相故。除生肓以外遇患者,教令作觀盡得成就,由未患眼時識其日輪光明等相,今雖患目但令善取日輪等相,正念堅持不限時節必得成就(大正叁七,261下)。

  這就意味著修觀最初要以曾見的景物作爲觀察對象。第二此所緣境界能引人入勝,否則徒勞無功,對修觀不能産生增勝的效用。在十六觀中,首先教作日觀,其意義即在于這二者。如果不是與生俱來的肓目衆生,都見過日相,圓滿的日輪容易系心,以遏製掉舉的生起;又日相是光明的象征,觀想日的光明,可以對治昏沈。提舉和昏沈是修習止觀的兩大障礙,觀想日沒不僅能夠使二障不能生起,又能引發後面諸觀的展開,這就是日觀的殊勝之用。觀想落日除了能夠使心得止于一處的奢摩他外,還能把行者之心引向西方,想念極樂國土,善導在《觀經疏》中也說:“欲令衆生識境住心,指方有在……其日正東出,直西沒,阿彌佛國當日沒處,直西超過十萬億刹即是(大正叁七,261下)。”另外,日相的光明能表示極樂國土的總光明相,世親的《往生偈》中說:“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相(大正二六,230上)。”所以,觀想落日即是讓行者對極樂國的光明總相有一初步的印象,由此而深入,逐漸觀察極樂國土的種種莊嚴,善導在疏中說:

  欲令衆生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光明等相,內外照耀,超過此日百千萬倍。行者等若不識彼境光明者,即看此日輪光明之相,若行住坐臥禮念憶想常作此解,不久之間即得定心,見彼極樂之事快樂莊嚴。爲此義故,世尊先教作日想觀也(大正叁七,262上)。

  可見,作日觀想不僅能使行者系心一處,並爲下面諸莊嚴事的觀想打開了一條通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由方便觀入真實境

  “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分明”之後,次做水觀。日觀雖能止心一處引發後諸觀想,但不能觀想極樂國土的種種莊嚴相。極樂國土非凡夫所曾見和羸劣的粗心所想像之境界,爲此不得不藉娑婆國土所見的熟悉境物作爲比類,漸漸引入,故次作水觀。作水觀想的意圖,善導說:“日輪常照,以表極樂之長晖,又恐彼不平,類此穢國之高下。但以娑婆暗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無高下之處,欲取能平之者,無過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大正叁七,262下)。”作日觀想,是象征著極樂國土的光明,爲除卻衆生心中的黑暗;作水觀想,是表示極樂國土的平坦,爲消除衆生心中不平的妄念。娑婆世界澄清平坦者,莫過于水,故次取水作爲觀想的對象。若能“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則不起昏沈不生掉舉,使心志處于平靜安隱。“既見水已,當起冰想”,這是從水的觀想轉向對冰觀想的第一轉變;“見冰映澈,作琉璃想”,這是從冰的觀想轉向對琉璃觀想的又一轉變。從這兩大轉變而進入極樂世界的實境觀想。所以經中說“此想成已,見琉璃也,內外映澈”。以琉璃爲地質的情形,也不是行者所曾見過,難以作爲所觀之境,所以世尊曲垂方便,由水而冰而琉璃,使行者從淺至深由粗到妙的觀想中得見極樂實境。水和冰的觀想是方便觀,琉璃的觀想則是進入實境的觀想。

  (叁)陶煉心志以成叁昧

  第二觀雖作水名,而實際上由水而冰,由冰而琉璃層層漸進,這也是修觀次第的承接與增勝。經中所謂“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等琉璃地境界,不是一般行者的心力所能及,如何才能把它作爲所緣境界而如實觀想呢?這就要依藉勝境陶煉心志而趨于精細,所緣境界依心的深觀細想而轉勝變實。初作日觀,系心入定,繼而由水而冰而琉璃,使心境相互影響逐漸推進,這是《觀經》所示觀法的基本步驟。定心的力量和定心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日觀和水觀修習完成之後,即能“粗見極樂國地”,即是進入地觀階段。于地觀中,若能如經所說的“若得叁昧,見彼國土,了了分明,不可具說”,算是完成極樂國地的觀想。此中所說的叁昧,即行者的觀心與極樂妙境相應,真正見到極樂國的真實境界。前二觀是相似方便觀,從這一觀開始進入真實觀。從地觀以下,全都不是未得定的凡夫心力所見,必須于諸觀中,境心相助,互爲增上,轉穢心穢土爲淨心淨土,從凡夫境界轉向聖人境界,次第逐境漸漸修習…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念法門(向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