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七品 四無量心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第七品 四無量心

  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開悲花,

  喜心涼蔭舍淨水,爲利衆生修自心。

  若與解脫道脫離,則四梵住叁有因,

  滅道所攝此四者,越過有海四無量。

  所緣衆生爲有緣,周遍法性爲無緣。

  不清淨之所緣境,有緣之故梵天因。

  此爲無緣入解脫,具悲心者當修學。

  不具快樂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憐者,

  幸福貪親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對境。

  許相得樂離痛苦,不離歡喜心堪能。

  修法次第雖不定,初學補特伽羅者,

  首先觀修舍無量,親疏平等修余叁。

  彼所緣境諸衆生,心中如是當觀察,

  貪今父母友嗔敵,汝之此心極惡劣。

  無始無終漂泊時,此敵亦成父母友,

  饒益于我具恩德,豈能恩將仇報耶?

  此友亦成敵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報利益豈應理?中者亦成親非親,

  利益損害不一定,貪戀嗔恨不應理。

  初當于諸親友方,觀成中者斷貪戀,

  後將怨敵觀中者,斷除嗔恨無親疏。

  于諸中等者之心,亦爲應斷愚癡故,

  如是觀修離叁有,同遣有情煩惱心。

  衆欲離苦得安樂,然不知此行苦因。

  願可憐兮煩惱衆,息諸習氣心平等。

  願猛貪嗔所惱衆,無有親疏離貪嗔。

  觀衆從一至二叁,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叁千界,直至一切世間衆。

  舍無量心之修量,自他親怨皆平等,

  後得無緣舍對境,諸衆唯心心如空,

  勝義不生空性中,自心離戲中安住。

  如是舍心之修量,證悟甚深寂滅法。

  果無親疏垢染心,任運自成實相義。

  若于衆人皆平等,如願自母得安樂,

  當于一切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維。

  祈願慈心所緣境,所有一切諸衆生,

  暫時獲得人天樂,究竟獲得菩提樂,

  從一乃至無邊數,一切衆生而觀修。

  生起周遍之慈心,勝過慈愛獨子母。

  修習有緣慈心後,諸法等性中入定,

  無緣廣大之慈心,慈空雙運爲驗相。

  修習慈無量心果,令人見而心愉悅。

  慈心周遍衆生後,如心不忍父母苦,

  思維一切衆生苦,生起強烈大悲心。

  我之大恩諸父母,爲我而造諸罪業,

  遭受寒熱與饑渴,殘害役使所逼迫,

  溺于生老病死河,受多種苦真悲慘!

  無欲解脫寂滅心,無有示道善知識,

  漂于輪回誠可悲,現見此等豈忍舍?

  故當誠心而思維,願以吾身及受用,

  叁世善根令諸衆,瞬間遠離一切苦。

  修習悲心之證相,無法堪忍衆生苦。

  無緣悲心後入定,空悲雙運爲驗相。

  果離損惱心堪能,成就本來清淨性。

  于諸悲潤之有情,各得其樂修喜心。

  所緣具樂之衆生,奇哉此等諸有情,

  不需我令獲安樂,各享其樂極善妙,

  從今乃至菩提果,願彼永不離此樂,

  如是觀修喜無量,當從一至一切衆。

  喜無量心之驗相,無有嫉妒生歡喜。

  修習有緣喜心後,當修無緣喜心定。

  通過如是而觀修,則依喜心之實相,

  會令身語意叁門,任運自成寂滅樂。

  修習喜無量之果,境地穩固心歡喜。

  如是修後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執。

  修慈若貪衆如親,修悲除苦因果執。

  悲心微弱若有緣,以無緣喜除憂患。

  修喜心若極散亂,以修大舍離親怨。

  舍心若成無記法,當如前慈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獲得穩固之驗相。

  修持極穩瑜伽士,順逆輪番頓超修。

  依此證悟新境界,較極穩固更穩固。

  如是修持異熟果,獲得增上決定勝,

  轉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與安樂。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樂離違品。

  轉生悅意喜樂境,衆生和合財富裕。

  四無量心更增上,任運而成自他利。

  修持慈無量心者,無嗔受用皆圓滿,

  獲得大圓鏡智慧,相好嚴飾報身相。

  悲心無貪得法身,現前妙觀察智慧,

  一切法身之功德,力等十八不共法。

  喜心無有嫉妒心,獲得報身成作智,

  幻化種種不定相,任運自成諸事業。

  修習舍心無慢癡,現前平等性智慧,

  以及法界性智慧,離戲法性本性身。

  慈等功德無邊際,無等人天導師贊。

  皈依余師爲劣道,持四無量此正道,

  趨向解脫無垢染,叁世諸佛前後迹。

  因乘承認如種芽,方便智慧生二身,

  果乘承認身二障,遣除依緣悲方便,

  實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實修。

  經說無始善種子,未作本來即存在,

  密許本來具叁身,遣除客障顯密同,

  總之經續諸道一,諸成就者說內外,

  是故佛子後學者,當勤修持四無量。

  如是寂性之善說,遣除衆生心汙垢,

  令入歧途劣道者,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第七品四無量心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

    大 車 疏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

  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

  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七品 四無量心

  第七四無量心品分十:一、宣說承接文與修四梵住;二、宣說差別;叁、宣說所緣境之差別;四、不清淨所緣境之過患;五、宣說真實所緣境;六、宣說意相;七、宣說修持方法;八、宣說其它修法;九、宣說修行之果;十、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說承接文與修四梵住:

  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開悲花,

  喜心涼蔭舍淨水,爲利衆生修自心。

  此處以極爲舒心悅意的林間比喻來加以說明。在衆生喜愛的休息處綠草蔭蔭的慈心大地上,到處盛開著形態各異的悲心鮮花,並有喜心的涼蔭遮陽,還有許許多多鳥類野獸生存著,湖泊、池塘中流淌著、瀑布飛瀉著舍心的淨水。叁有中疲憊的衆生在這裏得到安慰,自心也得到休息。這以上即是以形象化修飾法4來說明四無量心。《中般若經》中雲:“須菩提,大菩薩當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心也。”

  甲二、宣說差別:

  若與解脫道脫離,則四梵住叁有因,

  滅道所攝此四者,越過有海四無量。

  《勝藏經》中雲:“舍利子,未真實發心或未隨真實發心之慈悲喜舍四者即是四梵住,現行于叁有中;若是真實發心或已隨真實發心之慈悲喜舍則是四無量,行于涅槃道之故。”

  甲叁、宣說所緣境之差別:

  所緣衆生爲有緣,周遍法性爲無緣。

  四無量心的所緣境若是一切衆生則生起有緣四無量心,如果所緣境是諸法之真如法性,則生起無緣四無量心。《瑜伽師地論》5雲:“依于衆生與法性分別生起有緣與無緣四無量心。”

  甲四(不清淨所緣境之過患)分二:一、宣說不淨所緣境之過患;二、教誨修學解脫之四無量心。

  乙一、宣說不淨所緣境之過患:

  不清淨之所緣境,有緣之故梵天因。

  四梵住之所緣境爲一兩個等有限的衆生,則生起有相慈心等四無量心,未被解脫之心所攝持,如母女二人同過恒河時,相互生起了慈心,因此死後轉生于梵天中,這樣的四無量心只能成爲叁有之因。如《入行論》雲:“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乙二、教誨修學解脫之四無量心:

  先了知差別後再修四無量心:

  此爲無緣入解脫,具悲心者當修學。

  欲求解脫者唯一應當修學真實所緣境與四無量心。

  甲五、宣說真實所緣境:

  宣說四無量心之所緣境;

  不具快樂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憐者,

  幸福貪親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對境。

  緣于衆生之四無量心的所緣境:不具安樂者、痛苦可憐者、快樂富裕者、貪親嗔疏者分別是慈、悲、喜、舍之對境。《經觀莊嚴論》雲:“尋求安樂者,痛苦可憐者,安樂具惑者……”

  甲六、宣說意相:

  許相得樂離痛苦,不離歡喜心堪能。

  願慈心對境的衆生無有痛苦、悲心對境的衆生具足安樂、喜心對境的衆生不離歡喜、舍心對境的衆生舍棄貪嗔後一視同仁。《經觀莊嚴論》雲:“慈愛諸衆生,不離樂心者,不離喜心者,頂禮利樂尊。”四無量心之本體即遠離各自之違品。彼論又雲:“舍梵天違品,具無分別智,趨入叁所緣,成熟諸衆生。”

  舍棄各自之違品即是指《經觀莊嚴論釋》中所雲:“不分別他境,緣快樂者、痛苦者、中等者叁對境而利益衆生。”

  如何趨入所緣境呢?不具苦樂之中等對境,痛苦可憐或具有貪嗔苦因苦果之痛苦對境,幸福快樂之安樂對境,心趨入此叁種對境。

  緣法之四無量心是通過聽聞論典而生起的。緣法性之四無量心是指證悟了彼等無生之自性。或者,與未證悟無我、證悟一個半無我以及證悟二無我者相續聯系的四無量心分別是緣衆生、緣法、緣法性之四無量心。《菩薩地論》雲:“緣衆生與諸外道相同;緣法與諸聲緣相同;無緣與彼等皆不同。”也就是說,有依靠衆生、依靠正法、依靠無緣叁者而生起的四無量心,也有依四種對境而生的四無量心以及現見六度之六種違品而生的四無量心。《經觀莊嚴論》雲:“慈饑慈蠻者,慈惑放逸者,慈爲他轉者,慈生邪見者。”還有說由十境而生的四無量心。如《經觀莊嚴論》雲:“爲煩惱敵轉,痛苦逼迫障,入于難行道,真具大束縛,貪雜劇毒食,棄舍正道者,力微入歧途,所慈之衆生。”此中宣說了初學菩薩修學四無量心的十種對境:煩惱如烈火般熾燃者,雖已入道卻被魔作障者,叁惡趣衆生,不知業因果者,入于顛倒途者,爲煩惱結緊緊束縛者,享受禅定樂味者以及入聲緣道者。

  四無量由四種緣産生,自性存在的佛性或佛界稱爲因緣;宣說四無量教言之善知識稱爲增上緣;各自現前的對境稱爲所緣緣;了知修四無量之利益以及不修之過患,修前前…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七品 四無量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