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员笔谈会
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深刻地揭示了佛法的修持是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其实,真正修佛法的人并不逃避现实生活。佛法是无上正遍之道,它含摄了无量大千世界的一切规律。生活中到处充满佛法,充满禅意。当今天末法时代无量苦恼众生渴求脱离苦海,这就更需要大量的善知识深入生活中去弘扬正法,而且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更需要反生活与佛法融为一体。我很赞成佛日居士提出的在乘渐道与禅宗顿圆融一起的修持方式,在生活中行菩萨道,饶益有情,利乐有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相信青年一代定能大兴法化,继昭祖灯的。
最后,普愿法界众生苦得乐,早生净土,终成佛道。—— 孟恩福
生活禅的目的在于赋于生活以本来的意义,本来的面目。禅脱离了生活,便是死禅,生活脱离了禅,便是迷茫、麻木。生活禅提示了生活与禅的内在一体性,人的生命在这种一体性中获得真正的归依。
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处于一种分裂、动荡、躁乱之中,人与人是对立的,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自身也是对立的。在这种对立的世界中,谁提供存在以神圣的依据?什么是人的生存最坚实的基础?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当代人,何去何从,是当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生活禅为我们在没有人格精神的大地上,重建了生存的宅基。生活的根底在于禅,生活的幸福在于感受禅悦,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禅意,生活最真切就在于我们从日常当下的每一举措中体验到生命的禅味。
这种禅味,是人在抛弃我执、法执,与万物融为一体时所感受到的生命的融注。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到“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所说“随处作主”,就是要求我们每时每刻做到一切从真如本性出发,做自己的主人,摆脱种种是非名利等功利欲念的驱使,做一个自然、自主、自由的人;所说“立处皆真”,一方面要求我们自己言行发乎至城至真,另一方面保持一颗敏感的慈悲的心灵,去感受自然之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我们必须抛弃主体以立的思维方式,只有当我们与社会,与自然如如一体时,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才能作主;只要我们还与周围事物处于对立之中,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的作主,真正地显真。
而要抛弃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我们唯一可行的是做到无我,破除我执、法执,保持与万物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于与万物的一体互融之中,只有那时万物才是我的家,万物的存在才是我的存在,我们不再孤独,不再烦恼,不再漂泊,不再绝望! —— 黄总舜
走进柏林禅寺,就走进了禅,开始了生活之禅,禅的生活。
千年赵州古塔依然巍然耸立,庭前拍树还是苍劲翠绿。这里有《禅》刊发行部,又成立了河北禅学研究所,这是一个禅的天地。
全国首届生活禅夏令营,给寂然的禅寺充满活泼的气氛。早殿、晚殿、持咒、诵经、称号、唱赞,只要念念清楚,自觉自在便是禅;梵呗、禅曲但须声声自心底流出就是禅;听讲演时放弃先见,腾空思虑就是禅;提问题写纸条如实道出自己久参不解的疑虑是禅。晚上听净慧法师生活禅的开示,有行禅有坐禅,体察宁静与安然。
柏林寺内是禅的天地,走出柏林我们必须做一件事情:保持在营中生活的安禅心态,并时时使这种心态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要真正做到这种落实安祥平常的心态,我们还得不断精进,因为虽然生活中无处不禅,但真正的无限风光,不经一番刻骨铭心的参究和体验是领略不到的。 —— 朱彩方
人要生活得自在、安祥,并不是一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有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需要很高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人必须和周围的环境、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协调并积极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一个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可能事事可达,处处成功,成始成终。学禅就是一个内省、内明的解行过程,生活禅既是禅,就具有禅的一切特征,具有独特的殊胜方便之处。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生活禅不离生活日用,亦不执于生活日用,要在日常生活中行禅,悟禅。它在戒定慧中扎根,以出世心行世间事。它需要专修,在定中破除深层习气及微细我法两执,它更提倡积极入世,活泼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以心历境,以境验心。多一份观照,则破一份无明,增一份智慧。故生活禅是一门至简至深、契理契机的方便法门,接引众生,自觉觉他,圆满人生。—— 张学忠
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修禅。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根器较钝,为了使更多的人参加,便更多的人接触并修禅,生活禅是最适宜、方便的。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年,只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使自己安祥、平静,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转,便是生活在禅中。
修生活禅就是完善自我,净化自我的过程。它的产生使许多修行的人免走弯路。它使我们知道把禅落实到生活中,使我们知道禅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留义
净慧法师说过,生活禅的“禅”并不是禅学的“禅”,而是佛法中一切修行法门。因此,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修禅定,修佛法,体验禅定禅悦,把每件日常小事都用于修持,不论是务工务农,上学做饭,要以佛法大慈大悲的心态,以禅定中真正受用,来感受、来觉悟、来奉献,过才是真正的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赵海泉
生活禅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什么是生活”一样,虽然每天都生活着,咋一被问,却无论如何也说不好的,更何况是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的“禅”呢?
林林总总的生活并不非是一个味道的,但在这不同中却是有真意的——这名这为“禅”。正因为有了它,遍尝五味而无味,历尽沧桑而归真。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总而言之,生活与禅是不可分的,有如茶与水。—— 时国卿
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佛法,禅机,就只看你能不能体验到,体会得深不深。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时,心要专注,不要一边做事,脑子里想这想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做事时内心宁静,安祥,从细小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出佛法,禅机,从而破除我执,转识成智,达到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目的。—— 常军
禅是自由,自由是多方面的。在此仅谈生活方法论方面的自由。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文明,这是语言文字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功劳,但是,它又使人变得狂妄,认为人类的认识方法仅仅局限于理性思维。然而,理性思维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不能完成对客观事物真正的认识;又由于某些原因,使得我们中国人形成一种单向思维的习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造成的后患是人皆共知的。而禅的认识方法,是多维而空灵的,提倡处处从积极的角度去面对他人、事物乃至人生、禅的认识方法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待他人,能事事处处做到设身处地,遇事从多方面考虑。世上本来事事通、处处通、物物通,何必执著于一得一失?我认为这便是生活禅在方法论方面给我的启迪。
—— 景莲
现代人的生活很紧张,常处于心光外流的状态,现代佛子要学佛修禅,如果只有在每天的一、二个小时去修行,在其它的时间里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态,修行是不容易有所成就的,只有在每日的每时每刻注意观照自己的心态,修行才能有较快的长进。这就好比烧水,水壶连续不断地坐在炎炉上,不用几分钟水就开了,相反,如果坐了一会就把水壶从炉上取下,过一会再坐炉上,这样就是几十分钟水也不会开。现代佛子参禅,其中很多人是在家修持的,这样不可避免要与社会接触,如果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把一天中遇到的事与自己的修持对立起来,那么,一天中的烦恼就太多了。只有把生活中的各种事随缘处理好,注意自己把人做好,那么做什么事都是在修禅。这就是在生活中修禅,这也是现代在家参禅与修禅不可忽视的一种方式。—— 田兵
禅中无一物,无一物无禅。十方之世众,言语不能传。人生在世间,吃喝拉撒缠。莫言凡俗事,此中有真禅。不解世中义,便被我事烦。忧天怨人时,自弃真金丹。若解此中义,年年是好年。生活享禅乐,禅中生活甜。渐渐登觉路,不想吃和穿。释迦永携手,弥陀笑开颜。我师大丈夫,驾起大法船。欲度有缘者,共同到彼岸。—— 李德宝
生活禅,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包含着禅,也就是说,生活就是禅。
生活包含的范围太广泛了,今天的生命在,就要生,就要活,所以说,生活是全方位的。其间既包含了一切法,又包含着真实不虚的佛性。
而禅呢?禅可以类似的理解为真理、自由、解脱。禅当然是广泛的,全方位的,如果禅脱离了生活,那禅就可有趋于片面。我们不能指望一天坐禅一两个时辰就可以顿悟成佛,只有将修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是禅的真谛。
净慧法师大德宏法,提出生活禅理,并主持生活禅夏令营,此实为开风气之壮举。我能有此机缘至千年古刹柏林寺,并已体会丛林高风,于寺院生活中感到了生活与禅是不可分的这一道理。因此缘立愿:为成立无上菩提道,常愿勤修生活禅。—— 刘峰涛
“人天长夜,宇宙谈黯谁启以光明?”太虚大师曾提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以超脱?生活禅为世人打开一扇窗,让世人的思维在禅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其潜能,灵活地应用以达极至,破除世间重重迷团,通过平常之心,回归自然,在自由中达到明朗的心境,圆满人生。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夏令营始至两日,仅此微薄体会,愿各位法师居士教诲。多谢!—— 毛京南
生活禅应该…
《首届: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员笔谈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