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一般的想像所能成就的。地觀以下諸觀,雖均不是凡夫的所見境界,但由于修習工夫的加強,心力也隨著增勝,那所觀的境界也隨著心力的增勝而趨向精妙,實現真實境界的觀想是完全可以達到的。如第四觀的樹高八千由旬,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與第七花座觀的花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第九佛觀的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這些景觀雖不是此世界的景物可以比擬證知,而行者確能于定中親見此境,這都是修觀力量的結果。又如第五觀八功德水的“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複有贊歎諸佛”等法音,行者雖從來未曾聽說過,而于定中能親聞此音聲者,也可證知修觀的工夫使然。
地觀既已修成功,就會産生它的功用,破惡之功則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生善之德“則舍身他世必生淨國”。經中又說“心得無疑”者,因爲行者在定中親見極樂國土,親聞“苦、空、無常、無我”等諸法,所以對極樂世界及諸佛法已除疑惑得堅定信心。
經中說的“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這說明了在修習諸觀的過程中,一定要依有關經文所介紹的內容境界及其次序如法觀想。若離開聖教所說自我揣想妄造境界,那都是不實的,名爲邪觀。並且這兩句話在經中多處出現,則可見依法修觀的重要性。世尊之所以不厭其煩地重複教誡,是強調正確的觀行要依如理思維,如理的思維要依聽聞正法,切不可隨意妄造。不僅修觀如此,修任何法門都必須具足聞、思、行叁個階段。
地觀成就,次觀寶樹,其所觀境界和次序如經中具說。寶樹觀在觀觀想極樂世界國土的莊嚴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其它介紹彌陀淨土的有關經典,也作相應的敘述。《阿彌陀經》中有“七重行樹”(大正十二,346下),《無量壽經》有“七寶行樹周滿世界”(詳見大十二,270~271上)等說明。寶樹不僅表現極樂世界的莊嚴,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夠發出種種微妙的法音,激勵行者欣求佛法得深法益的作用。這一層內容在《觀經》雖然沒有談到。而《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等相關經典都有所談及。《阿彌陀經》說:“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綱,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大正十二,347上)。《無量壽經》說:“微風徐動,出微妙音,普流十方一切諸國,其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大正十二,271上)。如何修定,才能觀想到寶樹的真相呢?善導說:“未閑真觀自在隨心,要藉假想以住心,方能證益”(大正叁七,264中)。這就是說,在沒有得真觀對寶樹不能隨意觀想之前,先要假借其他假像來作觀想,使心專注入定,而後于定中棄假成真,依經中所說的各層境界,漸漸作觀,皆令分明,方可得益。
善導在《觀經疏》中說:“寶樹雖精,若無池水,亦未名好”(大正叁七,264上~265下)。意謂爲了更進一步觀想極樂世界的整體莊嚴相,必須在寶樹觀之後再觀想寶池。寶池的觀想除了《觀經》所述之外,行者也可依《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詳見大正十二,346下~347上)及《無量壽經》所描述的寶池妙境(詳見大正十二,271上~下),作爲觀想的內容修觀。介紹彌陀淨土的經典很多,行者可以根據其相關文義隨宜作觀。寶池的觀想若能修成,行者于定中隨其所應,不僅能夠猶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此境的美妙,而且能聽聞無上的微妙法音,享受法樂,啓迪更高的智慧。
寶池觀之後,即是觀想樓閣。樓閣是彼國衆生所居住的地方,象征著安身立命之處。《阿彌陀經》亦有七寶樓閣的介紹,《無量壽經》有“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大正十二,271上)之說。可見樓觀是極樂世界的主要莊嚴物之一。善導說:“淨土雖然寶流灌注,亦爲未精,爲此依報莊嚴種種圓備也”。意思是說只有到七寶樓閣的出現,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相才算圓滿具足。也只有完成對樓閣的觀想,才能親見極樂世界的整體概況,符合經中所說的“粗見極樂世界”這一意旨。至樓閣觀想成就,能“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從寶地而寶樹而寶池而寶樓,層層推進,重重深入,四觀成就,即總觀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成就,所以《觀經》稱其爲“總觀想”。這四觀的境界,都不是一般未得定的凡夫心力所能及的,而是嚴格修觀陶煉心志才能達到的殊勝妙境,是修定而成的叁昧境界,稱之爲“觀淨土叁昧”。
第七是花座觀。花座是極樂國土的不共依報,唯佛與菩薩才能受用此寶座。此觀是從觀察依報莊嚴轉向觀察正報莊嚴的轉折點。
觀念阿彌陀佛正報莊嚴
從第八像觀至第十叁觀是觀想極樂世界正報莊嚴,後面叁觀是觀察九品往生情況。觀正報莊嚴中第九的無量壽佛真身觀和觀察九品往生中的稱名念佛具足十念是念佛法門的中心。前者是觀想念佛,後者是稱名念佛。下文就針對這兩點作一敘述。
觀想阿彌陀佛真身
本經稱爲《觀無量壽佛經》,即說明了以觀想阿彌陀佛爲經的主要意旨,其他諸觀是圍繞這一意旨而設立的,所以彌陀真身一觀顯得特別重要。在真身觀之前的第八觀是像觀,因爲行者要直接觀想佛的真身是不容易的,因此先觀佛像作爲真身觀的前方便,像觀修習成就時,即可進入真身的觀想。此觀是觀想阿彌陀佛色身莊嚴,故名“真身觀”。真身觀是《觀經》的核心所在,爲了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妙趣,現將全文抄錄如下:
此想(像觀)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潔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化佛,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作此觀者,舍身他世,生在佛前,得無生法忍。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見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壽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爲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觀想阿彌陀佛真身成就,不僅“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法忍”,而且能得“諸佛現前授記”。可見此觀于諸觀中所得利益最大,所以經中強調行者要“憶想”、“系心”和“谛觀”。此觀是以觀想阿彌陀佛的種種相好,而且往生西方淨土的。佛的種種莊嚴相不是行者的隨意想像及粗淺的定境所見的,必須經過上面像觀的修習具有較深的定力爲基礎,于此觀中逐步觀想佛的色相、身高、眉間白毫、佛眼、毛孔、直至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所具有的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相好的八萬四千光明等。行者如果能夠依這種程序,“但當憶念”,如實修觀,則能于定中大開心眼,見到阿彌陀佛的真身,由此也就見到十方一切諸佛。這種定境稱爲“念佛叁昧”或“觀佛叁昧”。得此叁昧也就見到以大慈悲爲體的佛心了。
以憶念觀想彌陀色身而得往生之說,在支婁迦谶(147~?)翻譯的叁卷《般舟叁昧經》也有這樣的闡述,如說:“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叁十二相,悉具光明澈照,端正無比在比丘中說法”(大正十叁,905中)。這兩經都是以觀念彌陀色身爲往生的途徑,並且都很強調意念的集中與持續,《觀經》的“但當憶念”、“應當系心”、“谛觀”、,與《般舟叁昧經》的“數數念我,常當守念,莫有修息”、“常念如是佛身”等,意思是一樣的。又《觀經》的“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與《般舟叁昧經》的“悉具光明澈照”之義相符。其所觀的身相中雖有八萬四千相與叁十二相之不同,而實際上行者若能如實觀想,親見如來叁十二相,即能見八萬四千相,《觀經》在像觀中也已談到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這一意義,八萬四千相是叁十二相的引申和擴充說明。各經雖有異說,如能通達其中的相關意義,是不會有什麼妨礙的。
在觀想佛的身相中,光明之相尤爲重要。因爲光明是與阿彌陀佛息息相關的,《阿彌陀經》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大正十二,374上)。《無量壽經》亦雲: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爲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稱光佛。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叁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知(大正十二,270上~中)。
在其四十八願的第十五願說:“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大正十二,268上),第叁十叁願又說:“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正十二,268下)。可見,阿彌陀佛不僅以光明顯示他的特殊功德,而且也是以光明象征著他深遠廣大的宏願,並且也是應用光明這一法門來利益衆生承辦圓滿佛事的。因此,行者在觀想阿彌陀佛身相時,一定要“谛觀”光明這一莊嚴相,而蒙其光明獲得利益。
觀想彌陀真身得“念佛叁昧”,定中親見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念法門(向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