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大正八,750上)
又雲: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正八,752上)
以上諸說都是闡明實相觀佛之義,在《觀經》真身觀的一段文裏雖然沒有作實相觀的說明,但在談到中品中生的往生行業時所說的“于第一義谛心不驚動”,與下品下生的行者往生西方淨土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滅除罪法”等,皆與諸法實相之義同一旨趣。
《觀經》的真身觀,是以種種莊嚴的形相進行對阿彌陀佛真身的觀想,作爲往生西方淨土的主要行業。其實觀想佛身的方法很多,除觀想色身之外,也可以如上文所講的觀佛法身及實相觀佛。若能心系彌陀,信樂極樂國土,于種種的觀佛行業中,再加上回向往生,必能成就往生彌陀淨土這一淨業。古人說萬善皆可同歸,更何況觀念佛身呢?行者根據自身所宜,只要依經法所說,無論以何種的方式觀想佛身,都能成爲往生淨土的因行。
繼無量壽佛真身觀之後,第十觀世音菩薩色身觀,第十一大勢至菩薩色身觀,第十二是普觀想,第十叁是雜想觀。這裏值得注意的是,行者修到十二普觀想,即能親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似乎已經是圓滿完成所有的修觀過程,然而衆生的根性千差萬別,前十二觀只是適應于上一類根性行者的修習,非一般低劣根性的衆生都能契合,故經中說“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爲此在普觀想之後,更有雜想觀這一觀。阿彌陀佛建立莊嚴淨土的目的,是在攝受一切衆生,從《觀經》的根本意旨來看,不只是在于韋提希夫人的一時利益,而是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而說的清淨業,所以只設前十二觀法,不開雜想觀這一觀行,不僅失去淨土法門叁根普攝的大用,也必將失去《觀經》的根本旨意。雜想觀是觀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的化身,行者依經中所說如法而修,必獲深遠的利益。
稱名念佛與十念意義
《觀經》最後叁觀,是觀察說明九品衆生往生彌陀淨土的具體行門及其往生的情形,在九品的行門當中,體現念佛意趣的,是在下品上生和下品下生的內容裏。這裏所講的念佛和前面的修觀念佛的方式是不同的,而是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即持名念佛爲其特色。經雲:
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又雲:
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從上面的兩段文可以看出,《觀經》的持名念佛是針對平時既不能勤修叁福,又不能修觀罪惡極重的下品臨命終時的愚癡衆生而說的,不是上中二品衆生的專修法門。但這裏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
既然罪業深重的愚癡下品衆生臨命終時稱念名號都能往生,具有善根智慧的上中品衆生平時如果能夠依經中的要求至心稱念名號,那往生的把握性就更大了。
稱名念佛既然是針對下品臨終者而說的,那麼這種法門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而施設的,是一種應急的辦法,平時精力充沛時間充足的行者,在修習這一法門的同時,要多發菩提心,多修善根福業,這樣才符合稱名念佛的根本精神。《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正十二,347上),便指出了這一思想。另《無量壽經》談到叁輩往生時,也多方勸誡行者在念佛的同時要發菩提心要多修功德(詳見大正十二,272中~下)。因此,修學佛法不能執此廢彼,或執彼廢此,不然都是一種偏頗的現象。
在人們看來那些業障深重罪大惡極的人,臨終的時候稱念佛的名號能夠獲得往生,好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其中並不簡單,一定要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在臨命終的時候能幸遇善知識爲他說法,而且聞法之後能夠生信、願生、稱名,這在芸芸衆生界當中,實屬罕見的勝事。藕益智旭(1599~1655)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善人,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續藏一0八,0676下)。意思是說,臨終之時稱念名號而能往生是夙有因緣的衆生才能夠幸遇,平常人不能以這一現象作爲往生淨土的唯一行業,平時要多念佛號,籌集資糧,往生淨土才更穩當。
《觀經》對稱名念佛的基本要求,要至心令聲不絕,至少要具足十念。十念的思想,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也有提到,其文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正十二,268上)。昙鸾(476~?)依這兩部經所說的十念文義,提出十念相續是往生淨土的生因。那麼,十念的意義如何,怎樣才具足十念呢?這在昙鸾的《往生論注》和《略論安樂淨土義》等有關著作有較詳細的解釋與說明。《往生論注》雲:
問曰:幾時名爲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神通言之耳。但稱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大正四十,834下)
由此可見,所謂的十念並不是指具體的時間單位,也不是以所念聲數的多少來銜量,而是以專心憶念阿彌陀佛,不論是總相,還是別相,隨所緣的那一相,心中沒有其他的雜想,如此念念相續名爲十念。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也是如此,只是專心稱念,不緣他事。十念相續能成辦往生淨業,這雖然不是凡夫知道的事,然從神通者的境界來看,則能明白其成就與否。所以,念佛行者只要一心不亂,稱念相續,不緣他事便可以了,不須要去了解分別念數的多少,此業成就,自然能知道它的念義。
《略論安樂淨土義》舉渡河著脫的譬喻,來說明十念的意義。其文雲:
譬如有人,空曠回處值遇怨賊,拔刃奮勇直來欲殺,其人勁走視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領可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爲著衣渡爲脫衣度。若著衣衲,恐不得過,若脫衣衲,恐無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緣,一念何當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雜余心,名爲十念相續。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如彼念渡,迳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相續。一往言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凡夫心猶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不暫停息,宜至信心預自克念,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大正四七,3下)
念佛衆生猶如臨難脫逃,只想渡河免遭殺害,更無他念,此時決不能去考慮是穿著衣服渡河,還是脫掉衣報渡河。若穿著衣服渡河,衣被浸濕,不易遊水,恐被溺死;若脫掉衣服下水,後面又有怨賊緊追,時間又不允許。就在此時,只有渡河一種念頭更無他想。念佛行者也是如此,只有一種專念阿彌陀佛的念頭,絕對不能有其他的心念間雜在其中。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相續。也就是說,不管是稱念佛的名號,還是觀想佛的身相功德等,只要專注其心,不能有他想滲入,十念相續,名爲十念。如果在念佛的時候,去考慮計算十念的數量,則爲他緣所入不能專心,便將失去十念相續的根本要求。
此外,道綽在他的《安樂集》裏,對十念也做了解釋,並且和昙鸾之說基本相同。並認爲“十念相續者,是聖教一數之名耳。但能積念凝思,不緣他事,使道業成辦便罷,不用亦未勞記之頭數也”(大正四七,11上)。所謂的十念相續,是聖者用來表達意念集中的大體數字,也就是一心不亂的代名詞,是指在念佛的時候,一心專注,不緣他事,一念一念連續不斷,最後達到往生事業的成辦爲止,沒有必要勞神去記別那無謂的數目。
除了《觀經》,還有很多經典也倡說稱名念佛。如《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斷,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大正十二,347中)。執持名號即是上面所說的稱名念佛。執持名號是《阿彌陀經》往生彌陀淨土的主要行業,但它的根本目的要達到一心不亂。所謂執持名號就是系念彌陀聖號,執是指內心中對彌陀名號的執受,持是對彌陀聖號任持不忘,合散亂和掉舉不得生起,達到一心不亂。總的來說,執持是要求行者在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時候,要心系彌陀,念念銜接,不令有所散失,徹底抵製其他雜念的插入。雖然執持名號是往生的主要行業,屬于口業行爲,但能往生淨土的效用是在于心念。只有心念專一,才能一心不亂,只有一心不亂,才能成就往生的行業。因爲凡夫的心識如心猿意馬,一時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實屬不易,所以先以口稱名號的方式,慢慢地把散亂的心引向對彌陀的憶念,隨著稱名功夫的加強,內在的心識也逐漸地安定到對彌陀的憶念上來,形成口稱佛心念佛,心口佛叁者相應,形成一而叁叁而一的統一狀態,這種狀態就是一心不亂,也可以稱作念佛叁昧。所以迦才在他的《淨土論》中認爲:“口念者,若心無力,須將口來扶,將口引心,令心不亂”(大正四七,89中)。口念是在心力脆弱無法用心念的時候,才用口稱名號來護心來引心,最後令心達到一心不亂的情況下而進行的。稱名念佛,在《觀經》裏是作爲下品終者往生的行業而出現的,但並不是意味著這種法門只限于下品衆生的修習,依有關論述彌陀淨土的典籍,無論是何等根性的衆生,只要對彌陀淨土有信有願,依相關要求修稱念法門,必成往生之業無礙。
一卷本《般舟叁昧經》行品雲:“阿彌陀佛報言,又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往生”(大正十叁,889上)。失譯的《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亦雲:
若有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精進修集念佛叁昧。……堅固正念,悉除散亂,若能令心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並見十方世界如來,及所住處。(大正十二,35中~下)
《阿彌陀經》異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說: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大正十二,350上)
以念佛名號爲往生彌陀淨土的主要實踐法門,是衆多彌陀經典所倡導的。念佛名號分有心念和口念兩種。由于口念從方法上比較簡捷方便,也較適合于一般根機衆生的修習,所以在中國漢地佛教的曆史長河中,深得淨土宗諸大德的推崇,並把它作爲往生淨土的正因而大力弘揚。而實際上作爲往生行業的念佛法門還是以心念爲要行的,口念只是心念的前方便,最後還要歸到心念上來。上面所說的至心、具足十念、十念相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常當系心、系心不亂,堅固其心憶念不忘等,都說明了心念的旨意。如果只是口稱名號而心不在焉,不但達不到往生的目的,也不符合經中說稱名念佛的本意。
結論
綜觀《觀經》的思想,是以觀念法門爲其主要實踐與特色,然從整體的內容來看,實則包含著所有佛法的行門。從叁福的修習到彌陀依正的觀想,即概括了散善和定善的兩種行門;從具足衆戒到修觀,從修觀到讀誦大乘說實相法,即是戒定慧叁無漏學的流露;從由深至淺九品往生的次第又體現了度生的種種方便。其內容或隱或顯或深相互絞絡,不僅說明了往生淨土的廣闊途徑,而且也體現了彌陀淨土法門大小俱收叁根普被的特點。由于行門的內容廣泛豐富,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文選擇其觀念行門而加論述,並不意味著唯此觀念二門才是《觀經》往生的行徑。
還有一點,有關彌陀經典的種種行門,基本上是以往生彌陀淨土爲目的的。因此,在很多行者的心目中,認爲修習彌陀經典的法門,是針對往生這一利益而說的。其實不然。從《觀經》的文中可以發現,修彌陀淨土法門,不僅舍身他事往生淨土,而且在現世的生活中可獲無量利益。如第叁修“地觀”成就,則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第六“總觀想”成就,則能“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第七“花座觀”成就,則能“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又下品上生之人雖作重罪,由稱念一聲彌陀名號,即能滅除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下品中生聞阿彌陀佛身相功德國土莊嚴,即除八十億生死之罪;下品下生雖然具造五逆極重之罪,于聲聲念佛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修觀念法門除滅罪利益之外,還能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和延長壽命的利益等。善導依《觀經》等彌陀經典,在他的《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中,闡明彌陀的觀念法門有現世滅罪、現世護念得長壽命、見佛叁昧、攝生、證生等五種增上利益(詳見大正四七,24下~28中)。因此,修彌陀觀念法門的行者,不僅要深解觀念的實際意義,還要去發揮它的種種利益。
《《觀無量壽佛經》的觀念法門(向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