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个能够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宗派,在家、出家佛教徒学佛修行的法门。生活禅的核心应该是一株莲花,以出世心,行世间事,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净化,决不是纯粹的出世。以菩萨心行世间事,大愿大行大智大慧。但起点不能太高,因为起点低的佛教徒是大多数,能行难行的是少数。应该少强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多讲佛法与世法的关系,适应不同程度修学的要求,扭转佛教入世太少的现状。这样的生活禅是我心中的生活禅。—— 贾林
生活中处处有禅意,处处有禅机,但真正的禅不在于您能念几句阿弥陀佛,会拨几下念珠。我觉得禅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开悟,应该是一处较高的境界。它来源于生活,是在某些方面对生活的总结,并在某些方面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它帮助人们解决一定的思想疑虑,在为人处事上提供一些指导性的见解。我觉得禅最重要的是求得心灵上的宁静与安祥,多一份清净与旷达。不能是为了学佛而学佛,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学禅是为了生活,为了能更好地生活。—— 吕万芝
作为一名生活经历较少的大学生,我是第一次这样走入丛林生活,第一次这样贴近佛教,贴近禅宗,集中、离俗地在寺院里思索。
我没有皈依佛祖,今后也很难说。对于生活禅、对于这次夏令营,我谈一些在家俗人浅陋的看法。
首先,对于夏令营,我始终抱的是一种探索、研究的态度,在体验中将禅、佛作为一学问而不是一信仰,因而对生活禅的看法恐怕会有许多偏见。
我认为生活是生命流程的具象化,是生命与时空结合的矛盾的调合,为何生活,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也就是回答生命为何进行,生命的皈依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承认尚未找到一门合适的哲学来回答。但毕竟我也积累了二十年的生命。在这许多日夜中,可以感到或明或隐的合于生活规律的某种规则、信条,或许这些规则中的大部分即可称之为禅罢。法师云:禅不可谈,同样生命本身即是不可说的,那么生命的流程规则亦不可说。
我觉得生活禅应该是生活过程中所应持的某种精神。保持这种精神,我们可以感到自由和自如,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生活得自由自如,那么最终的心境便是平静的。至于其过程中痛苦与快乐应是必要而不可避免的,并且我们还应投入之,体味之,享受之,这样方能真正地看清生命。—— 曾轶
我们既然生活在充满诸多烦恼的世间,就应在世间断除诸烦恼。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经中说:“烦恼即菩提”。我们众生的自性就是禅,但只有在世间生活中才能显现出来,如断除烦恼,即现菩提,除魔就是佛,所以说生活与禅不能分开。生活即是禅之用,禅是生活之体,禅与生活相依相转不可分离:心迷是凡受轮回,诸中无我即涅槃。—— 李志强
尊敬的法师,各位大德居士,我个人认为生活禅就是脚踏实地去做,念佛就认真仔细地去念佛,参禅就万缘放下地去参禅,做事就认真地去做事情,生活中有禅机,作为我们就应该在生活中一心不乱地认真体验。禅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就不可能有禅。做为佛子,作为生活禅的一员,我要从夏令营中,从日常生活,去体验……。—— 胡宝良
生活禅是佛教当机的教育法,先以禅这种社会上好多人比较认同的方式,提升大家生活的品质,使大家得到生活中切实的受用,破除大家对学佛的神秘感、距离感。
生活禅的内容,根基是整个的佛法。学佛是生生世世的事,是专一的生命的目的,离开生活、生命,还到哪儿修行去?修行就应落实在生活中的当下一念:不管过去、未来,当下一念善因,即为将来之善果。—— 刘钢
生活禅就是本平等、慈悲、无我的精神去生活,去做人,就是把禅融于生活中。当糖溶于水中时,我们才能感到它的甘甜,当禅溶于生活中时,我们才能体会到禅的安祥,宁静洒脱。禅在行,不在说,只说不行的禅不会净化我们的心灵,更不会带我们走向觉悟,只有行,才能找到生活禅的真谛。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点真善美,在奉献中感受一点幸福,那么这就是生活禅的光芒。如果我们能时时保持这种心态,那么这样的生活就是禅:愿普天下所有众生都拥有这样的生活。—— 何明伟
人有物质生活,感情生活,精神生活等。过分地追求物质等生活,势必会使精神生活贫乏。而生活禅就是要我们把佛教精神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当然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有“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毅力才行。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意思就是说,要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不要过份追求物质享受,而我们却恰恰与这一点背道而驰。因此,“生活禅”可说是救世的良药。
如果人人能扎扎实实的从基本做起不要巧言令色,把佛的教导言行一致、城城恳恳地贯彻于人生始终,那么大千世界、蠲除恶业,人间净土,也就计日可待了。
唉!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呢?—— 唐建华
我觉得既然称之为生活禅,那么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禅”。我们留心路旁的一颗小草,一片落叶,它们把我们带入片刻的宁静、安祥,这就是禅。
“生活禅”的一个中心在于一个字“定”。这个“定”不是打坐的那个定,而是包括打坐在内的定于每一时刻的“定”。听讲就听讲,吃饭就吃饭,每一时刻,我们都专注于眼前所做的事,这就是一种定,--生活中的大“定”。
“生活禅”教我们如何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参禅,在参禅中生活。—— 明可
禅是离执归真的,一切放下,人们便会感到生活本来是统一协调的,所谓烦恼,由于我们有分别心。
现实生活,是我们的经验。而我们的经验是六根接触六尘的产物。我们这六个方面由大脑为主体形成的意识积累,是一个封闭式的二元世界,我们只能在这个被封闭(或被限制)的二元(或差别)中选择,当然是极度悲哀的。
我们要超越分别,就是要与真实相适应,自然而然地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净慧大师倡导的生活禅。
“生活禅”就是要与自然保持一致,例如,我现在较前安静和轻松些,听钟声也好象声音发自内心,在心中响。当然这还不是禅,但如果长期保持内心安静,总有一天心与自然会连成一片,那时,又有不可言说的了。—— 罗惠庆
禅是一种境界,是不可言说的,生活禅,就我个人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点滴滴的事情中学、参、悟、与禅相应,无诊是行、住、坐、卧、吃饭、睡觉,还是工作、学习,甚至娱乐,无时无刻,无空无间,如此“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集腋成裘,终会垢尽光现,达到禅的境界。
本分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
平常心是道,搬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
这即是生活禅,禅的生活,合二而一。—— 唐龙本
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佛教从注重佛到注重人,从注重出世到注重现世,从孤峰野外到红尘人间。禅原本就融汇在生活中,运水搬柴,饥吃困眠是生活,是禅。禅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重实践、修持。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加快节秦,许多人以似蜻蜓点水般的蹦跳在大潮中,随波逐流,变得浮躁,似乎都没有时间想得更深一些,更广一些。一点禅机或许可以在大涛中觅到小小宁静的港湾,稍事休息。对那些炽焰冲天的人,是一点清凉剂。禅或能使我们得意时不太张狂,失意时不太颓丧。“三界唯心”,“境由心造”,观念的转变,能由此使人在纷纭的世界上踩一角坚实的大地,得些心安。
什么是佛,能成佛吗?太虚大师的一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生活禅是佛教修持法门之一,成人、成佛。成佛先要成人。人在生活中,成佛便是一个很切实际的如何做人的问题。—— 陈敏
世上至难之事莫过于生活了,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思一虑都是生活,而外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又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所有的东西离我们太近了,我们大部分便忽略了生活中每一种平凡的事物,而刻意地追求一种有为的生活,以为那才是生活。无为的生活——此时的生活是一种大为。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出自一念之间,境由心作,心如何,所见之境亦如何,因此,要体验那真正的生活,关键问题是从心上做功夫,那种所见皆是般若,日日为好日的生活需要每个人具亲身去体验,去开拓。一片丽日晴空,正是在开拓后才可以体验到的。——陆小峰
在无言中生活,体味生活中的无言,唯心所发,唯心所止。纵观各种无耐和无端,在清安祥和的心境中日省吾身,之所谓漫游在心灵的薄沙之中,领会造物主给人间的一切美和没有言辞的因和缘。从此省略了人物,省略了局限的思维,便是林间的鸟语,河边的蛙鸣,山间的溪水都包容在其中,无名无实,却真正的怡然自得,自此只要轻轻对自己说:“作什么也别说”。—— 无言
《首届: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员笔谈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