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只是形式而已。
最後起座時,再次以發起勇猛信心爲因緣,由皈依處發出無數之光,普照己他一切衆生,此時一切衆生滲入皈依處。皈依處亦從邊化光,融入中間的上師,上師亦化光融入于離戲法界之中。自心安住法界不起雜念,這是勝義皈依。其中出定時回向善業。回向偈曰:
願以此善根,吾速成叁寶,
無余一衆生,安置其果位。
也可以念《普賢行願品》等其它回向詞。
6、皈依的學處分叁:一所舍、二所取、叁同分學處。所舍學處:(1)皈依佛後,不能究竟皈依世間鬼神。(2)皈依法後,不能害衆生。(3)皈依僧衆後,不能與外道者同居。外道中包括,恨自己的金剛上師及誹謗佛法和密宗者。所取學處:(1)皈依佛後要恭敬佛陀聖像。(2)皈依法後要恭敬經典。(3)皈依僧衆者,要恭敬僧衆。不僅是恭敬真叁寶,而且,連佛像的碎片,經書的一個字,僧衣的一片紅黃色的布也當做真叁寶,以頭頂禮,供養放置在清淨之處。叁同分學處:(1)爲自己傳法的上師善知識看作真佛常恭敬;(2)善知識之言看作法寶而不違半句;(3)善知識的眷屬及自己的道友看作真僧寶以身口意叁門恭敬。另外,五條共同之學處:(1)雖遇命難亦不舍叁寶;(2)雖獲大獎也不舍叁寶;(3)遇何災難只求叁寶的加持,得病時若要醫療,把藥看作叁寶的事業服用;(4)去何處也頂禮其處之叁寶;(5)常常一心皈依叁寶並念皈依之偈。勸他人皈依叁寶。臥時把皈依處觀想于心間或床前。吃飯時觀想于喉間而供養,或者每當吃飯時,于人未用之前供叁寶。平時見到任何美妙合意之物,以心觀想供養叁寶。每月十五日及叁十日等隨力供叁寶。恒時不忘叁寶。如果在夢見恐怖現象時能祈禱叁寶的話,在中陰的時候也能祈禱叁寶。乃至未達此境界之間耐心修持皈依。
7、皈依的利益:(1)進入佛門;(2)成爲一切戒之基礎;(3)滅盡往昔所造諸惡;(4)不受人與非人的障礙;(5)成就心所想之事;(6)具大福德;(7)不墮落惡趣;(8)速得佛果。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講義中皈依修法終!
第二、發菩提心
今天我們講的是: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前行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是大乘一切法的基礎,無論修大乘的顯宗,還是大乘的密宗,都必須要修菩提心。阿底峽尊者曾說:“佛教與外道的區別,在于是否皈依叁寶;而發菩提心與否,則是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差別”。
大乘和小乘,在見解、行爲、修法和果位上面,當然都有很多不同,不過,最重要的差別在于是否有菩提心。願度一切衆生的學道者,都是大乘菩薩;沒有發願度衆生,只是希求自己一個人從輪回裏解脫,這是小乘的修行者。菩提心是判別大乘法的首要條件,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或是其他法要,一概不能成爲大乘法;唯有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再修氣脈明點及其他圓滿次第修法,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大乘修持。無論任何法,只要缺少菩提心這個條件,全都不能成爲大乘法。所以,菩提心是大乘法的先決條件,非常重要。
不過,在修菩提心之前,我們要先修好四無量心,因爲如果沒有四無量心的話,真正的菩提心絕對無法修成。四無量心包括: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慈無量心是:願天下一切衆生能夠得到安樂;悲無量心是:願天下一切衆生離開痛苦;喜無量心是:願一切衆生不離安樂;而願一切衆生的心身不生起貪心、嗔心,願一切衆生的心相續生起平等心,這叫做舍無量心。
修習四無量心,我們要依靠曆代祖師的竅訣,那麼這些曆代高僧大德所傳授的竅訣、要領是些什麼呢?首先,在次第方面,最先要修舍無量心,然後才修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和喜無量心,這是因爲舍無量心如果不先修好的話,縱使能生起慈心和悲心,也全都只是片面的,不能成爲無量的慈心和悲心,也就不能算是四無量心中的慈心和悲心。其次,在修法方面,修四無量心時,分別都有觀想和觀察思維兩個層次。
首先講的是舍無量心的修法。舍無量心的“舍”字,含義是舍棄,是針對兩方面來說的:對親屬舍去貪心,對冤仇舍去嗔心。修法時,首先作觀想,在自己左邊觀想以現世父親和母親爲首的親屬,右邊是觀想現世對自己修行作障礙的魔障,以及隱害自己的仇人,只要這樣觀想就可以,很簡單的。然後就分別從過去、未來與現世叁世來進行觀察、思惟。
先由過去開始對仇人加以觀察,思維現世雖然他們是仇人,曾經害過自己,但是,從無始以來在流轉輪回的過程當中,他們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而且是無數次,不止一次,在那些時候,他們對自己都曾經有很大的恩德;再觀察左邊的父母和親人,思維雖然現世他們對自己恩德深厚,不過同樣的,從無始以來,在流轉輪回的過程當中,他們也做過自己成千上萬次的仇人,那些時候也曾經害過自己。對過去世,就這樣作觀察。
之後,再觀察現世和來世,也同樣包含親怨兩方面。現在是先視察親屬,思維他們在現世固然是親屬,對自己有很大恩德,不過,他們不會永遠是自己的親屬,就算以現世來說,可能有一天也會變成仇人,那時候就會害自己;而且,當我們再經流轉輪回到了未來世,這些親屬一定會成爲仇人,那時候當然會害自己,所以,親屬固然在現世對自己有恩德,但是將來也一定會害自己,因而是功德和過失兼而有之。
其次再觀察仇人,思維現世雖然他們是仇人,害過自己,不過他並不一定永遠都會害自己,其實就在現世,可能有一天他們也會對自己有恩德;再說從未來世觀察,如果我們不修行,得不到解脫的話,將來還要在輪回中流轉很長的時間,而在這過程中,現世的這些仇人,一定會成爲自己的父母親屬,那時候一定會對自己有慈心和悲心,有很大恩德。所以從仇人方面來說,同樣也是既有過失亦具有功德。
經過以上仔細觀察,深深思維以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無論親怨全都無常,親屬不一定永遠是親屬,仇人也不一定永遠是仇人。這時,舍心,也就是平等心,就可以生起來了。舍心修成以後,會是什麼狀態呢?那時候,對親屬不會有特別的貪心,對仇人也不會生起特別的嗔心。換句話說,既舍去對親屬的貪心,更舍去對仇人的嗔心,兩方面都能斷除、能舍棄,這時候的心就叫平等心或舍心。
不過,這樣修起的舍心,只是普通的平等心,還不屬于四無量心中的舍心。那麼,舍無量心還需要具足什麼條件呢?舍無量心不但是平等心而且還必須更深一層,要對一切衆生都能生起同樣慈心、同樣悲心,能平等地慈悲一切衆生,這樣的舍心,才真正是四無量心中的舍無量心。
真正的舍無量心修成之後,第二步是修慈無量心,也是分觀察和觀想兩個層次。首先談觀察思惟的方法。此分叁種修法:一是知母,二是念恩,叁是報恩。其中念恩又可分爲四種或五種,總共包括了七種或八種修法。這些修法如果全都修好的時候,自己的心相續必定能生起前所未有的慈心和悲心。
首先修知母,所謂知母是指知道遍天下所有衆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這樣的修法有什麼依據呢?有兩種:一是教證,一是理證。
我們先談教證,教證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爲證明。在經典中,釋迦牟尼佛曾說過,從無始以來,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我們在叁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曾經生過成千上萬次,也死過成千上萬次;從無始以來,我們在流轉輪回時,所舍棄過的肉體,包括我們所做過小如螞蟻之類小動物的肉體,如果可以堆起來測量的話,會高廣如須彌山;從無始以來流轉輪回當中,我們遇到痛苦時所流下的眼淚,如果集中起來,會比印度恒河等四大江河的河水還要多、還要深;我們從無始以來流轉輪回中,曾經墮在地獄和餓鬼道,那些時候所喝過的濃血和銅汁,如果能收集起來,會比四方的海洋還要深、還要廣。
釋迦牟尼佛以上的教導,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輪回是無始無終的。既然輪回無始無終,當然生死也是無始、無數,而只要有生就大多數必定要依靠母親,所以在這無始無終、冗長繁複的過程中,每一個衆生都必定曾經做過母親,而且,每一個衆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這也是毫無疑問的。這便是知母在教證上的依據。
第二個依據是理證。釋迦牟尼佛有位大弟子叫嘎德雅納,是小乘的大成就者,有關他的傳記記載于釋迦牟尼佛的律藏中。嘎德雅納常常以神通、神變到地獄和餓鬼道,也經常朝山拜佛,在人間到處走動。有一次,他見到一位婦女,手裏抱著個孩子,正在吃魚,有一只狗在她面前,她一邊吃魚肉,一邊把魚骨頭往狗身上扔,那只狗就吃著她甩下來的魚骨頭。于是,嘎德雅納運用神通,觀察他們之前的因緣,原來這位婦女手中的孩子,是前世殺她的仇人,所吃的魚前世是她的父親,那只狗是她前世的母親。依據嘎德雅納的觀察,親怨無常確實是輪回的現象;而在無始無終的輪回流轉過程裏,一切衆生都做過我們的母親,也是無庸置疑的。只不過我們沒有嘎德雅納這樣的神通,又不能回憶前世,所以無法直接知道輪回真相罷了。
不止是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人能知往世,就是現在也有這樣的人。譬如:在印度新德裏有一位小女孩叫項谛·德碧,自從會說話,便常常講她的前世在姆特拉的生活過程。有一天來了一位客人,她很親熱地說,這是我前世丈夫的堂兄,也住在姆特拉。這位客人確實是從姆特拉來的,她所說的丈夫還在,因此客人很奇怪,然後小女孩的父親和客人商量後,決定安排小女孩和前世的丈夫及叁個孩子作一次會面。這件事根本沒有讓小女孩知曉。不久,丈夫及叁個孩子來到少女的家,小項谛一見到他們非常高興地叫道:“我以前的丈夫來了。”不顧一切地投入那位先生的懷裏,哭了起來。項谛又跑到叁個孩子跟前,流著眼淚說:“毗哈裏長得…
《慧燈之光之二 大圓滿龍欽心髓 內加行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