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因称为等无间缘。《经观庄严论》云:“菩萨之慈心,从苦乐中生,智者之悲心,由师佛性生。”《俱舍论》云:“四生心心所,三生二灭定,他法二者生。”意思是说,一切心及心所是由增上缘等四缘而生,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三者产生二灭定;一切无情法是由因缘及水肥等增上缘所生。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一(修舍无量心)分十三: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二、修舍无量心之对境;三、忆念众生之恩德;四、修舍无量心对境不定;五、修等性舍无量心;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十、舍无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从相续中容易生起的舍心开始修。若未对一切众生平等,则难以生起其余三种无量心,因此首先修舍无量心。阿阇黎智藏在《中观庄严论》中云:“舍心辽阔大地上,遍开慈心之鲜花,严饰悲心之凉荫,喜心净水无混浊。”此外,《二观察续》中所说“初当修慈心,其次修悲心,尔后修喜心,最终修舍心”的次第,是从结合内在本尊之真如而宣说的,若按照此次第修持,则首先容易生起慈心等三者,(之后生起舍无量心)。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对境: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每一位众生无有未成为亲人与怨敌的,所以对他们不应有贪嗔之心。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对于往昔曾经饶益过自己的众生,以损害回报实在不应理。《毗奈耶经》云:“于饶益者当报恩,不应加害或漠然。”
丙四、修舍无量心对境不定: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中者亦成亲非亲,
利益损害不一定,贪恋嗔恨不应理。
如果因为受到怨敌加害而不行饶益,那么亲友也曾于前世加害过自己并且现在也令自己感受痛苦,仅以此对他们生起贪嗔有何利益呢?中等者从前、以后对自己有利有害不一定,所以不应当有贪嗔之心,要对所有的人都无贪无嗔,生起亲、疏平等之心。《般若二万颂》中云:“须菩提,汝当于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
丙五、修等性舍无量心: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
如是将亲怨二者平等观成不亲不怨之人而修舍无量心。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
将任何众生皆观为不亲不怨者之心也属于痴心,所以愿息灭亲怨为主一切众生的烦恼,永远不再生贪嗔之心,愿一切众生彼此之间心皆调顺。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如同自己实在不想受苦一样,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怎能对他们怀有加害之心呢?虽然他们想得到安乐,却因愚昧而行痛苦之因——十不善业,自己应当竭力制止他们行不善业。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
愿众生息灭一切烦恼,尤其息灭贪嗔之烈火,从而无有贪嗔,自心堪能。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间众。
初学者观修舍无量心时,先从自己的亲友怨敌开始,达到修量之前一直观修。尔后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等、自己的城镇直至区域、南赡部洲之间。再后,从东胜身洲到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直至所有世间界的众生。最初观修人类,之后同等观想旁生等一切众生。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达到对自他亲怨皆平等之心境,并且对谁也不生嫉妒、嗔恨,一视同仁。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如是有缘修舍无量之座间,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不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
观修的对境——所现之此等众生也如影像般无而显现,自性不生。于如是忆念中安住。我们虽然对所取境与蕴聚有我与我所的贪执,实际上,此二者都是虚妄的自性,如同将镜中的影像以分别念称为这是我的面容一般,其实它是无有自性的,只是依靠身体显现而已。《宝鬘论》云:“譬如依明镜,虽现自貌影,此影真实性,少分亦非有。如是依诸蕴,虽能起我执,亦如自貌影,全无真实性。如未依明镜,不现自貌影,若不依诸蕴,我执亦如是。”若将诸蕴自性执为我,则有业,业中有生,从而有病老死。如果无有蕴执,也就避免这一切了。《宝鬘论》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三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彼自他及俱,三世不见故,即能尽我执,业及生亦尔。如是见因果,生尽证实性,即不思世间,实有及断无。”
因此,我们应当了知诸法如影像般无有我与我所之对境。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证悟甚深寂灭法。
舍无量心的修量,即相续中生起诸法自性本来不生之等性证悟。《普作续》云:“无二住于无所思,法性菩提中生智。”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从世俗谛来说,达到无有自他亲疏之境界;就胜义谛而言,证悟无二法性。如是精进修习舍无量心后当观修慈无量心。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已对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则当如敬爱父母般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修慈无量心。《般若八万颂》云:“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若见到不具安乐的有情,则愿彼等暂时获得人天之安乐,究竟获得佛陀之安乐。当从一个众生直至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观修。《中般若经》云:“见不具安乐之众生时当如是而修,愿此等众生获得天境诸天人之圆满安乐。”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无论见到任何众生,皆以满心喜悦、无限怜爱之情想利益他们。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修慈心对境的众生也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集聚而产生的。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与意识也如虚空般不存在。应当如是而观修。《宝鬘论》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及空,非识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是故非实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实。蕴非我非他,非彼非非彼。”又云:“有尚不可得,无有岂可得?色何唯名故,虚空亦唯名,无大何有色,故唯名亦无。亦应当思维,受想行及识,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为何说我与众生皆没有呢?对于众生显现时身体之界,无论如何观察都不存在,意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所以说不缘我与我所,因为详细观察此等时本体皆为空性。《宝鬘论》云:“如剥芭蕉树,支分尽无实,士夫析六界,无实亦同彼。一切法无我,是诸佛所说。”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仅仅显现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彼论云:“佛说见闻等,非实亦非虚。”又云:“世间离实妄。”如是诸法超离真实与虚妄,如同芭蕉树一样。《三摩地王经》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皆无实,当知诸法亦如是。”
慈无量心之证相: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就证悟了众生如芭蕉树般无有自性、无我本体之境界。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习慈无量心果,令人见而心愉悦。
如是修习慈心,将令一切众生见而悦意,自己见到众生时也是心情舒畅,无有贪嗔等垢染。《般若八千颂》云:“多修慈心并得稳固者令众生见而愉悦,无有嗔恨。”修慈心可获得无量福德。如《十方广大解脱经》云:“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谁于此世间,身语意造罪,纵定堕恶趣,以慈令速净。”
乙三(修悲无量心)分七:一、思维众生痛苦;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法;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丙一、思维众生痛苦:
慈心周遍众生后,如心不忍父母苦,
思维一切众生苦,生起强烈大悲心。
观想曾作过自己深恩父母的此等一切众生为了我们而造罪业,如今正在遭受三恶趣等痛苦的逼迫,他们实在太可怜了,我应当竭尽全力拯救这些苦难的众生。《中般若经》中云:“若见苦难众生,愿彼等远离痛苦之心即是悲心。”
丙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法:
我之大恩诸父母,为我而造诸罪业,
遭受寒热与饥渴,残害役使所逼迫,
溺于生老病死河,受多种苦真悲惨!
一切老母有情为了我们而造罪,尤其如今仍旧在感受各自的痛苦,真是可怜!
丙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
无欲解脱寂灭心,无有示道善知识,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