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因稱爲等無間緣。《經觀莊嚴論》雲:“菩薩之慈心,從苦樂中生,智者之悲心,由師佛性生。”《俱舍論》雲:“四生心心所,叁生二滅定,他法二者生。”意思是說,一切心及心所是由增上緣等四緣而生,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叁者産生二滅定;一切無情法是由因緣及水肥等增上緣所生。
甲七(宣說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無量心;二、修慈無量心;叁、修悲無量心;四、修喜無量心。
乙一(修舍無量心)分十叁:一、修舍無量心之必要;二、修舍無量心之對境;叁、憶念衆生之恩德;四、修舍無量心對境不定;五、修等性舍無量心;六、爲利衆生修舍無量心;七、離得同時修舍無量心;八、舍無量心之真實對境;九、舍心對境逐漸增加;十、舍無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無量心之後得;十二、修舍無量心之利益;十叁、修舍無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無量心之必要:
修法次第雖不定,初學補特伽羅者,
首先觀修舍無量,親疏平等修余叁。
從相續中容易生起的舍心開始修。若未對一切衆生平等,則難以生起其余叁種無量心,因此首先修舍無量心。阿阇黎智藏在《中觀莊嚴論》中雲:“舍心遼闊大地上,遍開慈心之鮮花,嚴飾悲心之涼蔭,喜心淨水無混濁。”此外,《二觀察續》中所說“初當修慈心,其次修悲心,爾後修喜心,最終修舍心”的次第,是從結合內在本尊之真如而宣說的,若按照此次第修持,則首先容易生起慈心等叁者,(之後生起舍無量心)。
丙二、修舍無量心之對境:
彼所緣境諸衆生,心中如是當觀察,
貪今父母友嗔敵,汝之此心極惡劣。
每一位衆生無有未成爲親人與怨敵的,所以對他們不應有貪嗔之心。
丙叁、憶念衆生之恩德:
無始無終漂泊時,此敵亦成父母友,
饒益于我具恩德,豈能恩將仇報耶?
對于往昔曾經饒益過自己的衆生,以損害回報實在不應理。《毗奈耶經》雲:“于饒益者當報恩,不應加害或漠然。”
丙四、修舍無量心對境不定:
此友亦成敵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報利益豈應理?中者亦成親非親,
利益損害不一定,貪戀嗔恨不應理。
如果因爲受到怨敵加害而不行饒益,那麼親友也曾于前世加害過自己並且現在也令自己感受痛苦,僅以此對他們生起貪嗔有何利益呢?中等者從前、以後對自己有利有害不一定,所以不應當有貪嗔之心,要對所有的人都無貪無嗔,生起親、疏平等之心。《般若二萬頌》中雲:“須菩提,汝當于一切衆生有平等之心。”
丙五、修等性舍無量心:
初當于諸親友方,觀成中者斷貪戀,
後將怨敵觀中者,斷除嗔恨無親疏。
如是將親怨二者平等觀成不親不怨之人而修舍無量心。
丙六、爲利衆生修舍無量心:
于諸中等者之心,亦爲應斷愚癡故,
如是觀修離叁有,同遣有情煩惱心。
將任何衆生皆觀爲不親不怨者之心也屬于癡心,所以願息滅親怨爲主一切衆生的煩惱,永遠不再生貪嗔之心,願一切衆生彼此之間心皆調順。
丙七、離得同時修舍無量心:
衆欲離苦得安樂,然不知此行苦因。
如同自己實在不想受苦一樣,一切衆生也是如此,怎能對他們懷有加害之心呢?雖然他們想得到安樂,卻因愚昧而行痛苦之因——十不善業,自己應當竭力製止他們行不善業。
丙八、舍無量心之真實對境:
願可憐兮煩惱衆,息諸習氣心平等,
願猛貪嗔所惱衆,無有親疏離貪嗔。
願衆生息滅一切煩惱,尤其息滅貪嗔之烈火,從而無有貪嗔,自心堪能。
丙九、舍心對境逐漸增加:
觀衆從一至二叁,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叁千界,直至一切世間衆。
初學者觀修舍無量心時,先從自己的親友怨敵開始,達到修量之前一直觀修。爾後從一個衆生、兩個、叁個等、自己的城鎮直至區域、南贍部洲之間。再後,從東勝身洲到一千世界、二千世界、叁千世界,直至所有世間界的衆生。最初觀修人類,之後同等觀想旁生等一切衆生。
丙十、舍無量心之修量:
舍無量心之修量,自他親怨皆平等。
達到對自他親怨皆平等之心境,並且對誰也不生嫉妒、嗔恨,一視同仁。
丙十一、修舍無量心之後得:
如是有緣修舍無量之座間,
後得無緣舍對境,諸衆唯心心如空,
勝義不生空性中,自心離戲中安住。
觀修的對境——所現之此等衆生也如影像般無而顯現,自性不生。于如是憶念中安住。我們雖然對所取境與蘊聚有我與我所的貪執,實際上,此二者都是虛妄的自性,如同將鏡中的影像以分別念稱爲這是我的面容一般,其實它是無有自性的,只是依靠身體顯現而已。《寶鬘論》雲:“譬如依明鏡,雖現自貌影,此影真實性,少分亦非有。如是依諸蘊,雖能起我執,亦如自貌影,全無真實性。如未依明鏡,不現自貌影,若不依諸蘊,我執亦如是。”若將諸蘊自性執爲我,則有業,業中有生,從而有病老死。如果無有蘊執,也就避免這一切了。《寶鬘論》雲:“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有業,由業而有生。叁道生死輪,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爲因。彼自他及俱,叁世不見故,即能盡我執,業及生亦爾。如是見因果,生盡證實性,即不思世間,實有及斷無。”
因此,我們應當了知諸法如影像般無有我與我所之對境。
丙十二、修舍無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證悟甚深寂滅法。
舍無量心的修量,即相續中生起諸法自性本來不生之等性證悟。《普作續》雲:“無二住于無所思,法性菩提中生智。”
丙十叁、修舍無量心之果:
果無親疏垢染心,任運自成實相義。
從世俗谛來說,達到無有自他親疏之境界;就勝義谛而言,證悟無二法性。如是精進修習舍無量心後當觀修慈無量心。
乙二(修慈無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緣境;叁、慈心之證相;四、無緣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衆人皆平等,如願自母得安樂,
當于一切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維。
若已對一切衆生有平等之心,則當如敬愛父母般對一切衆生作父母想而觀修慈無量心。《般若八萬頌》雲:“當修不爲聲聞、緣覺所動之慈心。”
丙二、慈心之所緣境:
祈願慈心所緣境,所有一切諸衆生,
暫時獲得人天樂,究竟獲得菩提樂,
從一乃至無邊數,一切衆生而觀修。
若見到不具安樂的有情,則願彼等暫時獲得人天之安樂,究竟獲得佛陀之安樂。當從一個衆生直至等同虛空界的一切衆生觀修。《中般若經》雲:“見不具安樂之衆生時當如是而修,願此等衆生獲得天境諸天人之圓滿安樂。”
丙叁、慈心之證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勝過慈愛獨子母。
無論見到任何衆生,皆以滿心喜悅、無限憐愛之情想利益他們。
丙四、無緣之慈心:
修習有緣慈心後,諸法等性中入定,
無緣廣大之慈心,慈空雙運爲驗相。
修慈心對境的衆生也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集聚而産生的。若觀察,則粗大的物質可分爲微塵,無分微塵與意識也如虛空般不存在。應當如是而觀修。《寶鬘論》雲:“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是故非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蘊非我非他,非彼非非彼。”又雲:“有尚不可得,無有豈可得?色何唯名故,虛空亦唯名,無大何有色,故唯名亦無。亦應當思維,受想行及識,如大種及我,故六界無我。”
爲何說我與衆生皆沒有呢?對于衆生顯現時身體之界,無論如何觀察都不存在,意識的能依所依也見不到。所以說不緣我與我所,因爲詳細觀察此等時本體皆爲空性。《寶鬘論》雲:“如剝芭蕉樹,支分盡無實,士夫析六界,無實亦同彼。一切法無我,是諸佛所說。”我們所見所聞的諸法,僅僅顯現也是非真非假,因爲真實虛幻都是心安立的法。彼論雲:“佛說見聞等,非實亦非虛。”又雲:“世間離實妄。”如是諸法超離真實與虛妄,如同芭蕉樹一樣。《叁摩地王經》雲:“如人剝開濕芭蕉,欲從中得實有果,然而內外皆無實,當知諸法亦如是。”
慈無量心之證相:自己生起慈無量心的同時,就證悟了衆生如芭蕉樹般無有自性、無我本體之境界。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習慈無量心果,令人見而心愉悅。
如是修習慈心,將令一切衆生見而悅意,自己見到衆生時也是心情舒暢,無有貪嗔等垢染。《般若八千頌》雲:“多修慈心並得穩固者令衆生見而愉悅,無有嗔恨。”修慈心可獲得無量福德。如《十方廣大解脫經》雲:“誰于諸世界,乃至一劫間,護持清淨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勝,誰于此世間,身語意造罪,縱定墮惡趣,以慈令速淨。”
乙叁(修悲無量心)分七:一、思維衆生痛苦;二、宣說悲無量心之修法;叁、真實宣說悲無量心;四、修悲無量心之原因;五、修悲無量心之證相;六、修悲無量心之入定與出定;七、修悲無量心之果。
丙一、思維衆生痛苦:
慈心周遍衆生後,如心不忍父母苦,
思維一切衆生苦,生起強烈大悲心。
觀想曾作過自己深恩父母的此等一切衆生爲了我們而造罪業,如今正在遭受叁惡趣等痛苦的逼迫,他們實在太可憐了,我應當竭盡全力拯救這些苦難的衆生。《中般若經》中雲:“若見苦難衆生,願彼等遠離痛苦之心即是悲心。”
丙二、宣說悲無量心之修法:
我之大恩諸父母,爲我而造諸罪業,
遭受寒熱與饑渴,殘害役使所逼迫,
溺于生老病死河,受多種苦真悲慘!
一切老母有情爲了我們而造罪,尤其如今仍舊在感受各自的痛苦,真是可憐!
丙叁、真實宣說悲無量心:
無欲解脫寂滅心,無有示道善知識,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七品 四無量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