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屆:首屆生活禅夏令營員筆談會

  【首屆】首屆生活禅夏令營員筆談會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深刻地揭示了佛法的修持是離不開實際生活的。其實,真正修佛法的人並不逃避現實生活。佛法是無上正遍之道,它含攝了無量大千世界的一切規律。生活中到處充滿佛法,充滿禅意。當今天末法時代無量苦惱衆生渴求脫離苦海,這就更需要大量的善知識深入生活中去弘揚正法,而且在當前的特殊環境下,更需要反生活與佛法融爲一體。我很贊成佛日居士提出的在乘漸道與禅宗頓圓融一起的修持方式,在生活中行菩薩道,饒益有情,利樂有情,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相信青年一代定能大興法化,繼昭祖燈的。

  最後,普願法界衆生苦得樂,早生淨土,終成佛道。—— 孟恩福

  

  生活禅的目的在于賦于生活以本來的意義,本來的面目。禅脫離了生活,便是死禅,生活脫離了禅,便是迷茫、麻木。生活禅提示了生活與禅的內在一體性,人的生命在這種一體性中獲得真正的歸依。

  

  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人的生活處于一種分裂、動蕩、躁亂之中,人與人是對立的,人與自然是對立的,人自身也是對立的。在這種對立的世界中,誰提供存在以神聖的依據?什麼是人的生存最堅實的基礎?這些問題深深地困擾著當代人,何去何從,是當代人普遍關心的問題。

  

  生活禅爲我們在沒有人格精神的大地上,重建了生存的宅基。生活的根底在于禅,生活的幸福在于感受禅悅,生命的意義在于發現禅意,生活最真切就在于我們從日常當下的每一舉措中體驗到生命的禅味。

  

  這種禅味,是人在抛棄我執、法執,與萬物融爲一體時所感受到的生命的融注。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到“隨處作主,立處皆真。”所說“隨處作主”,就是要求我們每時每刻做到一切從真如本性出發,做自己的主人,擺脫種種是非名利等功利欲念的驅使,做一個自然、自主、自由的人;所說“立處皆真”,一方面要求我們自己言行發乎至城至真,另一方面保持一顆敏感的慈悲的心靈,去感受自然之真。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我們必須抛棄主體以立的思維方式,只有當我們與社會,與自然如如一體時,我們才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才能作主;只要我們還與周圍事物處于對立之中,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的作主,真正地顯真。

  

  而要抛棄主客體的二元對立,我們唯一可行的是做到無我,破除我執、法執,保持與萬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心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處于與萬物的一體互融之中,只有那時萬物才是我的家,萬物的存在才是我的存在,我們不再孤獨,不再煩惱,不再漂泊,不再絕望! —— 黃總舜

  

  走進柏林禅寺,就走進了禅,開始了生活之禅,禅的生活。

  

  千年趙州古塔依然巍然聳立,庭前拍樹還是蒼勁翠綠。這裏有《禅》刊發行部,又成立了河北禅學研究所,這是一個禅的天地。

  

  全國首屆生活禅夏令營,給寂然的禅寺充滿活潑的氣氛。早殿、晚殿、持咒、誦經、稱號、唱贊,只要念念清楚,自覺自在便是禅;梵呗、禅曲但須聲聲自心底流出就是禅;聽講演時放棄先見,騰空思慮就是禅;提問題寫紙條如實道出自己久參不解的疑慮是禅。晚上聽淨慧法師生活禅的開示,有行禅有坐禅,體察甯靜與安然。

  

  柏林寺內是禅的天地,走出柏林我們必須做一件事情:保持在營中生活的安禅心態,並時時使這種心態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要真正做到這種落實安祥平常的心態,我們還得不斷精進,因爲雖然生活中無處不禅,但真正的無限風光,不經一番刻骨銘心的參究和體驗是領略不到的。 —— 朱彩方

  

  人要生活得自在、安祥,並不是一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有一個學習鍛煉的過程,需要很高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人必須和周圍的環境、人進行最大限度的協調並積極地認識自己,改善自己。一個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可能事事可達,處處成功,成始成終。學禅就是一個內省、內明的解行過程,生活禅既是禅,就具有禅的一切特征,具有獨特的殊勝方便之處。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生活禅不離生活日用,亦不執于生活日用,要在日常生活中行禅,悟禅。它在戒定慧中紮根,以出世心行世間事。它需要專修,在定中破除深層習氣及微細我法兩執,它更提倡積極入世,活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以心曆境,以境驗心。多一份觀照,則破一份無明,增一份智慧。故生活禅是一門至簡至深、契理契機的方便法門,接引衆生,自覺覺他,圓滿人生。—— 張學忠

  

  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修禅。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根器較鈍,爲了使更多的人參加,便更多的人接觸並修禅,生活禅是最適宜、方便的。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年,只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使自己安祥、平靜,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轉,便是生活在禅中。

  

  修生活禅就是完善自我,淨化自我的過程。它的産生使許多修行的人免走彎路。它使我們知道把禅落實到生活中,使我們知道禅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

  

   ——留義

  

  淨慧法師說過,生活禅的“禅”並不是禅學的“禅”,而是佛法中一切修行法門。因此,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修禅定,修佛法,體驗禅定禅悅,把每件日常小事都用于修持,不論是務工務農,上學做飯,要以佛法大慈大悲的心態,以禅定中真正受用,來感受、來覺悟、來奉獻,過才是真正的發現自我,實現自我,完善自我。—— 趙海泉

  

  生活禅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就像回答“什麼是生活”一樣,雖然每天都生活著,咋一被問,卻無論如何也說不好的,更何況是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的“禅”呢?

  林林總總的生活並不非是一個味道的,但在這不同中卻是有真意的——這名這爲“禅”。正因爲有了它,遍嘗五味而無味,曆盡滄桑而歸真。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

  

  總而言之,生活與禅是不可分的,有如茶與水。—— 時國卿

  

  生活中處處都蘊藏著佛法,禅機,就只看你能不能體驗到,體會得深不深。這就要求我們在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時,心要專注,不要一邊做事,腦子裏想這想那。這樣才能使我們在做事時內心甯靜,安祥,從細小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出佛法,禅機,從而破除我執,轉識成智,達到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目的。—— 常軍

  

  禅是自由,自由是多方面的。在此僅談生活方法論方面的自由。人類創造了語言文字文明,這是語言文字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功勞,但是,它又使人變得狂妄,認爲人類的認識方法僅僅局限于理性思維。然而,理性思維帶有明顯的主觀性,不能完成對客觀事物真正的認識;又由于某些原因,使得我們中國人形成一種單向思維的習慣,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法造成的後患是人皆共知的。而禅的認識方法,是多維而空靈的,提倡處處從積極的角度去面對他人、事物乃至人生、禅的認識方法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善待他人,能事事處處做到設身處地,遇事從多方面考慮。世上本來事事通、處處通、物物通,何必執著于一得一失?我認爲這便是生活禅在方法論方面給我的啓迪。

  

   —— 景蓮

  

  現代人的生活很緊張,常處于心光外流的狀態,現代佛子要學佛修禅,如果只有在每天的一、二個小時去修行,在其它的時間裏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態,修行是不容易有所成就的,只有在每日的每時每刻注意觀照自己的心態,修行才能有較快的長進。這就好比燒水,水壺連續不斷地坐在炎爐上,不用幾分鍾水就開了,相反,如果坐了一會就把水壺從爐上取下,過一會再坐爐上,這樣就是幾十分鍾水也不會開。現代佛子參禅,其中很多人是在家修持的,這樣不可避免要與社會接觸,如果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把一天中遇到的事與自己的修持對立起來,那麼,一天中的煩惱就太多了。只有把生活中的各種事隨緣處理好,注意自己把人做好,那麼做什麼事都是在修禅。這就是在生活中修禅,這也是現代在家參禅與修禅不可忽視的一種方式。—— 田兵

  

  禅中無一物,無一物無禅。十方之世衆,言語不能傳。人生在世間,吃喝拉撒纏。莫言凡俗事,此中有真禅。不解世中義,便被我事煩。憂天怨人時,自棄真金丹。若解此中義,年年是好年。生活享禅樂,禅中生活甜。漸漸登覺路,不想吃和穿。釋迦永攜手,彌陀笑開顔。我師大丈夫,駕起大法船。欲度有緣者,共同到彼岸。—— 李德寶

  

  生活禅,顧名思義,就是生活中包含著禅,也就是說,生活就是禅。

  

  生活包含的範圍太廣泛了,今天的生命在,就要生,就要活,所以說,生活是全方位的。其間既包含了一切法,又包含著真實不虛的佛性。

  

  而禅呢?禅可以類似的理解爲真理、自由、解脫。禅當然是廣泛的,全方位的,如果禅脫離了生活,那禅就可有趨于片面。我們不能指望一天坐禅一兩個時辰就可以頓悟成佛,只有將修行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才是禅的真谛。

  

  淨慧法師大德宏法,提出生活禅理,並主持生活禅夏令營,此實爲開風氣之壯舉。我能有此機緣至千年古刹柏林寺,並已體會叢林高風,于寺院生活中感到了生活與禅是不可分的這一道理。因此緣立願:爲成立無上菩提道,常願勤修生活禅。—— 劉峰濤

  

  “人天長夜,宇宙談黯誰啓以光明?”太虛大師曾提示,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何以超脫?生活禅爲世人打開一扇窗,讓世人的思維在禅師的啓發下,充分發揮其潛能,靈活地應用以達極至,破除世間重重迷團,通過平常之心,回歸自然,在自由中達到明朗的心境,圓滿人生。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夏令營始至兩日,僅此微薄體會,願各位法師居士教誨。多謝!—— 毛京南

  

  生活禅應該…

《首屆:首屆生活禅夏令營員筆談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