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P3

  ..续本文上一页漂于轮回诚可悲,现见此等岂忍舍?

  应当思维:轮回中的众生虽然受苦,却不知道从中解脱的方法,而且善知识也是仅仅摄受少数人,而并没有为所有的众生指引解脱道。如今仍然在轮回中受苦的这些众生,往昔无不成为过自己的父母或亲友,舍弃这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实不应理。《致弟子书》云:“父母若得空闲而住时,满怀慈爱抱子于怀中,除非极为下劣愚痴者,谁愿舍弃无依苦恼众?”

  丙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

  故当诚心而思维,愿以吾身及受用,

  三世善根令诸众,瞬间远离一切苦。

  深深思维:愿我的一切安乐与善根成熟到众生身上从而使他们远离痛苦,恒时享受无量安乐。《般若八万颂》云:“当修不同于一切声缘广大无量之悲心。”

  丙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

  修习悲心之证相,无法堪忍众生苦。

  从一众生到一切众生修悲无量心达到究竟时,对于受苦的他众,自然而然会生起难忍之心。

  丙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

  修有缘悲心后,修无缘悲心。

  无缘悲心后入定,空悲双运为验相。

  若详细观察悲心对境的众生,如同无水阳焰显现为水一般无而显现。《三摩地王经》云:“犹如春季正午时,干渴之人向前行,见到阳焰误认水,当知诸法亦复然。”《宝鬘论》云:“阳焰现似水,其实并非水,如是蕴似我,非我非实有。计阳焰为水,是故往彼处,执水后变无,此是愚痴者。如是如阳焰,无世计为有,此执即痴暗,有痴不解脱。”又云:“由世间涅槃,无实去来住,故彼二真理,何当有差别。”“是故诸佛说,不死离有无,甚深之佛法。”通过如是修习而了达诸法之自性,才是行持空性大悲双运之胜道。大悲与空性二者其中一者不具备也是歧途。《多哈道歌》中云:“何者离悲修空性,彼人未得殊胜道,相反仅仅修悲心,亦住轮回不解脱,何人二者能双运,轮回涅槃皆不住。”

  丙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果离损恼心堪能,成就本来清净性。

  如是修悲无量心之果:获得无有损害之心,内心堪能,成就佛果。《胜藏经》云:“修习大悲令心堪能,无有损害,获得为喜心所严饰之妙果。”

  乙四(修喜无量心)分六: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

  于诸悲润之有情,各得其乐修喜心。

  若见到安乐之众生,则观修喜心。《般若二万颂》云:“若见众生各享其乐,则当思维:愿彼等不离此乐,愿其具足超胜人天之遍知佛陀安乐。”

  丙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

  所缘具乐之众生,奇哉此等诸有情,

  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

  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

  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

  修喜无量时,观想方式即从一位安乐的众生到一切众生。

  丙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

  喜无量心之验相,无有嫉妒生欢喜。

  对于他人的圆满无有嫉妒,生起欢喜之心即是修喜无量心的验相。

  丙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

  修习有缘喜心后,当修无缘喜心定。

  观修喜心对境的一切众生也是无而如幻显现。《三摩地王经》云:“如是大庭广众中,诸魔术师幻化相,各种马象及马车,如是显现实皆无,当知诸法亦复然。”《宝鬘论》云:“于异生秘密,即彼甚深法,世间如幻化,是佛教甘露。犹如幻化象,虽现似生灭,然于事实上,无生亦无灭。如是幻世间,虽现似生灭,然于胜义上,生灭皆非有。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如是幻世间,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超越三世体,唯名言安立,诸法有或无,世间非实有。”

  丙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

  通过如是而观修,则依喜心之实相,

  会令身语意三门,任运自成寂灭乐。

  通过修习,以实相之喜心使身语意趋入究竟寂乐。

  丙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修习喜无量之果,境地稳固心欢喜。

  《般若八千颂》云:“若获得广大喜无量心,则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夺,以此能获得无上圆满之决定胜。”

  甲八(宣说其它修法)分七:一、反复观修;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六、轮番修法;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乙一、反复观修:

  如是修后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执。

  如果恒时依前次第而修,则有人会执着修法次第实有,所以以反复观修来对治。

  乙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

  修慈若贪众如亲,修悲除苦因果执。

  有些人修到最后,若对其他众生如父母般贪执,则可依靠修二种悲心对治此贪执。

  乙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

  悲心微弱若有缘,以无缘喜除忧患。

  修悲心时,如果有自相贪执,则以如幻之无缘喜心能遣除一切忧愁与贪执。

  乙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

  修喜心若极散乱,以修大舍离亲怨。

  若对他人安乐生起欢喜而产生贪恋,则修厌离心或无缘舍心,以此可遣除贪恋。

  乙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

  舍心若成无记法,当如前慈次第修,

  以此容易至修量,获得稳固之验相。

  若对一切都是无记状态,则再从慈心开始修,这些是总的对治法。对于各自有缘障碍应当通过修各自无缘法对治。如是观修,可使自相续中的四无量心达到究竟,并且能迅速得到稳固。

  乙六、轮番修法:

  修持极稳瑜伽士,顺逆轮番顿超修。

  四无量心得稳固的瑜伽士为了提高修行境界,而从慈心次第而修的,也有从舍心逆行而修,又有慈心、喜心、悲心、舍心轮番而修的。修舍心后修悲心与慈心为小修;修慈心后反过来修喜心为中修;修舍心后修慈心为大修,即中间搁置,上下跳跃顿超而修。《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如是修慈心、修喜心、入悲心定,修舍心。”

  乙七、如是修四无量心之功德:

  如是修持有何必要呢?

  依此证悟新境界,较极稳固更稳固。

  通过修持四无量心,获得四无量心的新境界,以此使不稳固得稳固,使稳固者更加稳固。

  甲九(宣说修行之果)分十二: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二、等流果之利益;三、增上果之利益;四、士用果之利益;五、修慈心之利益;六、修悲心之利益;七、修喜心之利益;八、修舍心之利益;九、赞颂功德;十、四无量心为诸佛之遗迹;十一、宣说二获得之理;十二、如是修持之摄义。

  乙一、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理:

  宣说修四无量心所得之果。

  如是修持异熟果,获得增上决定胜,

  转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与安乐。

  修持四无量心,可获得增上生人天之身,圆满二资粮,饶益众生,不离四无量,纵然是放逸睡眠之时也具有功德,不为猛烈损害所夺。《经观庄严论》云:“行梵住智者,恒时生欲界,圆满二资粮,亦成熟众生,不离四梵住,远离其违品,放逸亦不成,难忍之违缘。”最后会成就菩提果。《经观庄严论》云:“断害菩提种,利他苦行因,本性成熟者,不久获菩提。”意思是说,断除损害为离果;播下解脱种子为增上果;为令他众安乐自己忍受苦行为士用果;今生修持四无量心他世成熟也修持四无量心为等流果。于诸佛子的相续中生起此等四无量心,也有几种方式,即自然而生,或由修习中生,由见外境生,由摧毁违品中生。《经观庄严论》云:“大悲主仁慈,自然或观察,具昔修习力,摧违品获得。”

  乙二、等流果之利益:

  同行等流恒修彼,感受得乐离违品。

  同行等流果:恒时修持四无量心;感受等流果:无有害心,无有损恼,无有不喜,无有贪嗔。

  乙三、增上果之利益:

  转生悦意喜乐境,众生和合财富裕。

  修慈心之生处悦意;修悲心之生处安乐;修喜心之生处药花丰富;修舍心之生处众生和睦,无有损害。

  乙四、士用果之利益:

  四无量心更增上,任运而成自他利。

  依靠修四无量心更加增上之福德,能够成就一切善妙、安乐。

  乙五、修慈心之利益:

  修持慈无量心者,无嗔受用皆圆满,

  获得大圆镜智慧,相好严饰报身相。

  通过修慈心使嗔心转依,现前大圆镜智,获得报身。《莲花顶经》云:“慈令嗔心清净为,大圆镜智得报身。”

  乙六、修悲心之利益:

  悲心无贪得法身,现前妙观察智慧,

  一切法身之功德,力等十八不共法。

  修悲心使贪心清净为妙观察智并获得法身。《莲花顶经》云:“悲令贪心清净为,妙观察智得法身。”

  乙七、修喜心之利益:

  喜心无有嫉妒心,获得报身成作智,

  幻化种种不定相,任运自成诸事业。

  修喜无量心,可获得事业圆满之成所作智,清净嫉妒、现前化身。《莲花顶经》云:“喜令嫉妒清净为,成所作智得报身,任运自成诸事业。”

  乙八、修舍心之利益:

  修习舍心无慢痴,现前平等性智慧,

  以及法界性智慧,离戏法性本性身。

  修持舍心使慢心、痴心清净为平等性智与法界性智。因本性身不变而现前金刚身与现证菩提身。《莲花顶经》云:“以舍及与大舍心,令我慢痴清净为,法界性智等性智,获得菩提金刚身。”

  四无量心的作用也有四种:(一)修四无量心者不贪世间:《经观庄严论》云:“慈悲诸尊主,尚不住寂灭,岂贪世间乐,以及自生命。”(二)修四无量心者不求自乐:《经观庄严论》云:“大悲见苦者,未乐何有乐,是故慈悲者,令他乐方乐。”(三)修四无量心者压服世乐:《经观庄严论》云:“由慈所生苦,压服世诸乐,所作皆具慈,岂有更稀奇?”《致弟子书》云:“佛说可怜众生受剧苦,为利他众受苦乃安乐,无有等同于彼之欢喜,精勤利乐他众所生喜,环境受用之乐不可比,王位资具之乐不可比,妻子天非天乐不可比。”(四)修四无量心者不厌烦轮回:《经观庄严论》云:“大悲智者知,轮回假立苦,我我所皆无,无厌罪不害。”具有如此殊胜无量心之胜士超越世间,无有过患。又云:“诸贪者无过,非为超世间,智者之慈悲,无过超世间。”父母慈爱子孙是有贪执的,菩萨慈爱众生并非是有贪执的,因为菩萨能救度彼等脱离轮回。此慈悲心是无有过患的,因为依靠此心可以救度苦难众生脱离轮回。《经观庄严论》云:“以方便引导,感受剧烈苦,依愚暗世众,岂能有罪过。”这种慈悲是超越世间的,因为菩萨具有声闻缘觉无有之慈心等。彼论又云:“世菩提缘觉,罗汉亦无慈,何况说他众,岂不超世间。”

  如果未修四无量心,则有许多过失。《经观庄严论》云:“菩萨皆不喜,害心损恼心,欲界之贪心,具有诸多罪。”生于欲界中称为欲贪,生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中称为有贪。《俱舍论》云:“二界生有贪。”增上烦恼之无量过患:《致弟子书》云:“诸惑毁己毁戒毁众生,具失得微仙人导师呵,恶语相诤他世转无暇,失毁已得未得受剧苦。”失毁已得是指今生安乐,未得是指来世安乐。

  修四无量之利益:修四无量心者无有上述之过患,并且为利益众生住于三有中,但不是具有烦恼而流转的众生,因此无有痛苦。《经观庄严论》云:“具有慈心等,不生此等过,非为烦恼者,利众住轮回。”

  乙九、赞颂功德:

  慈等功德无边际,无等人天导师赞。

  《吉祥鬘经》云:“谁修四无量,得善逝垂念,功德无有量,超过虚空界。”

  乙十、四无量心为诸佛之遗迹:

  皈依余师为劣道,持四无量此正道,

  趋向解脱无垢染,三世诸佛前后迹。

  《瑜伽师地论前释》中云:“此四无量心是趋向解脱之道,其余为颠倒之邪道。”

  乙十一、宣说二获得之理:

  因乘承认如种芽,方便智慧生二身,

  果乘承认身二障,遣除依缘悲方便,

  实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实修。

  因乘中多数承认二资是获得二身之因。《六十正理论》云:“此善愿诸众,积累福慧资,福德智慧中,获得二妙身。”密宗承认遣除身体之二障,需依实修甚深方便与智慧二资。显宗与密宗共同承认修四无量心是得果之助缘,因为皆需修持空性大悲藏。

  乙十二、如是修持之摄义:

  经说无始善种子,未作本来即存在,

  密许本来具三身,遣除客障显密同,

  总之经续诸道一,诸成就者说内外,

  是故佛子后学者,当勤修持四无量。

  末转*轮承认,众生本来具足自性清净之佛性功德,通过修道方可生起此功德。密宗承认的众生普遍存在自性坛城这一观点将于下文中广说。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无有差别,都承认一个本基、方便智慧二资之道以及三身五智之果。因此,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等大德说显宗为外乘,密宗为内乘。所以我们应当精勤修持四无量心。

  甲十、回向本品善根:

  如是寂性之善说,遣除众生心污垢,

  令入歧途劣道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以此法理善说所散发出如秋月般的光芒力,将入声闻缘觉道、外道、不圆满道、三有道者疲倦之心的烦恼污垢黑暗悉皆遣除,令彼等在功德池、绚丽鲜花衬托的稀有美妙解脱的园林中得到休息。

  犹如秋季满月饰天空,此法完美无缺明月光,

  启开百倍信心之睡莲,愿以此光照耀诸众生。

  净心山王利乐海环绕,四周四无量心四洲饰,

  美妙世界善聚铁围山,愿成有情生存之根本。

  三地游舞寂静云朵中,闪电降下稀有善聚雨,

  发出悦耳四无量苍鸣,祈愿利乐无边后代众。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七品四无量心释终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