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恒毓)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

  編輯:恒毓

  來源:閩南佛學

  淨土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淨土法門在中國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印光大師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被認爲是絕無僅有的一代高僧,所謂:“禀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明藕益大師),步武資福(清徹悟禅師),宏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叁百年來,一人而已。”〔1〕這樣的贊譽是難得的,而更爲難得的是,在一九四零年圓寂之後,印光大師被佛教界一致公認爲是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其他宗派的祖師都是從上一輩傳下來的,都是在世的時候當祖師的,而淨土宗則不然,它的祖師都是在“祖師”圓寂之後才産生的。因而,嚴格說來,淨土宗是沒有傳承的。像印光大師之成爲祖師,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一點,只要了解一下淨土宗的曆史,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

  淨土宗起始于東晉,廬山慧遠開創念佛蓮社是其開端。慧遠是東晉時期的高僧,而二祖光明善導、叁祖般舟承遠、四祖竹林法照、五祖烏龍少康卻都是唐代人物;六祖永明延壽、七祖昭慶省常是宋朝高僧,而八祖雲棲袾宏則是明朝人物。從初祖到二祖,其間相距數百年,是不可能有什麼傳承的;從七祖到八祖,中間隔著一個元朝,也不可能有傳承存在。至于九祖靈峰智旭、十祖普仁行策、十一祖梵天實賢、十二祖資福際醒,雖然他們都是清朝高僧,但是也不存在同印光大師的傳承關系。他們與印光大師,充其量,只是信仰的相同而已,所謂都是以淨土爲宗。

  可是,既然沒有傳承,印光大師又是怎樣成爲祖師的呢?

  實際上,印光大師之能夠成爲淨土宗的祖師,是完全建立在他的淨土主張和淨土修養上的,而這些又集中體現在他的著作中。《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和《增廣印光法師文鈔》這叁套印光大師的著作共有十大本,收錄了印光大師的一千多件約一百二十萬字的作品,其體裁涉及論文、書信、開示、序跋、頌贊、楹聯等許多方面。令人感動的是,印光大師的這麼多作品雖然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無一不體現一個主題,那就是:淨土!寫信也好,講話也罷,時時刻刻,印光大師都在放射著淨土的光芒。可以這麼說,要是沒有一貫的淨土主張和深厚的淨土造詣,縱然印光大師想成爲淨土宗的祖師,也是不可能的。何況,他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做什麼祖師!

  那麼,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都體現在何處呢?

  通過對印光大師《文鈔》的細細品味和認真考察,我認爲,我們可以通過這麼五個方面來把握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其一,淨土法門是什麼;其二,淨土的根本是什麼;其叁,淨土的魅力何在;其四,淨土往生的依據是什麼;其五,淨土法門的優越性是什麼。

  在《淨土指要》〔2〕一文中,印光大師這樣寫道: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不斷惑業,得出輪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國。末世衆生,根機陋劣,舍此法門,其何能淑!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叁,必須具真信願。戒爲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爲修道之主帥,信願爲往生之前導。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非信, 何由發願?非願, 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 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叁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這段文字提綱挈領地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諸佛揭示的一個極爲特別的法門。這個法門以信願行而爲根本,以往生淨土而爲目的,以“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而爲特點。

  當然,說它是特別法門,是完全相對于一般的佛教法門而言的。

  我們知道,佛教的所有法門,除了淨土之外,無一例外地要求修行者要做到叁密相應和信、解、行、證的統一。這是因爲,對于修行來說,缺乏叁密相應的工夫,也就不可能有超脫的能力;沒有足夠的信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果;沒有正確的觀念,就容易誤入歧途,反而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和慧命;沒有依教奉行,也就談不上學佛,更不可能有解脫可言;沒有現證實相、斷惑證真,就意味著生死輪回的繼續,意味著痛苦的繼續。可是,要做到斷惑證真是無比困難的,只有極少數上上根機的人才有可能實現,絕大多數人都無此緣分。而且,這還不算,即使是開了悟的人,只要還有煩惱在,只要還在娑婆世界,就必然還在生死中輪回。這,印光大師在《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3〕中說得非常明白。他說:

  以“末世衆生,根機陋劣,匪仗如來洪誓願力決難現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開一仗佛慈力了生脫死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所行一絲一毫之世善並六度萬行種種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待至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則圓離衆苦,但受諸樂,親炙彌陀,參隨海衆。其證無生而成覺道如操左券而取故物,校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固天淵懸殊也──以其必須定慧具足、惑業淨盡方可如願,倘惑業尚有絲毫未盡,則生死輪回決難出離。仗佛力,則信願真切,萬不漏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則速證法身;下根,則帶業往生。如來度生之懷,唯淨土法門方能究竟舒暢耳。

  這段文字在揭示斷惑證真不易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即,這往生的根據不是有沒有開悟,而是念佛之人的心能否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産生感應:感應了,往生就沒有問題;感應不了,就不能高枕無憂!

  作爲諸佛的權巧方便,淨土法門包括如下內容:第一,它必須是仰仗佛力;第二,它必須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爲歸宿;第叁,它必須以厭離生死和娑婆世界爲前提;第四,它必須以信願行而爲動力;第五,它不要求明心見性,也不要求斷惑證真。這就是說,不論是什麼根機,不論是什麼人,也不論學佛有多久,只要能“真心厭離娑婆世界之苦,正信阿彌陀佛的偉大願力,正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並誠心誠意地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將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哪怕你僅僅念了一聲佛號,也照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不過,一提到往生,就必然産生一個問題,即:爲什麼非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可呢?

  這可以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不易了生脫死的原因;其二,是極樂世界能夠一生補處、定成正果的原因。

  關于前者,印光大師說:“叁乘法皆屬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當可現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時,亦是百中之一;若現在,恐全世界亦無一、二矣。”〔4〕又說:“中下根人,自力劣弱,不能現生即出生死,縱有修持,而煩惑未斷,再一受生,迷失者多。”〔5〕本來,在娑婆世界能夠即生開悟的人就沒有幾個,而受生時還要迷失幾個,剩下的還能有多少呢?

  至于後者,印光大師認爲,只要人們能于現生往生西方,就一定能速成佛果。他說:“于現生往生西方,則上根者速成佛道,中下者永出輪回,實爲叁世諸佛普度衆生之達道、九界衆生速證佛果之妙法。以: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持佛名號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工夫之淺深、惑業之輕重,無不蒙佛攝受,令其帶業往生,如船拯溺,無所揀擇。唯信願不真而心行與佛相背者,則不能蒙佛接引也。”〔6〕

  爲了進一步闡明這一問題,印光大師在《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中指出:“已斷惑者求生,則頓超十地;已登地者求生,則速證佛乘。所以,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菩薩皆願往生也。具十惡者念佛,尚預末品;將墮獄者念佛,亦登蓮邦。因茲,張善和、張锺馗、雄俊、惟恭等惡人同出輪回也。其他戒善具修、定慧均等、居塵不染、處濁恒清、克志西方、高登上品者,如群星之拱北、衆水之朝東,何可得而勝數耶!”〔7〕

  正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有此種種殊勝,淨土法門“爲如來普度生之要道,衆生即生出苦之妙法”〔8〕,才使“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9〕成爲了必然,也才最終促成了“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這一局面在中國的出現與發展。

  淨土法門的普適性特點是它能夠取代中國其他宗派而普及于中國社會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印光大師就形象將它視爲一切法門的根源和歸宿,說它是“總持法門”〔10〕。印光大師在《無量壽經頌序》中說:“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于一代時教中獨爲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11〕在《普賢行願品疏鈔撷序》中說:“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出,一切菩薩及菩薩上求下化稱性所修之道皆從此入,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12〕在《印施極樂圖序》中,他先是極力贊歎,說:“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爲教也。”接著,又指出了贊歎的根據,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曆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如時雨之潤物,如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13〕這些相似的話語的一再出現,無疑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印光大師對淨土法門的信心是無比堅定的!

  然而,從…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恒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