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念法門(向學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是真身觀的要求和目標。《般舟叁昧經》也是從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入手,觀想成就時,即能見十方現在一切諸佛。《般舟叁昧經》譯爲“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此定修成時,十方現在一切諸佛皆能在行者眼前出現,所以彼經說:“一法行常當習持當守,不複隨余法,諸功德中最爲第一。何等爲第一法行?是叁昧名爲現在佛悉在前立叁昧”(大正十叁,904中)。又雲:“持是行法故,致叁昧便得叁昧”(大正十叁,905中)。可見“般舟叁昧”雖不是以念佛爲其名,卻是觀念彌陀的結果,其定中所得境界與《觀經》所說的“見十方一切諸佛”完全一致。又《觀經》像觀中“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與《般舟叁昧經》的“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诃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大正十叁,906上)的含義也極相同。並且《般舟叁昧經》中說的“菩薩用是念(觀念阿彌陀佛)故,得生阿彌陀佛國”(大正十叁,905中),也就是《觀經》說的真身觀成就,即能“舍身他世,生諸佛前”。

  觀想阿彌陀佛身相,要求行者要做到“憶念”、“系心”和“谛觀”。“憶念”要恒常想念阿彌陀佛不令忘失;“系心”要意識集中排隊除他念,把心識的所有精力投入到阿彌陀佛身相中來不令絲毫分散;“谛觀”要如經文所說對阿彌陀佛的身相進行認真細心地觀想。《般舟叁昧經》的“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常念如是佛身”也說明了這種要求。

  較爲原始的《增一阿含經·廣演品》在談到如何念佛身時亦雲:

  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滅,已息永寂而無他念(大正二,554上)。

  這一段文告訴行者,觀念佛身不僅要端正自己的身體“結跏趺坐”,更重的是要端正意念“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即聚精會神地觀想佛身。觀想如來的莊嚴形相,要猶如觀察眼前之物曆曆分明,若能如此,便進一步觀念如來的種種功德。這裏雖然不是專指觀想阿彌陀佛色身,但從其中可以窺見觀想佛身的共同要求。

  龍樹的《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卷在解釋念佛的時候,對觀佛身相的問題作相應的闡述,先念佛的十種名號,次觀佛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及念無量無限智慧神通功德力等(詳見大正二五,219中~221中)。又說:“行者如此間國中,學念佛叁昧果報得者,如無量壽佛國人,生便自然能念佛”(大正二五,221中)。

  《十住毗婆娑論》第二十五《助念佛叁昧品》中說:“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意菩薩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新發意菩薩,以十號妙相,念佛無悔失,猶如鏡中像””(大正二六,86上)。認爲初發心的行者,未得神通,爲諸山等所障礙,不能親見他方世界的諸佛,由于觀念佛的十號妙相,得般舟叁昧,由叁昧的力量,身體雖然處在這個國土卻能夠親眼見到他方諸佛,猶如自見淨明鏡中的面像和清澄水中的身影。並說最初是隨其所念的佛見其色像,此後若想見他方的諸佛,隨其所念的方向就能見到他方諸佛無有障礙。這裏依觀念佛相得般舟叁昧見他方諸佛,與《觀經》由觀想阿彌陀佛真身具十方一切諸佛的念佛叁昧是相同的。只是前者是觀念佛的十號妙相,後者是觀想佛身的種種形相。

  鸠摩羅什(334~413)所譯的《思惟略要法》,其中對佛的觀法也作了種種的說明。在《觀佛叁昧法》中說,先觀想佛像後見真身佛,此觀成就即是“觀佛叁昧”。其具體觀法是:先觀最上的肉髻,再觀眉間白毫次第而下,一直觀到最下的足底,再從足底逆觀而上又觀到最上的肉髻。如是谛觀諸相。而後,還到安靜的地方閉目思維,心系佛像,沒有他念,如果有其他雜念的産生,立即把心攝回原處,心觀眼察,如得見真佛,此定成就名爲得“觀像定”。又行者當作是念,我也不住佛像也不來,而能夠如見真佛,那都是心識安定觀想專住的結果。如是觀想,定力成就,繼續觀想佛的生身,如對面相見。因爲人的心意馳散多緣惡法,所以行者應當鞭策自心,使其心安住,心若安住,行住坐臥常得見佛。

  佛的生身觀成之後,次觀佛的法身,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等無量善業。先觀生身次觀法身,就好像世人先念金瓶,再觀瓶內的摩尼寶珠一樣。生身好像金瓶,法身就好像瓶內的摩尼寶珠,因爲佛身具有無量功德法藏,所以觀佛身必須要觀察法身。

  又有“別觀無量壽佛法”的一章,其中分修此法門的行者爲利鈍二種根性。鈍根者先觀額上一寸,除卻皮肉只見赤骨,系念此境,不令他念産生,心若有他緣立即攝收回來。如是見已,次觀想赤骨變成珂白如雪的顔色。觀想變成白色以後,再觀全身都成白色。又依此赤骨白身觀想變成琉璃光色,表裏透徹清淨。再觀想此琉璃身中放出白色的光明,由近而遠,最後遍滿整個閻浮提,只見光明,不見其他諸物。又再把光明攝收回來入于身中,又如初從身中放出光明。又于此光明中觀想無量壽佛,彼佛之身殊大,光明亦妙。西向端坐谛觀一一諸相,然後總觀其身,結跏趺坐顔容巍巍如紫金山,與佛對坐,常能作如是的觀想,不久之間便能見到佛身。

  如果是利根的行者,最初只要作光明的觀想,于晃然淨空的光明中觀想無量壽佛便能見到佛身。並且說“行者欲生于無量壽佛國者,當作如是觀想無量壽佛也”(上述所引詳見大正十五,299上~300上)。此中所說的于光明中觀想佛身,而能往生無量壽佛國,與《觀經》之說基本相同。《思惟略要法》先觀佛的生身,次觀佛的法身十力四無所畏等,即觀相好之後,再觀如來功德法身,而從《觀經》真身觀的文字上看,好像只注重在色身的觀想,未談及法身這一觀,但若能依《觀經》之說,修真身觀成就,親見阿彌陀佛及十方現在一切諸佛,也就見到佛的法身。即然見到阿彌陀佛真身,就能夠見到一切佛身,則說明阿彌陀佛身即具足一切佛身,具足一切佛身者即是法身也。再說一一佛身都具足一切功德法,在《觀經》第八像觀也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觀念佛身,在《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卷,談念佛次第的時候,與上述的觀法也頗相似,初念佛的十號,次念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及神通力,次念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次念佛的一切智、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詳見大正二五,219中~221中)。

  《十住毗婆娑論》也有相同的說法。第二十《念佛品》中雲:“念諸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大正二六,68下)。又在第二十一《四十不共法品》中說:“菩薩如是念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已,今應念佛諸功德法”(大正二六,71下)。又在第二十五《助念佛叁昧品》說:

  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發意菩薩,應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不以色身法身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虛空(大正二六,86上)。

  《思惟略要法》舉生身、法身二觀之後,亦舉諸法實相觀。其文雲:

  諸法實相者,當知諸法從因緣生,因緣生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畢竟空相,但有假名無有實者,若法實有不應說無,先有今無是名爲斷,不常不斷亦不有無。心識處滅言說亦盡,是名甚深清淨觀也。……又一切諸法畢竟清淨,非諸佛聖賢所能令爾,但以凡夫未得慧觀,見諸虛妄之法有種種相。得實相者觀之如鏡中像,但诳眼人,其實不生亦無有滅。如是觀法甚深微妙。行者若能精心思惟,深靜實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無生法忍。……

  欲生無量壽佛國者,應當如上觀無量壽佛。又觀諸法實相,又當觀于時間如夢如幻皆無有實者。……又觀諸法畢竟空相,而于衆生常興大悲,所有善本盡于回向,願生無量壽佛國便得往生(大正十五,300上~下)。

  這是修法身觀之後再觀諸法實相的闡述,並以此觀諸法實相爲往生彌陀淨土的行因。

  觀諸法實相,在《般舟叁昧經》行品中也談及,如“鏡像喻”中說,譬如容貌端正的少年,著美好的衣服,想見自己的身形,乃持鏡等物來照,于鏡中見到自己的身影,而此影不從外入,也不從鏡中出,只是鏡面潔淨的緣故,才能自見其身影。今定中見佛也是如此,此佛無所從來,我也無所至。並雲:

  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爲,設使念爲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大正十叁,905下~906上)

  這是從定中見佛無所從來,行者自身也無所至,一切事物都無所見,心想滅處即是涅般,沒有什麼真實的事物可以貪著,此義顯示了深解諸法空寂的實相念佛觀。

  實相觀佛,在鸠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诘所說經》卷下雲:

  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亦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爲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大正十四,554下~555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亦雲: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大正八,749上)

  又雲:

  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念法門(向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