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大正八,750上)
又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正八,752上)
以上诸说都是阐明实相观佛之义,在《观经》真身观的一段文里虽然没有作实相观的说明,但在谈到中品中生的往生行业时所说的“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与下品下生的行者往生西方净土后,“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灭除罪法”等,皆与诸法实相之义同一旨趣。
《观经》的真身观,是以种种庄严的形相进行对阿弥陀佛真身的观想,作为往生西方净土的主要行业。其实观想佛身的方法很多,除观想色身之外,也可以如上文所讲的观佛法身及实相观佛。若能心系弥陀,信乐极乐国土,于种种的观佛行业中,再加上回向往生,必能成就往生弥陀净土这一净业。古人说万善皆可同归,更何况观念佛身呢?行者根据自身所宜,只要依经法所说,无论以何种的方式观想佛身,都能成为往生净土的因行。
继无量寿佛真身观之后,第十观世音菩萨色身观,第十一大势至菩萨色身观,第十二是普观想,第十三是杂想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行者修到十二普观想,即能亲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似乎已经是圆满完成所有的修观过程,然而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前十二观只是适应于上一类根性行者的修习,非一般低劣根性的众生都能契合,故经中说“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为此在普观想之后,更有杂想观这一观。阿弥陀佛建立庄严净土的目的,是在摄受一切众生,从《观经》的根本意旨来看,不只是在于韦提希夫人的一时利益,而是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而说的清净业,所以只设前十二观法,不开杂想观这一观行,不仅失去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的大用,也必将失去《观经》的根本旨意。杂想观是观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的化身,行者依经中所说如法而修,必获深远的利益。
称名念佛与十念意义
《观经》最后三观,是观察说明九品众生往生弥陀净土的具体行门及其往生的情形,在九品的行门当中,体现念佛意趣的,是在下品上生和下品下生的内容里。这里所讲的念佛和前面的修观念佛的方式是不同的,而是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即持名念佛为其特色。经云: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又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从上面的两段文可以看出,《观经》的持名念佛是针对平时既不能勤修三福,又不能修观罪恶极重的下品临命终时的愚痴众生而说的,不是上中二品众生的专修法门。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既然罪业深重的愚痴下品众生临命终时称念名号都能往生,具有善根智慧的上中品众生平时如果能够依经中的要求至心称念名号,那往生的把握性就更大了。
称名念佛既然是针对下品临终者而说的,那么这种法门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施设的,是一种应急的办法,平时精力充沛时间充足的行者,在修习这一法门的同时,要多发菩提心,多修善根福业,这样才符合称名念佛的根本精神。《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正十二,347上),便指出了这一思想。另《无量寿经》谈到三辈往生时,也多方劝诫行者在念佛的同时要发菩提心要多修功德(详见大正十二,272中~下)。因此,修学佛法不能执此废彼,或执彼废此,不然都是一种偏颇的现象。
在人们看来那些业障深重罪大恶极的人,临终的时候称念佛的名号能够获得往生,好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其中并不简单,一定要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幸遇善知识为他说法,而且闻法之后能够生信、愿生、称名,这在芸芸众生界当中,实属罕见的胜事。藕益智旭(1599~1655)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善人,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续藏一0八,0676下)。意思是说,临终之时称念名号而能往生是夙有因缘的众生才能够幸遇,平常人不能以这一现象作为往生净土的唯一行业,平时要多念佛号,筹集资粮,往生净土才更稳当。
《观经》对称名念佛的基本要求,要至心令声不绝,至少要具足十念。十念的思想,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也有提到,其文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正十二,268上)。昙鸾(476~?)依这两部经所说的十念文义,提出十念相续是往生净土的生因。那么,十念的意义如何,怎样才具足十念呢?这在昙鸾的《往生论注》和《略论安乐净土义》等有关著作有较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往生论注》云: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神通言之耳。但称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大正四十,834下)
由此可见,所谓的十念并不是指具体的时间单位,也不是以所念声数的多少来衔量,而是以专心忆念阿弥陀佛,不论是总相,还是别相,随所缘的那一相,心中没有其他的杂想,如此念念相续名为十念。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只是专心称念,不缘他事。十念相续能成办往生净业,这虽然不是凡夫知道的事,然从神通者的境界来看,则能明白其成就与否。所以,念佛行者只要一心不乱,称念相续,不缘他事便可以了,不须要去了解分别念数的多少,此业成就,自然能知道它的念义。
《略论安乐净土义》举渡河著脱的譬喻,来说明十念的意义。其文云:
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度。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一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余心,名为十念相续。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迳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大正四七,3下)
念佛众生犹如临难脱逃,只想渡河免遭杀害,更无他念,此时决不能去考虑是穿著衣服渡河,还是脱掉衣报渡河。若穿着衣服渡河,衣被浸湿,不易游水,恐被溺死;若脱掉衣服下水,后面又有怨贼紧追,时间又不允许。就在此时,只有渡河一种念头更无他想。念佛行者也是如此,只有一种专念阿弥陀佛的念头,绝对不能有其他的心念间杂在其中。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也就是说,不管是称念佛的名号,还是观想佛的身相功德等,只要专注其心,不能有他想渗入,十念相续,名为十念。如果在念佛的时候,去考虑计算十念的数量,则为他缘所入不能专心,便将失去十念相续的根本要求。
此外,道绰在他的《安乐集》里,对十念也做了解释,并且和昙鸾之说基本相同。并认为“十念相续者,是圣教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道业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大正四七,11上)。所谓的十念相续,是圣者用来表达意念集中的大体数字,也就是一心不乱的代名词,是指在念佛的时候,一心专注,不缘他事,一念一念连续不断,最后达到往生事业的成办为止,没有必要劳神去记别那无谓的数目。
除了《观经》,还有很多经典也倡说称名念佛。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断,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大正十二,347中)。执持名号即是上面所说的称名念佛。执持名号是《阿弥陀经》往生弥陀净土的主要行业,但它的根本目的要达到一心不乱。所谓执持名号就是系念弥陀圣号,执是指内心中对弥陀名号的执受,持是对弥陀圣号任持不忘,合散乱和掉举不得生起,达到一心不乱。总的来说,执持是要求行者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要心系弥陀,念念衔接,不令有所散失,彻底抵制其他杂念的插入。虽然执持名号是往生的主要行业,属于口业行为,但能往生净土的效用是在于心念。只有心念专一,才能一心不乱,只有一心不乱,才能成就往生的行业。因为凡夫的心识如心猿意马,一时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实属不易,所以先以口称名号的方式,慢慢地把散乱的心引向对弥陀的忆念,随着称名功夫的加强,内在的心识也逐渐地安定到对弥陀的忆念上来,形成口称佛心念佛,心口佛三者相应,形成一而三三而一的统一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心不乱,也可以称作念佛三昧。所以迦才在他的《净土论》中认为:“口念者,若心无力,须将口来扶,将口引心,令心不乱”(大正四七,89中)。口念是在心力脆弱无法用心念的时候,才用口称名号来护心来引心,最后令心达到一心不乱的情况下而进行的。称名念佛,在《观经》里是作为下品终者往生的行业而出现的,但并不是意味着这种法门只限于下品众生的修习,依有关论述弥陀净土的典籍,无论是何等根性的众生,只要对弥陀净土有信有愿,依相关要求修称念法门,必成往生之业无碍。
一卷本《般舟三昧经》行品云:“阿弥陀佛报言,又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往生”(大正十三,889上)。失译的《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亦云:
若有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进修集念佛三昧。……坚固正念,悉除散乱,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大正十二,35中~下)
《阿弥陀经》异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
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大正十二,350上)
以念佛名号为往生弥陀净土的主要实践法门,是众多弥陀经典所倡导的。念佛名号分有心念和口念两种。由于口念从方法上比较简捷方便,也较适合于一般根机众生的修习,所以在中国汉地佛教的历史长河中,深得净土宗诸大德的推崇,并把它作为往生净土的正因而大力弘扬。而实际上作为往生行业的念佛法门还是以心念为要行的,口念只是心念的前方便,最后还要归到心念上来。上面所说的至心、具足十念、十念相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常当系心、系心不乱,坚固其心忆念不忘等,都说明了心念的旨意。如果只是口称名号而心不在焉,不但达不到往生的目的,也不符合经中说称名念佛的本意。
结论
综观《观经》的思想,是以观念法门为其主要实践与特色,然从整体的内容来看,实则包含著所有佛法的行门。从三福的修习到弥陀依正的观想,即概括了散善和定善的两种行门;从具足众戒到修观,从修观到读诵大乘说实相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流露;从由深至浅九品往生的次第又体现了度生的种种方便。其内容或隐或显或深相互绞络,不仅说明了往生净土的广阔途径,而且也体现了弥陀净土法门大小俱收三根普被的特点。由于行门的内容广泛丰富,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文选择其观念行门而加论述,并不意味着唯此观念二门才是《观经》往生的行径。
还有一点,有关弥陀经典的种种行门,基本上是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的。因此,在很多行者的心目中,认为修习弥陀经典的法门,是针对往生这一利益而说的。其实不然。从《观经》的文中可以发现,修弥陀净土法门,不仅舍身他事往生净土,而且在现世的生活中可获无量利益。如第三修“地观”成就,则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第六“总观想”成就,则能“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第七“花座观”成就,则能“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又下品上生之人虽作重罪,由称念一声弥陀名号,即能灭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下品中生闻阿弥陀佛身相功德国土庄严,即除八十亿生死之罪;下品下生虽然具造五逆极重之罪,于声声念佛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修观念法门除灭罪利益之外,还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和延长寿命的利益等。善导依《观经》等弥陀经典,在他的《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阐明弥陀的观念法门有现世灭罪、现世护念得长寿命、见佛三昧、摄生、证生等五种增上利益(详见大正四七,24下~28中)。因此,修弥陀观念法门的行者,不仅要深解观念的实际意义,还要去发挥它的种种利益。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