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P3

  ..续本文上一页转生为帝释天王。

  第四焰慧地,《经观庄严论》云:“菩提同品法,具如烈火光,四地焚二取,故称焰慧地。”《宝鬘论》云:“第四名焰慧,发正智光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持故。彼之异熟果,转夜摩天王,善巧摧一切,萨迦耶见等。”四地菩萨获得三地菩萨的一千二百万倍功德,转生为夜摩天王。

  第五难胜地,《经观庄严论》云:“成熟诸众生,亦护自心故,具慧者难行,故称难胜地。”《宝鬘论》云:“第五极难胜,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故。彼之异熟果,转兜率天王。”五地菩萨的功德是四地菩萨功德的一万二千俱胝倍,作兜率天王。

  第六现前地,《经观庄严论》云:“依靠智慧度,尔后即现前,轮回涅槃故,称为现前地。”《宝鬘论》云:“第六名现前,现前佛法故,依修习止观,圆满得寂灭。彼之异熟果,转化乐天王。”六地菩萨的功德是五地菩萨的一百一十二俱胝倍,作化乐天王。

  第七远行地,《经观庄严论》云:“趋至一道故,称为远行地。”《宝鬘论》云:“第七名远行,由数远行故,刹那刹那中,能趣入灭定。彼之异熟果,转自在天王。”七地菩萨的功德是六地菩萨的一百二十俱胝那由他倍,作他乐自在天王。

  第八不动地,《经观庄严论》云:“二想不动故,定称不动地。”《宝鬘论》云:“第八童子地,不动无分别,身语意不动,行境不可思。彼之异熟果,一千梵天王。”八地菩萨能面见等同十万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

  第九善慧地,《经观庄严论》云:“无碍解妙慧,称之善慧地。”《宝鬘论》云:“九地名善慧,如王太子位,得无碍智解,故称善慧地。彼之异熟果,二千大梵王,有情心所问,罗汉不可夺”九地菩萨现见等同成无数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等。

  第十法云地,《经观庄严论》云:“如云之二法,遍布虚空界,故称法云地。”《宝鬘论》云:“十地名法云,普降正法雨,菩萨得诸佛,光芒灌顶故。彼之异熟果,转净居天王,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十地菩萨于刹那刹那可亲睹等同不可言说佛刹之不可言说极细微尘数之佛陀等十二倍功德。

  此外,一地菩萨证悟心性光明藏遍布一切众生而生起自他平等之菩提心。二地菩萨证悟一切所知而精进净除如来藏之垢。三地菩萨证悟闻法为法界之顺缘故越过熊熊烈火之三千世界而闻法。四地菩萨证悟无我所执而断除贪法。五地菩萨证悟自他相续同具如来藏而以十清净意乐证悟诸佛平等。十清净即功德、学处、了知道与非道、三十七道法、能成熟众生,前二者各分身语意三种。六地菩萨证悟自性清净而遣除取舍轮涅的一切执著。七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异而遣除一切相执。八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功过增减而生起极其清净殊胜之法忍。九地菩萨证悟本来佛性中具有四无碍解而获得智慧自在。十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是圆满事业之来源而获得四种自在。

  四种自在,《辨中边论》云:“通达普行义,等流殊胜义,一切无执义,无有异体义,无增无减义,四种自在处。”何为四种自在?《经观庄严论》云:“意识执著念,转为无分别,净刹事业智,即为四自在。不动等三地,具此四自在,八地二自在,余地一自在。”意思是说,染污意识转依而获得无分别自在;五根识执著转依而获得清净刹土自在,八地菩萨具此二自在;意识转依而获得四无碍解自在并且获得事业圆满自在,能成熟众生相续,九地菩萨具此自在;十地时分别念意识之现基阿赖耶识转依而获得大圆镜智自在,能够行持与佛行境相同之事业。《宝性论》云:“菩萨之后得,于诸世间界,救度诸有情,等同诸如来。”也就是说,八地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获得自在;九地成所作智获得自在;十地大圆镜智获得自在,十地末的相续后际时,种种习气阿赖耶转依即刻获得法界性智自在,从而成佛。十地相续后际时得受大光明灌顶而成佛。《经观庄严论》云:“修道终获得,大光明灌顶,得不为念毁,如金刚等持,转依究竟地,无后诸障垢,住于任何处,皆饶益众生,获得遍知佛,无上之果位。”即十地菩萨于十方佛前作大供养,即刻从十方诸佛白毫间放光融入彼菩萨之头顶,使其获得如金刚定等前所未得的无量等持,清净细微所知障,从而成佛。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承认相续后际时以前的界性转为菩提,诸法皆为无垢无分别智所摄。《成就三身论》云:“除无垢真如,无分别智外,诸佛于他法,少许亦无有。”无垢之身是指法性本性身;彼之自性无分别智慧力等相为法身;彼智慧于十地菩萨前所现相好严饰之相为报身;彼智慧于所化众生前随机所现之相为化身;彼智慧乃至轮回未空前,不间断任运自成利益他众为事业。

  本性身:《现观庄严论》云:“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皆清净,具有自性相。”

  法身:《现观庄严论》云:“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九次第等至,十遍处自体。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与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永害诸随眠,极悯诸众生,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及一切种智,说名为法身。”

  此外,宣说法身之二十一种无漏智:(一)菩提分三十七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二)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三)八解脱:有色观色定、无色观色定、净色定、以及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四无色定与灭尽定。(四)九等至:四禅、四无色定与灭尽定。(五)十遍处:观地水火风、青黄白赤四显色、空无边及识无边。(六)内有色相外观色小,内有色相外观色大,内无色相外观色小,内无色相外观色大,共为四四处,现见唯有内无色观胜于蓝黄红白四种,共八种。(七)遣除他相续之烦恼故无染等至。(八)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故为知愿处。(九)六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现行而生之天眼通、漏尽通。(十)四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法无碍智、力无碍智。(十一)四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十二)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十三)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和知漏尽智力。(十四)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十五)三无护:身语意之诸行不想颠倒隐瞒。(十六)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十七)不忘利益众生。(十八)摧毁一切习气之垢。(十九)具饶益一切有情之大悲。(二十)佛十八不共法: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正勤无退、念无退、慧无退、等持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共为十八种。(二十一)一切种智。

  报身:《现观庄严论》云:“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享受大乘故,名佛受用身。”下文有广说。

  化身:《现观庄严论》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不断。”《经观庄严论》云:“工巧及受生,以及大菩提,胜菩提化身,解脱大方便。”

  事业:《经观庄严论》云:“轮回未空前,事业不间断。”

  密宗论中说: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二莲花地,菩萨前不现,而恒时任运自成无一多之遍知大报身。也有些人说: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三持金刚地,它是遍空大乐周遍离戏之法身。有些论中说:“十四大乐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虽有无量说法,然而这些都与普光地是一本体的,只是从不同的反体上分析而已。其它论中对三身五智之各自分类有明示。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此道菩萨精进修持并断除见修所断;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彼等地中的总持、等持等心智之境的一切深法,即是此处所说的法宝。此外,所谓的无学道为法、助缘为僧众、本师为佛陀是从不同方面而言的,此可包括相同、不同究竟暂时的一切三宝。

  戊三、别说僧宝:

  僧宝是助缘所依: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声闻缘觉之预流等四果与住于十地之间的菩萨为外僧众;空行众、力行众、密咒者、事业者、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以及如来部所摄之出世间众和住于大手印持明、长寿持明、任运持明地的诸阿阇黎即是内僧众。

  持明若分,则有四种,即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

  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之身。《广幻网续》云:“如秤星秤杆,速获大手印,相圆满具力。”秤星是指身体,秤杆是指心获得大手印。又如同印模与泥像。倘若他未得胜法位就离开了人世,则将于中阴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舍弃身体时心已成熟为本尊身之故。《道次第论》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或得,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得胜法位时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道次第论》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长寿持明:究竟胜法位后,…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