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
编辑:恒毓
来源:闽南佛学
净土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净土法门在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印光大师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被认为是绝无仅有的一代高僧,所谓:“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藕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1〕这样的赞誉是难得的,而更为难得的是,在一九四零年圆寂之后,印光大师被佛教界一致公认为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其他宗派的祖师都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都是在世的时候当祖师的,而净土宗则不然,它的祖师都是在“祖师”圆寂之后才产生的。因而,严格说来,净土宗是没有传承的。像印光大师之成为祖师,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一点,只要了解一下净土宗的历史,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
净土宗起始于东晋,庐山慧远开创念佛莲社是其开端。慧远是东晋时期的高僧,而二祖光明善导、三祖般舟承远、四祖竹林法照、五祖乌龙少康却都是唐代人物;六祖永明延寿、七祖昭庆省常是宋朝高僧,而八祖云栖袾宏则是明朝人物。从初祖到二祖,其间相距数百年,是不可能有什么传承的;从七祖到八祖,中间隔着一个元朝,也不可能有传承存在。至于九祖灵峰智旭、十祖普仁行策、十一祖梵天实贤、十二祖资福际醒,虽然他们都是清朝高僧,但是也不存在同印光大师的传承关系。他们与印光大师,充其量,只是信仰的相同而已,所谓都是以净土为宗。
可是,既然没有传承,印光大师又是怎样成为祖师的呢?
实际上,印光大师之能够成为净土宗的祖师,是完全建立在他的净土主张和净土修养上的,而这些又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和《增广印光法师文钞》这三套印光大师的著作共有十大本,收录了印光大师的一千多件约一百二十万字的作品,其体裁涉及论文、书信、开示、序跋、颂赞、楹联等许多方面。令人感动的是,印光大师的这么多作品虽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无一不体现一个主题,那就是:净土!写信也好,讲话也罢,时时刻刻,印光大师都在放射着净土的光芒。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一贯的净土主张和深厚的净土造诣,纵然印光大师想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也是不可能的。何况,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做什么祖师!
那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都体现在何处呢?
通过对印光大师《文钞》的细细品味和认真考察,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么五个方面来把握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其一,净土法门是什么;其二,净土的根本是什么;其三,净土的魅力何在;其四,净土往生的依据是什么;其五,净土法门的优越性是什么。
在《净土指要》〔2〕一文中,印光大师这样写道: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 何由发愿?非愿, 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 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这段文字提纲挈领地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诸佛揭示的一个极为特别的法门。这个法门以信愿行而为根本,以往生净土而为目的,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为特点。
当然,说它是特别法门,是完全相对于一般的佛教法门而言的。
我们知道,佛教的所有法门,除了净土之外,无一例外地要求修行者要做到三密相应和信、解、行、证的统一。这是因为,对于修行来说,缺乏三密相应的工夫,也就不可能有超脱的能力;没有足够的信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就容易误入歧途,反而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和慧命;没有依教奉行,也就谈不上学佛,更不可能有解脱可言;没有现证实相、断惑证真,就意味着生死轮回的继续,意味着痛苦的继续。可是,要做到断惑证真是无比困难的,只有极少数上上根机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绝大多数人都无此缘分。而且,这还不算,即使是开了悟的人,只要还有烦恼在,只要还在娑婆世界,就必然还在生死中轮回。这,印光大师在《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3〕中说得非常明白。他说:
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匪仗如来洪誓愿力决难现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开一仗佛慈力了生脱死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其所行一丝一毫之世善并六度万行种种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必蒙摄受;待至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则圆离众苦,但受诸乐,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其证无生而成觉道如操左券而取故物,校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固天渊悬殊也──以其必须定慧具足、惑业净尽方可如愿,倘惑业尚有丝毫未尽,则生死轮回决难出离。仗佛力,则信愿真切,万不漏一,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则速证法身;下根,则带业往生。如来度生之怀,唯净土法门方能究竟舒畅耳。
这段文字在揭示断惑证真不易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这往生的根据不是有没有开悟,而是念佛之人的心能否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产生感应:感应了,往生就没有问题;感应不了,就不能高枕无忧!
作为诸佛的权巧方便,净土法门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它必须是仰仗佛力;第二,它必须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为归宿;第三,它必须以厌离生死和娑婆世界为前提;第四,它必须以信愿行而为动力;第五,它不要求明心见性,也不要求断惑证真。这就是说,不论是什么根机,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学佛有多久,只要能“真心厌离娑婆世界之苦,正信阿弥陀佛的伟大愿力,正信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并诚心诚意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哪怕你仅仅念了一声佛号,也照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一提到往生,就必然产生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非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可呢?
这可以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不易了生脱死的原因;其二,是极乐世界能够一生补处、定成正果的原因。
关于前者,印光大师说:“三乘法皆属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当可现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时,亦是百中之一;若现在,恐全世界亦无一、二矣。”〔4〕又说:“中下根人,自力劣弱,不能现生即出生死,纵有修持,而烦惑未断,再一受生,迷失者多。”〔5〕本来,在娑婆世界能够即生开悟的人就没有几个,而受生时还要迷失几个,剩下的还能有多少呢?
至于后者,印光大师认为,只要人们能于现生往生西方,就一定能速成佛果。他说:“于现生往生西方,则上根者速成佛道,中下者永出轮回,实为三世诸佛普度众生之达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法。以: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持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工夫之浅深、惑业之轻重,无不蒙佛摄受,令其带业往生,如船拯溺,无所拣择。唯信愿不真而心行与佛相背者,则不能蒙佛接引也。”〔6〕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印光大师在《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中指出:“已断惑者求生,则顿超十地;已登地者求生,则速证佛乘。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皆愿往生也。具十恶者念佛,尚预末品;将堕狱者念佛,亦登莲邦。因兹,张善和、张锺馗、雄俊、惟恭等恶人同出轮回也。其他戒善具修、定慧均等、居尘不染、处浊恒清、克志西方、高登上品者,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何可得而胜数耶!”〔7〕
正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有此种种殊胜,净土法门“为如来普度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8〕,才使“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9〕成为了必然,也才最终促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一局面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净土法门的普适性特点是它能够取代中国其他宗派而普及于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印光大师就形象将它视为一切法门的根源和归宿,说它是“总持法门”〔10〕。印光大师在《无量寿经颂序》中说:“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11〕在《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中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出,一切菩萨及菩萨上求下化称性所修之道皆从此入,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12〕在《印施极乐图序》中,他先是极力赞叹,说:“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接着,又指出了赞叹的根据,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13〕这些相似的话语的一再出现,无疑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印光大师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是无比坚定的!
然而,从…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恒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