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修境界,無二、不可思議。
注釋
4 慈護此兩系教授,“見部”亦稱爲“經說系”(bshad rgyund),傳予峨譯師智具慧(rNgog blo ldan shes rab,1059-1109);“修部”亦稱爲“成就系”(grab rgyud),則由贊·喀沃且(bsTan ka bo che,1026-?)所領。詳見《青史》(Deb ther sngon po)所載。
5 郭和卿譯《青史》(臺北:華宇出版社)第二卷,頁92。
6 例如噶舉派的戒海堪布(Khenpo Tsultrim Gyamtso),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著有Progressive Stages of Meditation on Emptiness(Oxford:Longchen Foundation,1986),以明“他空大中觀”的次第修習;複著有Buddha Nature:The Mahayana Uttaratantra Shastra(Ithaca:Snow Lion Publications, 2000),乃依“他空見”疏解工珠活佛(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對《寶性論》的釋論。戒海堪布的弟子S.K.Hookham,亦有專著,題爲The Buddha Within(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1991),甚受學術界重視。
7 印度人對“空”(sunya)的認識,比我們直接得多。于公元前四世紀,當時的語言學家Panini已提出,一切梵文詞語皆由詞根及詞尾所組成;一些只有奶的字彙,其實是以“零”(sunya)爲其詞尾。由是,sunya即用以表示“無實有然具有功能”此意義。後來,這“零”的概念乃傳至阿拉伯,而數學家亦借用此概念于十進製的運算。
8 此即可理解sunyatalaksana爲sunyata(空性)與alaksana(無相)。藏譯本譯此爲stong pa nyid de/mtshan nyid med pa,即同此意。
9 可參蓮花生大士《口訣見鬘》(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zhes bya ba bihugs so)。此有沈衛榮漢譯,收沈衛榮譯《幻化網秘密藏續》(香港:密乘佛學會,2001年),頁134-143。
10 此如摧魔洲尊者(bDud”joms gling pa,1835-1904)于《淨治明相》(sNang sbyang)中所言:
“真實自性大圓滿中,光明即離中離邊之唯一基界,本始基之相亦即如寶法爾任運之明相,一切皆爲自生起,如是則不墮于支離或落于邊見。”
然“離邊複離中”卻非甯瑪派的一家之言。于《解深密經》即有雲:“是薄迦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于佛性,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于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11 彌勒瑜伽行與甯瑪派修學,皆依止→觀→止→止→觀→止觀雙運之次第。初“止→觀”,爲資糧道上事;次“止→止”,爲加行道上事,前止爲暖、頂二位、後止爲忍及世第一二位;深觀則爲見道上事;至見道圓成登初地,則爲止觀雙運之果。
見道上行人所修,爲深觀,是故仍屬“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至見道圓成,始證入“事邊際所緣境事”。
12 詳見《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
13 依鸠摩羅什譯,大正·十四,no.475,頁552b。
14 參Theodore Stcherbatsky,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1978[reprint edition])。
15 月稱論師于《入中論》有頌言:
“是故自證且非有 汝依他起由何知
作者作業作非一 故彼自證不不應理”
宗喀巴大士的《入是論善顯密義疏》(dBu ma la”jug Pa”i rgya cher bshad pa dgongs pa rab gsal)釋此頌雲:
“……安立諸識唯向內觀離二取相領受體性,自爲能證所證。然以觀慧任何觀察,終不見有能證所證。若于彼上能安立能證所證者;則余作者作業作用,皆應成一也。”
由是論說唯識宗(唯識今學)所建立“自證分”之過失。
16 asrityanuttaram samyak-sambodhim abhisambuddhah,依梵本引;玄奘本譯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有譯出“現起平等覺” (abhisambuddha)之義。
17 見《佛地經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等。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說《心經》 4 五道十一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