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七品 四無量心▪P3

  ..續本文上一頁漂于輪回誠可悲,現見此等豈忍舍?

  應當思維:輪回中的衆生雖然受苦,卻不知道從中解脫的方法,而且善知識也是僅僅攝受少數人,而並沒有爲所有的衆生指引解脫道。如今仍然在輪回中受苦的這些衆生,往昔無不成爲過自己的父母或親友,舍棄這無依無怙的苦難衆生實不應理。《致弟子書》雲:“父母若得空閑而住時,滿懷慈愛抱子于懷中,除非極爲下劣愚癡者,誰願舍棄無依苦惱衆?”

  丙四、修悲無量心之原因:

  故當誠心而思維,願以吾身及受用,

  叁世善根令諸衆,瞬間遠離一切苦。

  深深思維:願我的一切安樂與善根成熟到衆生身上從而使他們遠離痛苦,恒時享受無量安樂。《般若八萬頌》雲:“當修不同于一切聲緣廣大無量之悲心。”

  丙五、修悲無量心之證相:

  修習悲心之證相,無法堪忍衆生苦。

  從一衆生到一切衆生修悲無量心達到究竟時,對于受苦的他衆,自然而然會生起難忍之心。

  丙六、修悲無量心之入定與出定:

  修有緣悲心後,修無緣悲心。

  無緣悲心後入定,空悲雙運爲驗相。

  若詳細觀察悲心對境的衆生,如同無水陽焰顯現爲水一般無而顯現。《叁摩地王經》雲:“猶如春季正午時,幹渴之人向前行,見到陽焰誤認水,當知諸法亦複然。”《寶鬘論》雲:“陽焰現似水,其實並非水,如是蘊似我,非我非實有。計陽焰爲水,是故往彼處,執水後變無,此是愚癡者。如是如陽焰,無世計爲有,此執即癡暗,有癡不解脫。”又雲:“由世間涅槃,無實去來住,故彼二真理,何當有差別。”“是故諸佛說,不死離有無,甚深之佛法。”通過如是修習而了達諸法之自性,才是行持空性大悲雙運之勝道。大悲與空性二者其中一者不具備也是歧途。《多哈道歌》中雲:“何者離悲修空性,彼人未得殊勝道,相反僅僅修悲心,亦住輪回不解脫,何人二者能雙運,輪回涅槃皆不住。”

  丙七、修悲無量心之果:

  果離損惱心堪能,成就本來清淨性。

  如是修悲無量心之果:獲得無有損害之心,內心堪能,成就佛果。《勝藏經》雲:“修習大悲令心堪能,無有損害,獲得爲喜心所嚴飾之妙果。”

  乙四(修喜無量心)分六:一、修喜無量心之必要;二、修喜無量心之所緣境;叁、修喜無量心之證相;四、宣說喜無量心之本體;五、修喜無量心之功德;六、修喜無量心之果。

  丙一、修喜無量心之必要:

  于諸悲潤之有情,各得其樂修喜心。

  若見到安樂之衆生,則觀修喜心。《般若二萬頌》雲:“若見衆生各享其樂,則當思維:願彼等不離此樂,願其具足超勝人天之遍知佛陀安樂。”

  丙二、修喜無量心之所緣境:

  所緣具樂之衆生,奇哉此等諸有情,

  不需我令獲安樂,各享其樂極善妙,

  從今乃至菩提果,願彼永不離此樂,

  如是觀修喜無量,當從一至一切衆。

  修喜無量時,觀想方式即從一位安樂的衆生到一切衆生。

  丙叁、修喜無量心之證相:

  喜無量心之驗相,無有嫉妒生歡喜。

  對于他人的圓滿無有嫉妒,生起歡喜之心即是修喜無量心的驗相。

  丙四、宣說喜無量心之本體:

  修習有緣喜心後,當修無緣喜心定。

  觀修喜心對境的一切衆生也是無而如幻顯現。《叁摩地王經》雲:“如是大庭廣衆中,諸魔術師幻化相,各種馬象及馬車,如是顯現實皆無,當知諸法亦複然。”《寶鬘論》雲:“于異生秘密,即彼甚深法,世間如幻化,是佛教甘露。猶如幻化象,雖現似生滅,然于事實上,無生亦無滅。如是幻世間,雖現似生滅,然于勝義上,生滅皆非有。譬如幻化象,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癡爾,實則無所住。如是幻世間,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癡爾,實則無所住。超越叁世體,唯名言安立,諸法有或無,世間非實有。”

  丙五、修喜無量心之功德:

  通過如是而觀修,則依喜心之實相,

  會令身語意叁門,任運自成寂滅樂。

  通過修習,以實相之喜心使身語意趨入究竟寂樂。

  丙六、修喜無量心之果:

  修習喜無量之果,境地穩固心歡喜。

  《般若八千頌》雲:“若獲得廣大喜無量心,則不爲一切聲聞、緣覺所奪,以此能獲得無上圓滿之決定勝。”

  甲八(宣說其它修法)分七:一、反複觀修;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叁、以喜心遣悲心之障;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六、輪番修法;七、如是修四無量心之功德。

  乙一、反複觀修:

  如是修後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執。

  如果恒時依前次第而修,則有人會執著修法次第實有,所以以反複觀修來對治。

  乙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

  修慈若貪衆如親,修悲除苦因果執。

  有些人修到最後,若對其他衆生如父母般貪執,則可依靠修二種悲心對治此貪執。

  乙叁、以喜心遣悲心之障:

  悲心微弱若有緣,以無緣喜除憂患。

  修悲心時,如果有自相貪執,則以如幻之無緣喜心能遣除一切憂愁與貪執。

  乙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

  修喜心若極散亂,以修大舍離親怨。

  若對他人安樂生起歡喜而産生貪戀,則修厭離心或無緣舍心,以此可遣除貪戀。

  乙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

  舍心若成無記法,當如前慈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獲得穩固之驗相。

  若對一切都是無記狀態,則再從慈心開始修,這些是總的對治法。對于各自有緣障礙應當通過修各自無緣法對治。如是觀修,可使自相續中的四無量心達到究竟,並且能迅速得到穩固。

  乙六、輪番修法:

  修持極穩瑜伽士,順逆輪番頓超修。

  四無量心得穩固的瑜伽士爲了提高修行境界,而從慈心次第而修的,也有從舍心逆行而修,又有慈心、喜心、悲心、舍心輪番而修的。修舍心後修悲心與慈心爲小修;修慈心後反過來修喜心爲中修;修舍心後修慈心爲大修,即中間擱置,上下跳躍頓超而修。《中般若經》雲:“須菩提,如是修慈心、修喜心、入悲心定,修舍心。”

  乙七、如是修四無量心之功德:

  如是修持有何必要呢?

  依此證悟新境界,較極穩固更穩固。

  通過修持四無量心,獲得四無量心的新境界,以此使不穩固得穩固,使穩固者更加穩固。

  甲九(宣說修行之果)分十二:一、成就增上生決定勝之理;二、等流果之利益;叁、增上果之利益;四、士用果之利益;五、修慈心之利益;六、修悲心之利益;七、修喜心之利益;八、修舍心之利益;九、贊頌功德;十、四無量心爲諸佛之遺迹;十一、宣說二獲得之理;十二、如是修持之攝義。

  乙一、成就增上生決定勝之理:

  宣說修四無量心所得之果。

  如是修持異熟果,獲得增上決定勝,

  轉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與安樂。

  修持四無量心,可獲得增上生人天之身,圓滿二資糧,饒益衆生,不離四無量,縱然是放逸睡眠之時也具有功德,不爲猛烈損害所奪。《經觀莊嚴論》雲:“行梵住智者,恒時生欲界,圓滿二資糧,亦成熟衆生,不離四梵住,遠離其違品,放逸亦不成,難忍之違緣。”最後會成就菩提果。《經觀莊嚴論》雲:“斷害菩提種,利他苦行因,本性成熟者,不久獲菩提。”意思是說,斷除損害爲離果;播下解脫種子爲增上果;爲令他衆安樂自己忍受苦行爲士用果;今生修持四無量心他世成熟也修持四無量心爲等流果。于諸佛子的相續中生起此等四無量心,也有幾種方式,即自然而生,或由修習中生,由見外境生,由摧毀違品中生。《經觀莊嚴論》雲:“大悲主仁慈,自然或觀察,具昔修習力,摧違品獲得。”

  乙二、等流果之利益: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樂離違品。

  同行等流果:恒時修持四無量心;感受等流果:無有害心,無有損惱,無有不喜,無有貪嗔。

  乙叁、增上果之利益:

  轉生悅意喜樂境,衆生和合財富裕。

  修慈心之生處悅意;修悲心之生處安樂;修喜心之生處藥花豐富;修舍心之生處衆生和睦,無有損害。

  乙四、士用果之利益:

  四無量心更增上,任運而成自他利。

  依靠修四無量心更加增上之福德,能夠成就一切善妙、安樂。

  乙五、修慈心之利益:

  修持慈無量心者,無嗔受用皆圓滿,

  獲得大圓鏡智慧,相好嚴飾報身相。

  通過修慈心使嗔心轉依,現前大圓鏡智,獲得報身。《蓮花頂經》雲:“慈令嗔心清淨爲,大圓鏡智得報身。”

  乙六、修悲心之利益:

  悲心無貪得法身,現前妙觀察智慧,

  一切法身之功德,力等十八不共法。

  修悲心使貪心清淨爲妙觀察智並獲得法身。《蓮花頂經》雲:“悲令貪心清淨爲,妙觀察智得法身。”

  乙七、修喜心之利益:

  喜心無有嫉妒心,獲得報身成作智,

  幻化種種不定相,任運自成諸事業。

  修喜無量心,可獲得事業圓滿之成所作智,清淨嫉妒、現前化身。《蓮花頂經》雲:“喜令嫉妒清淨爲,成所作智得報身,任運自成諸事業。”

  乙八、修舍心之利益:

  修習舍心無慢癡,現前平等性智慧,

  以及法界性智慧,離戲法性本性身。

  修持舍心使慢心、癡心清淨爲平等性智與法界性智。因本性身不變而現前金剛身與現證菩提身。《蓮花頂經》雲:“以舍及與大舍心,令我慢癡清淨爲,法界性智等性智,獲得菩提金剛身。”

  四無量心的作用也有四種:(一)修四無量心者不貪世間:《經觀莊嚴論》雲:“慈悲諸尊主,尚不住寂滅,豈貪世間樂,以及自生命。”(二)修四無量心者不求自樂:《經觀莊嚴論》雲:“大悲見苦者,未樂何有樂,是故慈悲者,令他樂方樂。”(叁)修四無量心者壓服世樂:《經觀莊嚴論》雲:“由慈所生苦,壓服世諸樂,所作皆具慈,豈有更稀奇?”《致弟子書》雲:“佛說可憐衆生受劇苦,爲利他衆受苦乃安樂,無有等同于彼之歡喜,精勤利樂他衆所生喜,環境受用之樂不可比,王位資具之樂不可比,妻子天非天樂不可比。”(四)修四無量心者不厭煩輪回:《經觀莊嚴論》雲:“大悲智者知,輪回假立苦,我我所皆無,無厭罪不害。”具有如此殊勝無量心之勝士超越世間,無有過患。又雲:“諸貪者無過,非爲超世間,智者之慈悲,無過超世間。”父母慈愛子孫是有貪執的,菩薩慈愛衆生並非是有貪執的,因爲菩薩能救度彼等脫離輪回。此慈悲心是無有過患的,因爲依靠此心可以救度苦難衆生脫離輪回。《經觀莊嚴論》雲:“以方便引導,感受劇烈苦,依愚暗世衆,豈能有罪過。”這種慈悲是超越世間的,因爲菩薩具有聲聞緣覺無有之慈心等。彼論又雲:“世菩提緣覺,羅漢亦無慈,何況說他衆,豈不超世間。”

  如果未修四無量心,則有許多過失。《經觀莊嚴論》雲:“菩薩皆不喜,害心損惱心,欲界之貪心,具有諸多罪。”生于欲界中稱爲欲貪,生于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中稱爲有貪。《俱舍論》雲:“二界生有貪。”增上煩惱之無量過患:《致弟子書》雲:“諸惑毀己毀戒毀衆生,具失得微仙人導師呵,惡語相诤他世轉無暇,失毀已得未得受劇苦。”失毀已得是指今生安樂,未得是指來世安樂。

  修四無量之利益:修四無量心者無有上述之過患,並且爲利益衆生住于叁有中,但不是具有煩惱而流轉的衆生,因此無有痛苦。《經觀莊嚴論》雲:“具有慈心等,不生此等過,非爲煩惱者,利衆住輪回。”

  乙九、贊頌功德:

  慈等功德無邊際,無等人天導師贊。

  《吉祥鬘經》雲:“誰修四無量,得善逝垂念,功德無有量,超過虛空界。”

  乙十、四無量心爲諸佛之遺迹:

  皈依余師爲劣道,持四無量此正道,

  趨向解脫無垢染,叁世諸佛前後迹。

  《瑜伽師地論前釋》中雲:“此四無量心是趨向解脫之道,其余爲顛倒之邪道。”

  乙十一、宣說二獲得之理:

  因乘承認如種芽,方便智慧生二身,

  果乘承認身二障,遣除依緣悲方便,

  實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實修。

  因乘中多數承認二資是獲得二身之因。《六十正理論》雲:“此善願諸衆,積累福慧資,福德智慧中,獲得二妙身。”密宗承認遣除身體之二障,需依實修甚深方便與智慧二資。顯宗與密宗共同承認修四無量心是得果之助緣,因爲皆需修持空性大悲藏。

  乙十二、如是修持之攝義:

  經說無始善種子,未作本來即存在,

  密許本來具叁身,遣除客障顯密同,

  總之經續諸道一,諸成就者說內外,

  是故佛子後學者,當勤修持四無量。

  末轉*輪承認,衆生本來具足自性清淨之佛性功德,通過修道方可生起此功德。密宗承認的衆生普遍存在自性壇城這一觀點將于下文中廣說。這兩種說法實際上無有差別,都承認一個本基、方便智慧二資之道以及叁身五智之果。因此,大阿阇黎蓮花生大士等大德說顯宗爲外乘,密宗爲內乘。所以我們應當精勤修持四無量心。

  甲十、回向本品善根:

  如是寂性之善說,遣除衆生心汙垢,

  令入歧途劣道者,疲勞心性今休息。

  以此法理善說所散發出如秋月般的光芒力,將入聲聞緣覺道、外道、不圓滿道、叁有道者疲倦之心的煩惱汙垢黑暗悉皆遣除,令彼等在功德池、絢麗鮮花襯托的稀有美妙解脫的園林中得到休息。

  猶如秋季滿月飾天空,此法完美無缺明月光,

  啓開百倍信心之睡蓮,願以此光照耀諸衆生。

  淨心山王利樂海環繞,四周四無量心四洲飾,

  美妙世界善聚鐵圍山,願成有情生存之根本。

  叁地遊舞寂靜雲朵中,閃電降下稀有善聚雨,

  發出悅耳四無量蒼鳴,祈願利樂無邊後代衆。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第七品四無量心釋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七品 四無量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