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恒毓)▪P2

  ..續本文上一頁理論和實踐上講,淨土法門雖然較一般法門爲容易,但這個容易也不是無條件的。它要求的條件是,必須信願堅固、念佛誠懇。在《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中,印光大師說:“若志誠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應,如是念佛之人,至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必然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衆苦、但受諸樂矣。”〔14〕

  誠心念佛,這不但要表現在平時,更爲重要的,是臨終時一定要一心正念、念念分明。如果臨終時稍有不慎,往往一念之差,歸宿就已經是天壤之別了。爲了避免念佛人于關鍵時刻前功盡棄,印光大師專門寫了一篇《臨終叁大要》,明確告訴人們應當注意些什麼、應當如何做才能順利往生。其要有叁:“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15〕這叁點的實質,用印光大師自己的話說,就是:“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16〕臨終時一定要這樣做,而且,也只有這樣做,才能有真正的往生把握。

  不過,在實際的修行中,誠心不誠心是一回事,有沒有念佛的工夫又是一回事。人們往往不是不喜歡念佛,而是無法把心放到念佛上去。這種情況,即靈岩山德森法師所謂的:“吾人既知生信發願、決定求生,奈妄想紛飛,口雖念佛,心全昏散,亦屬往生之障。若如(森)之業障深重之最極鈍根,遵照前人幾許良法,均覺費力,仍難製心一處。”〔17〕很顯然,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念佛往生終歸是要落空的。因此,印光大師極爲重視念佛的方法問題。

  在《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一文中,印光大師指出,念佛要念得好,就必須做到叁點:其一,要堅定一心;其二,要堅持不懈;其叁,要自行化他。

  其中,關于一心,他說:“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18〕而怎麼樣堅定一心呢?他教了一個觀想之法:“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克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19〕在印光大師看來,這四個“當信”便是實現一心的法寶。

  佛教的一心是必須始終如一的,決不能“叁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是絕對要不得的。這一點,印光大師極爲強調。他說:“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往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爲,不忘此事。或有公私衆務,了無少暇,須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20〕這其實也是在說:臨終正念固然不可缺少,可如果沒有平時念佛的工夫,誰又能保證臨終正念呢?

  與此同時,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好事要和大家分享,決不能獨吞。這念佛也一樣,不能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念佛的人都是修菩薩行的人,不但要一心念佛,還要行菩薩道。印光大師說:“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瞋癡,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21〕念佛人一定要做個好人、善人,做個大家都歡喜的人。

  至于具體怎麼念佛,印光大師認爲,攝心念佛和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念佛法是最好的辦法,因爲二者都很好地將念佛與止觀結合了起來,能夠有效地對治念佛過程中出現的昏沈和掉舉,從而能很快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他說:

  近蒙法師訓勵,誓期不負婆心。無奈,昏散交攻,依舊昔時行履,因日閱十余紙淨典,以發勝進之心。至“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文類》、《聖賢錄》,皆錄此一段,因悟慈雲十念謂“藉氣束心”當本乎此。而《蓮宗寶鑒》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只此一法,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癡可破矣。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愚謂:今之悠悠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記數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決定難成叁昧。〔22〕

  此外,印光大師也非常贊同一位雲水僧《念佛攝心偈》〔23〕所說的方法。如果我們把這也視爲印光大師的念佛方法,或許更能加深我們對印光大師的認識。偈中寫道:

  若問念佛法,攝心自有方;

  每念一聲佛,口作蓮花香。

  因我清淨心,所以有此香;

  花從口中出,朵朵向西方。

  一佛花一朵,有色複有光:

  念到一聲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聲佛,黃色放黃光;

  念到叁聲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聲佛,白色放白光。

  如是輪轉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記其數,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亂,決見大願王。

  綜上所述,既然“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24〕,既然“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25〕,那麼,印光大師的“無一法不從此法建立,無一人不受此法鈞陶”〔26〕的論斷就決不是無稽之談,其中的深刻哲理也是顯而易見的。而這,或許也正是他以畢生之精力不厭其煩地向人們宣揚淨土法門的原因所在吧。

  注釋:

  〔1〕《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第1143頁弘一法師《複王心湛居士書》(莆田廣化寺版)

  〔2〕《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201~203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3〕《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論》第19~22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4〕《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253~257頁《福州佛學圖書館緣起》(蘇州靈岩山寺版)

  〔5〕〔6〕《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叁·序》第64~66頁《佛遺教經解刊布流通序》(蘇州靈岩山寺版)

  〔7〕〔8〕〔9〕《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論》第8~9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10〕〔11〕《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107~109頁《無量壽經頌序》(蘇州靈岩山寺版)

  〔12〕《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叁·序》第19~20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13〕《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叁·序》第1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14〕《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論》第8~9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15〕〔16〕《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雜著》第196~201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17〕《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275~276頁《念佛鑷心偈》(蘇州靈岩山寺版)

  〔18〕〔19〕〔20〕〔21〕《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論》第8~9頁《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蘇州靈岩山寺版)

  〔22〕《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第55頁《與谛閑法師書》(蘇州靈岩山寺版)

  〔23〕《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275~276頁(蘇州靈岩山寺版)

  〔24〕《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論》第1~8頁《淨土決疑論》(蘇州靈岩山寺版)

  〔25〕《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第107~109頁《無量壽經頌序》(蘇州靈岩山寺版)

  〔26〕《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第1044~1046頁《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莆田廣化寺版)

  作者簡介:恒毓博士,《世界弘明哲學季刊》(法國)編委會主席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恒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