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 ——菩提妙道叁處叁善引導文▪P4

  ..續本文上一頁、其余分支苦。

  庚一(四大瀑流)分四:一、生苦;二、老苦;叁、病苦;四、死苦。

  辛一、生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生老病死四大瀑流中的生苦:中陰的尋香意識到處漂泊時,與父母的精血融合,于七七日中分別形成凝酪、疱膜等,直至形成身體,之後逐漸增長。住于母胎期間,感受臭氣熏天、令人發嘔、身體蜷曲之苦。因母親衣食行爲不當,時而如住火坑感到十分炎熱,時而如落雪水中感到極爲寒冷,時而如被高山所壓感到沈重,時而如墮深淵感到恐怖,頭足顛倒而瑟瑟發抖,痛苦不堪。降生時,如在衆合地獄一般頃刻昏厥。落地後,身體被手接觸時如同寶劍割肉一般無法忍受,沐浴時如同剝皮般痛苦,諸如此等痛苦無量。無論于何處出生都不離此等痛苦,因此,爲不轉生輪回,我現在必須精勤修法。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一修法終

  辛二、老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衰老的痛苦:人到老時,因體力喪失而難以站立,行動不便;因諸根功能喪失而眼觀不清,耳聞不明,憶念模糊;因識力喪失而思維外散、心胸狹隘;因風脈減退而如孩童般無有主見,感覺粗大;因內在身心改變而遭受諸多疾病損害,令衆人心不悅意,雖然口口聲聲說願意死,實際上極爲擔心死去。此等痛苦不可勝數。因此,我現在就必須修持無老無死的菩提。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二修法終

  辛叁、病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病苦:人在患病時,四大紊亂,病苦的感受極爲強烈,身體改變,心不悅意,暴躁易怒。由于根力喪失而難以從床上立起,對一切皆不感興趣,心煩意亂,因魔障違緣而突然一反常態,害怕死亡的痛苦極爲強烈,極其難忍。因此,我今必須獲得擺脫一切痛苦之甘露妙法。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叁修法終

  辛四、死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死亡的痛苦:人在臨死時,住最後的床榻,享用最後的衣食,言說最後的話語,雖爲衆多親眷圍繞也無濟于事,感受著死亡的折磨,前面有迷亂的顯現相迎,步入中陰的狹道中,身體的四大隱沒,棄離今世的顯現,趕赴後世之境。如同從酥油中取出毛一樣丟下一切獨自前往時,擁有多少食財卻連一個食團也無權帶走,無論擁有多少眷屬卻無有自由與一人同行,必須孑身前往,真是悲慘!今生從前的伏怨護親、籌劃處所與資具以及疼愛子孫眷屬有什麼意義呢?現在一切也一去不複返了。因此,我應當勤修無死解脫勝道。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四修法終

  己二、其余分支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其余四種分支苦:怨憎會苦:遇到不喜歡的人,出現所擔憂的損害,不願意中遭遇痛苦和不幸;愛別離苦:親朋好友死去或遠離,一想起他(她)的優點、音容笑貌便悲傷難過;求不得苦:失去美好的事物,福德減少等,對不合意之事,都生起憂傷;近取蘊苦:色、受、想、行、識爲自近取五蘊,它們作爲痛苦之處、痛苦之所依、痛苦之來源,所以是苦之本性。例如,身上紮一個刺兒,色爲刺痛;受爲知痛之心;刺痛刹那連續爲想;再次刺痛爲行;知覺刺痛之相爲識。身上的刺痛在心中産生的一切痛苦唯是在此五蘊上産生的。因此,爲斷除此等痛苦,我必須獲得無有苦谛中有漏近取蘊苦之聖者智慧。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五修法終

  戊五、非天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非天的痛苦:阿修羅因不能堪忍天人的福德而生起嫉妒,發動戰爭,極爲苦惱。各個部落之間相互殘害,身心不甯,非常痛苦。如同鍋中炒谷物一般,恒時受苦。因此我今必須勤修寂滅之正法。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六修法終

  戊六、天人之苦: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天人的痛苦:欲天的天衆盡管享受瞬間的安樂,然而死亡時,以神通得知往昔的善根耗盡,將以不善果轉生于惡趣,則會感受七天的死墮痛苦,此苦比魚在熱沙上翻滾之苦更爲劇烈。色界、無色界衆生雖然享受片刻的等持安樂,但善業窮盡,將因惡業感受惡趣的痛苦,諸蘊前後相結合感受行苦。所以,爲脫離六道,我今必須勤修正法。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七修法終

  丁叁、推理今生來世: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如今已得暇滿人身並且自由自在時,身體上落一火星的痛苦尚且不能忍受,輕微的寒冷饑渴疲勞之苦也無法堪忍,那麼死後墮入地獄的寒熱、餓鬼的饑渴、旁生受役使等劇烈長期的痛苦如何能忍受得了?現在一天中生病、痛苦也不能忍受,那麼如何能堪忍無邊輪回的痛苦?

  後行:回向善根。

  第叁十八修法終

  丙四(業因果)分叁:一、不善業;二、善業;叁、思維一切皆爲業之自性。

  丁一(不善業)分叁:一、身不善業;二、語不善業;叁、意不善業。

  戊一、身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以殺生之業而感無論轉生于何處,皆是短壽多病,處所也是深谷險地等危害生命不悅意的地方,感受叁惡趣的痛苦等;以不與取之業而感轉生到屢遭霜雹、饑荒災害、貧窮落後的惡劣環境中,墮入叁惡趣,尤其是餓鬼界等;以邪淫之業而感夫妻不和、怨敵衆多,生于荒涼肮髒之地,感受惡趣之苦。因此,我從今以後必須斷除身體的叁種不善業。

  後行:將善根回向于一切衆生。

  第叁十九修法終

  戊二、語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以妄語所感多遭誹謗,恒受他欺;以離間語所感眷屬不和,饒益他人反而嗔如怨敵;以粗語而感所聞之語皆不悅耳,並且成爲诤論之言;以绮語所感語言無力,顛倒錯亂。若造此等惡業,則必定連續墮入惡趣等邪道感受痛苦。因此,我必須斷除語言的四種不善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修法終

  戊叁、意不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以貪心而感所想不能如願以償,而且不欲之事卻臨頭;以害心而感恒時擔驚受怕,恐怖不安;以邪見而感轉生爲不信因果恒持常斷見的惡劣身體,並將流轉于惡趣中受苦。所以,我必須斷除意之叁種惡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一修法終

  丁二(善業)分二:一、隨福德分善;二、隨解脫分善。

  戊一(隨福德分善)分叁:一、身善業;二、語善業;叁、意善業。

  己一、身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殺生而感健康長壽;斷除不與取而感受用圓滿;斷除邪淫而感夫妻和美,無有怨敵。即行持此叁善業獲得善趣安樂。因此,我必須行持身善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二修法終

  己二、語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妄語而感得到衆人贊頌、歡喜;斷除離間語而感眷屬、仆人和睦,受到恭敬;斷除粗語而感所聞之言悅耳,倍受贊歎;斷除绮語而感語言誠實,衆人信賴。即行持此四善業成辦語言善法與一切安樂。因此,我必須行持語善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叁修法終

  己叁、意善業: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斷除貪心而感如願以償;斷除害心而感無有損惱;斷除邪見而感受持正見。即行持此叁善業可得到善趣之喜樂。因此,我必須行持意善業。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四修法終

  戊二、隨解脫分善: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無論任何善法都是可以擺脫輪回獲得涅槃的。簡而言之,雖然觀待聲聞、緣覺、圓滿正等覺有叁種解脫,但圓滿正等覺最爲究竟。因此,我今爲獲得佛果,必須以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攝持而行十善、四禅、四無色、止觀、四無量及六度等,若未圓滿資糧,則不得佛果。所以,自己一定要作到刹那也不懈怠而修持正法。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五修法終

  丁叁、思維一切皆爲業之自性: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觀想輪回的苦樂及善惡趣都是由衆生各自行善作惡所致,叁菩提及其不同安樂也是由行隨解脫分各自不同善業所得。此業如同畫家,一者可變化多種多樣;業如身影,緊隨衆生身後;業如不同身體之苦樂,自己所作不會落到他人頭上,他人之業也不會落到自己身上;業如國王,猛烈的善惡業可將衆生牽引到善惡趣中;範圍廣大如同虛空界;數量衆多如同市場的商品;互不混雜如同錦緞花紋;黑白性質不變,如同青蓮與睡蓮。隨著所積累之諸業而感相應之果。因此,我應當了知一切皆爲業之自性並精進取舍善惡。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六修法終

  丙五(依止善知識)分二:一、思維善知識之自性;二、修上師瑜伽。

  丁一(思維善知識之自性)分叁:一、思維差別;二、觀察法相;叁、贊頌功德。

  戊一、思維差別: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善知識、惡知識之差別而取舍。若依止真實善知識,則自然會熏習上他的善妙功德,如朽木置于旃檀樹林中,便會熏上它的芳香,因此,爲了增上圓滿善法,我應當依止善知識與善道友。若依止惡知識與惡友,則自然會沾染上他的過患,如同吉祥草在肮髒處被爛魚所染。因此,爲了減輕、斷絕不善業,我必須棄離惡知識與惡友。

  後行:回向善根。

  第四十七修法終

  戊二(觀察法相)分二:一、共同法相;二、不共法相。

  己一、共同法相:

  前行:皈依、發心。

  正行:思維善知識之共同法相:要到寶洲去必須依靠善巧的商主。同樣,自己去解脫洲後獲得佛果也依賴于上師善知識。因此,應當依止一位身語意行爲無過、廣聞多學、悲心強烈、…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 ——菩提妙道叁處叁善引導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