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论和实践上讲,净土法门虽然较一般法门为容易,但这个容易也不是无条件的。它要求的条件是,必须信愿坚固、念佛诚恳。在《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中,印光大师说:“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14〕
诚心念佛,这不但要表现在平时,更为重要的,是临终时一定要一心正念、念念分明。如果临终时稍有不慎,往往一念之差,归宿就已经是天壤之别了。为了避免念佛人于关键时刻前功尽弃,印光大师专门写了一篇《临终三大要》,明确告诉人们应当注意些什么、应当如何做才能顺利往生。其要有三:“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15〕这三点的实质,用印光大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16〕临终时一定要这样做,而且,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有真正的往生把握。
不过,在实际的修行中,诚心不诚心是一回事,有没有念佛的工夫又是一回事。人们往往不是不喜欢念佛,而是无法把心放到念佛上去。这种情况,即灵岩山德森法师所谓的:“吾人既知生信发愿、决定求生,奈妄想纷飞,口虽念佛,心全昏散,亦属往生之障。若如(森)之业障深重之最极钝根,遵照前人几许良法,均觉费力,仍难制心一处。”〔17〕很显然,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念佛往生终归是要落空的。因此,印光大师极为重视念佛的方法问题。
在《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一文中,印光大师指出,念佛要念得好,就必须做到三点:其一,要坚定一心;其二,要坚持不懈;其三,要自行化他。
其中,关于一心,他说:“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18〕而怎么样坚定一心呢?他教了一个观想之法:“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19〕在印光大师看来,这四个“当信”便是实现一心的法宝。
佛教的一心是必须始终如一的,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是绝对要不得的。这一点,印光大师极为强调。他说:“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往坐卧、迎宾待客、着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20〕这其实也是在说:临终正念固然不可缺少,可如果没有平时念佛的工夫,谁又能保证临终正念呢?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好事要和大家分享,决不能独吞。这念佛也一样,不能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念佛的人都是修菩萨行的人,不但要一心念佛,还要行菩萨道。印光大师说:“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21〕念佛人一定要做个好人、善人,做个大家都欢喜的人。
至于具体怎么念佛,印光大师认为,摄心念佛和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念佛法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二者都很好地将念佛与止观结合了起来,能够有效地对治念佛过程中出现的昏沉和掉举,从而能很快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他说:
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悠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22〕
此外,印光大师也非常赞同一位云水僧《念佛摄心偈》〔23〕所说的方法。如果我们把这也视为印光大师的念佛方法,或许更能加深我们对印光大师的认识。偈中写道:
若问念佛法,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口作莲花香。
因我清净心,所以有此香;
花从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花一朵,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黄色放黄光;
念到三声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决见大愿王。
综上所述,既然“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24〕,既然“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25〕,那么,印光大师的“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26〕的论断就决不是无稽之谈,其中的深刻哲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或许也正是他以毕生之精力不厌其烦地向人们宣扬净土法门的原因所在吧。
注释:
〔1〕《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第1143页弘一法师《复王心湛居士书》(莆田广化寺版)
〔2〕《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第201~203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论》第19~22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4〕《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第253~257页《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苏州灵岩山寺版)
〔5〕〔6〕《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序》第64~66页《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苏州灵岩山寺版)
〔7〕〔8〕〔9〕《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论》第8~9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10〕〔11〕《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第107~109页《无量寿经颂序》(苏州灵岩山寺版)
〔1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序》第19~20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1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序》第1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14〕《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论》第8~9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15〕〔16〕《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杂著》第196~201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17〕《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第275~276页《念佛镊心偈》(苏州灵岩山寺版)
〔18〕〔19〕〔20〕〔21〕《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论》第8~9页《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苏州灵岩山寺版)
〔22〕《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第55页《与谛闲法师书》(苏州灵岩山寺版)
〔23〕《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第275~276页(苏州灵岩山寺版)
〔24〕《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论》第1~8页《净土决疑论》(苏州灵岩山寺版)
〔25〕《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第107~109页《无量寿经颂序》(苏州灵岩山寺版)
〔26〕《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第1044~1046页《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莆田广化寺版)
作者简介:恒毓博士,《世界弘明哲学季刊》(法国)编委会主席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恒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