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獲得金剛身而無有生死,心得見地。《道次第論》雲:“究竟趨入現見義,修行資糧之成就,身界生處有漏盡,成金剛身壽持明,現見法義定涅槃,不舍身體至佛地,遠離諸畏神變圓。”也就是說,獲得長壽持明者的身體住于勝法位,《密藏續》雲:“雖持人與天,梵天清淨身,然住殊勝地。”彼之化身與功德皆等同于一地菩薩。
大手印持明是從二地到十地間之修道九地,即身體現爲壇城(本尊)的形相,心已淨除九垢具有無相智慧。《業次第論》雲:“自心大手印,以修現前身,具共勝相好,第二報身者,金剛輪寶珠,蓮花與寶劍,大手印持明。”即二地、叁地、四地、五地稱爲金剛持明,以如金剛般的證悟摧毀自地之障故。六地主要行持智慧度,並轉*輪,所以稱爲輪寶持明。七地善巧方便如同寶輪,因此也稱爲寶輪持明。八地獲得無分別智慧寶自在,所以稱爲寶珠持明。九地以無貪修刹土、行事業故稱爲蓮花持明。十地圓滿而行利衆事業,因此稱爲寶劍持明。
任運持明是指佛地。《業次第論》雲:“以昔而圓力,如說淨垢染,佛之叁智慧,任運持明者。”有些阿阇黎認爲一地至七地之間是大手印持明,任運持明在叁清淨地。但這是因爲他們尚未懂得密意。爲什麼呢?從初學地至佛地之間爲四持明所攝之故。
丙四(真實皈依)分叁:一、皈依境;二、皈依方法;叁、放攝光芒。
丁一、皈依境:
所依緣境虛空中,觀想上師或佛尊。
平凡之士因畏懼惡趣欲求善趣等功德而皈依;聲緣在此基礎上畏懼叁有、生起叁信而皈依;大乘之士以悲心爲救度他衆脫離輪回而皈依。《經觀莊嚴論》雲:“當知以大悲……”上師宣說皈依功德後,(皈依者)應當調正自心,于叁寶所依前供養、忏悔,觀想前方虛空中上述的佛陀等叁寶如雲密集般降臨。顯宗說佛爲主尊,密宗承認上師爲主尊。
丁二、皈依方法:
真實意幻而供養,內外密之供品後,
我與諸衆敬合掌,乃至菩提爲利他,
皈依上師佛法僧,誠心誠意反複行。
在遍布虛空的諸佛菩薩賓客前供養香花等外供品、甘露冰片等內供品以及等性喜勝菩提等密供遍滿虛空的供品,誠心念誦“我某某從即日起乃至菩提果之間爲一切衆生而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遍。通過表示(上師彈指或自己觀想)而獲得皈依戒。之後于無緣中安住,證悟無生法性,這是勝義皈依。即以法性而獲得(皈依戒),是超越世間皈依之因。
丁叁、放攝光芒:
觀想彼等喜放光,淨除自他叁門障,
獲得一切諸悉地,圓滿福資成色身。
《寶積經》雲:“皈依叁寶者,圓滿二資糧,亦成就佛果,獲得法僧衆。”
暫時之因皈依宣說完畢。
乙二(果皈依)分四:一、宣說皈依境;二、真實皈依法;叁、宣說後得;四、皈依學處。
丙一:宣說皈依境: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衆了義尊,離戲光明之自心。
因乘中說自己欲求獲得佛果爲果皈依,彼之皈依境暫時是法與僧,究竟爲唯一佛法身。如雲“勝義之皈依,乃爲唯一佛。”然而,此處(密乘)所說的究竟果皈依境即是法身,因其爲究竟叁寶之故。所謂的法身,即于他相續中已現前佛果的爲因皈依境;住于叁寶自性中離諸戲邊之自心性爲果皈依境。所以皈依或證悟自之心性乃爲真正的果皈依。《成智論》雲:“心離得淨即爲佛,無變無垢爲法寶,功德圓滿乃僧衆,是故殊勝自心性。”
丙二、真實皈依法:
世俗皈依道用後,當知一切皆自心,
實無能所皈依故,如是境界中入定,
執著心境非究竟,無願即爲果皈依。
于所觀想的皈依境前,自己與一切衆生皈依,之後盡可能以詞句而作皈依,這是世俗有緣之因皈依。
于虛空中所觀想的對境叁寶與作皈依的我等一切衆生此二者,也僅是自心的幻化而已,實際上微塵許異體也不成立。心性不墮于任何一方,本體猶如虛空,遠離戲論,于此境界中安住。《中般若經》雲:“須菩提,何者若既不緣佛,亦不思法與僧,則此爲真實皈依。”所以,認爲皈依境——叁寶與皈依者——我及一切衆生爲異體並非是實相義,當了知真實皈依爲無願之自性。
丙叁、宣說後得:
圓滿慧資得法身,如夢幻中作回向。
無緣空性是智慧資糧,依此可成就法身。《宣說二谛經》中雲:“文殊,以福德資糧可得色身;依智慧資糧可現前殊勝法身。”因此,應當了知現有輪涅之諸法無而顯現,于如夢如幻中作回向。如何回向呢?《毗奈耶經》雲:“以此廣大之善根,願有衆生自成佛,昔日諸佛未度衆,願我悉皆救度之。”當以此方式作回向。
丙四(皈依學處)分二、一、因皈依學處;二、果皈依學處。
丁一(因皈依學處)分四:一、不舍叁寶;二、不欺應供;叁、皈依叁寶之戒;四、以信供養。
戊一、不舍叁寶:
學處分二初因戒,不爲王位及生命,
一切獎賞等利益,舍棄上師與叁寶。
爲什麼不能舍棄叁寶呢?因爲獲得王位等只是現世少許安樂而已,而皈依叁寶者能成辦增上生、決定勝之一切安樂,因此這二者有勝劣之差別。與寂天菩薩所說“莫因小舍大,主思爲他利”之義相同。《毗奈耶經》雲:“汝爲生命、王位,即使是開玩笑亦不應舍棄叁寶。”
戊二、不欺應供:
不欺上師應供處,斷除惡言謗聖者。
《華嚴經》中雲:“依止善知識後不欺應供,當斷除于諸聖者大德說不悅耳之語,隨正法而行。”
戊叁、皈依叁寶之戒:
自此皈依佛陀後,不禮其余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衆,皈依僧不交外道。
《聖者大涅槃經》雲:“何人皈依佛,彼爲真居士,恒時不皈依,其余諸天尊;皈依正法者,遠離損害心;皈依僧衆者,不交往外道。”
戊四、以信供養:
以信供養叁寶相,日夜隨念恒皈依。
對叁寶以及上師像,既不應汙辱,也不能踐踏它們的影子,當盡力供養,因爲它們是佛的幻化,是衆生福田。如頌雲:“吾于五濁時,化爲善知識。”《白蓮經》雲:“化爲諸多佛像後,利益衆生令行善。”《耳飾經》中雲:“末法五百世,吾現文字相,意念彼爲我,爾時恭敬之。”日日夜夜或晝夜六時或叁時,最起碼每日應當憶念一次而皈依上師叁寶,修持此等善法。也就是說,贊頌善知識的功德並隨學彼之行爲。贊說叁寶功德並隨之而行。行爲戒,修爲經,見爲論,如是實修即是修道之皈依。《攝事分》雲:“依止聖士,聽聞正法,隨行僧衆而修,此乃皈依。”
丁二(果皈依學處)分二:一、真實學處;二、失毀之因。
戊一、真實學處:
果戒等性當勤守,不念賢劣無取舍,
不依戲論修法性,皆于圓一壇城行。
《中般若經》中雲:“欲修智慧波羅蜜多者,當以不緣任何法,不隨其見而修學。即不應以見二者之式而伺察此乃殊勝,此乃下劣,此爲應取,此爲應舍,此爲佛法,此爲他法。”
戊二、失毀之因:
宣說護持共同學處之方式:
相似舍因遲受時,真實舍因生邪見,
失毀學處向下墮,當具正念慎取舍。
成就菩提佛果時,則超過了以儀軌而受戒的時間,故名相似舍戒因。以生邪見而舍棄叁寶及不能修持而舍棄皈依學處,是真實的舍戒因。禮拜其他天尊等僅僅失壞了少許學處,稱爲趨向下劣。如果失壞皈依戒,則如同腐敗的王族不能趨入內道;如受到護送者欺騙的商人般所作所爲皆懷畏懼;如倒塌牆壁上的圖案般容易失毀一切戒律;如遠離親友的百姓般容易遭受損害;如違犯法律之人般因破戒而墮入惡趣等有許多過患。因此,了知破戒的過患後若忏悔並有不再就犯之心,則可恢複。有些人認爲皈依戒數量一定,但我認爲是不一定的。因爲何時生起(舍惡)守戒的善心,就可得戒。《入行論》雲:“獲得舍棄心,說爲戒律度。”
乙叁(皈依利益)分七:一、救護諸世之利益;二、圓滿二資之利益;叁、無量功德之利益;四、蒙受善法天尊護佑之利益;五、具有無量之利益;六、諸德所依之利益;七、遣除有寂衰敗之利益。
丙一、救護諸世之利益:
皈依外道的大自在天等結果會墮入惡趣。
見他依處皆欺惑,更加誠信大悲尊,
生生世世救離畏,何有勝彼之利樂?
僅僅皈依叁寶也能阻塞惡趣之門,生生世世獲得善趣解脫道之安樂。因此說,皈依叁寶是無與倫比的。《豬傳經》雲:“何者皈依佛,不墮入惡趣,離開人世後,轉生天界中。”
丙二、圓滿二資之利益:
清淨誠信心田上,灌溉福慧之甘霖,
生長善法界苗芽,成熟圓滿佛莊稼。
衆生信心的田地上,二資的雨水使佛性的種子發芽、增長,最後使佛陀之莊稼成熟。《涅槃經》雲:“皈依叁寶者,福慧勝資糧,世間佛法增,將獲得佛果。”
丙叁、無量功德之利益:
如法行善知慚愧,具有正念不放逸,
獲得諸多之功德,心現總持雲智日,
夢中亦見不離此,憶念宿世種財飾。
《施寶童子請問經》雲:“皈依佛者,一切善法皆明顯增上,知慚有愧,皈依法者,常不放逸,具有諸多功德,恒時能憶宿世,具有修法之緣份與福德;皈依僧者,自心堪能,具衆多等持總持法門,種姓恒時高貴,夢中亦不離佛法僧。”
丙四、蒙受善法天尊護佑之利益:
自成二利衆皆喜,終成衆生之依處,
作爲有情之至親,故得叁身之財富。
喜愛善法的諸天尊歡喜護佑皈依叁寶者,並使其善根增上。《施寶童子請問經》雲:“此外,喜白法之諸天尊護持,諸善根亦增上。”並且可迅速獲得佛果,《涅槃經》雲:“皈依叁寶者,速得佛果位。”因皈依佛而成就佛果;因皈依法而轉*輪;因皈依僧而集聚如海般不退轉之僧衆。
丙五、具有無量之利益:
皈依功德若有形,超勝虛空無量倍。
《無垢經》雲:“皈依之福德,倘若有色相,則遍布虛空,較此更超勝。”皈依可遣除一切畏懼與危害。《勝幢經》雲:“諸比丘,汝無論住于寺廟、屍林抑或曠野等處,若皈依叁寶,則無有畏懼、痛苦及毛骨悚然之現象。”皈依者也不會出現惡魔及惡趣的恐怖。《日藏經》雲:“皈依佛陀之衆生,俱胝魔衆不能害,縱然失戒心煩亂,亦定趨向解脫道。”總而言之,若皈依叁寶,則可救脫煩惱、危害、小乘道以及輪回惡趣等一切違緣,並且獲得增上生、決定勝之一切利益。《經觀莊嚴論》雲:“佛陀恒救脫,一切諸煩惱,一切惡罪行,衰老與死亡。救脫諸危害,惡趣與非處,壞聚小乘故,即是勝皈依。”
丙六、諸德所依之利益:
諸妙功德之根本,智者誰人不依之?
對于功德無量的皈依處,諸智者理應依止。《寶積經》雲:“智者隨功德,依此圓成事。”因此當依此理而皈依。
丙七、遣除有寂衰敗之利益:
百倍誠信而頂禮,棄罪趨寂衆至親,
皈依恩賜叁界福,利樂源泉如意樹。
人天等世間的殊勝依怙即是叁寶,因爲叁寶是救脫一切罪惡並將衆生引向寂樂的大商主。叁寶是福田,賜與所欲之如意樹,功德之寶庫。《寶積經》雲:“叁寶是天等世間之應禮處、應合掌處、殊勝福田。”《入行論》雲:“誰令怒敵樂,歸敬彼樂源。”此等經論中均說明了此理。爲此,晝夜六時甚至用餐時也應當觀想叁寶在前方虛空中,意念頂禮、意幻供養、忏悔罪業、隨喜福德、請轉*輪、祈不涅槃,此後隨念叁寶功德,觀想爲利一切衆生願我也獲得如是功德。邊觀想邊合掌念誦《寶積經》《月燈經》中所說的“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衆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諸有情師,諸菩薩父,衆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衆色,不染無色。解脫衆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衆瀑流,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意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趨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後行回向善根。如此而行,則可滅盡罪業,增上善法,迅速成就菩提,生生世世不離叁寶。”
甲叁、回向本品善根:
贊揚大樂勝德故,諸衆謹持正士行,
願依罪業劣境者,疲勞心性今休息。
以此珠連妙語贊頌福德所發出的蒼鳴聲,願長久依于劣境爲叁有數千痛苦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衆生于佛陀出有壞勝樂處得到休息。
以此寂滅正法甘露雨,願衆心之善法皆增上,
恒時享受佛果如意雲,具有殊勝解脫之智慧。
祈願十方所有世界中,一切善逝普降法甘霖,
佛子以利樂光照有情,叁惡趣處皆空成正覺。
願于無有導師世盲衆,聽聞叁寶一切諸功德,
令彼皆入解脫之正道,無余成就佛陀之果位。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六品皈依釋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