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屆:首屆生活禅夏令營員筆談會▪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個能夠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宗派,在家、出家佛教徒學佛修行的法門。生活禅的核心應該是一株蓮花,以出世心,行世間事,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淨化,決不是純粹的出世。以菩薩心行世間事,大願大行大智大慧。但起點不能太高,因爲起點低的佛教徒是大多數,能行難行的是少數。應該少強調見性成佛的祖師禅,多講佛法與世法的關系,適應不同程度修學的要求,扭轉佛教入世太少的現狀。這樣的生活禅是我心中的生活禅。—— 賈林

  

  生活中處處有禅意,處處有禅機,但真正的禅不在于您能念幾句阿彌陀佛,會撥幾下念珠。我覺得禅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開悟,應該是一處較高的境界。它來源于生活,是在某些方面對生活的總結,並在某些方面起一定的指導作用。它幫助人們解決一定的思想疑慮,在爲人處事上提供一些指導性的見解。我覺得禅最重要的是求得心靈上的甯靜與安祥,多一份清淨與曠達。不能是爲了學佛而學佛,單純地追求形式上的東西。學禅是爲了生活,爲了能更好地生活。—— 呂萬芝

  

  作爲一名生活經曆較少的大學生,我是第一次這樣走入叢林生活,第一次這樣貼近佛教,貼近禅宗,集中、離俗地在寺院裏思索。

  

  我沒有皈依佛祖,今後也很難說。對于生活禅、對于這次夏令營,我談一些在家俗人淺陋的看法。

  

  首先,對于夏令營,我始終抱的是一種探索、研究的態度,在體驗中將禅、佛作爲一學問而不是一信仰,因而對生活禅的看法恐怕會有許多偏見。

  

  我認爲生活是生命流程的具象化,是生命與時空結合的矛盾的調合,爲何生活,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也就是回答生命爲何進行,生命的皈依是什麼。關于這個問題,我承認尚未找到一門合適的哲學來回答。但畢竟我也積累了二十年的生命。在這許多日夜中,可以感到或明或隱的合于生活規律的某種規則、信條,或許這些規則中的大部分即可稱之爲禅罷。法師雲:禅不可談,同樣生命本身即是不可說的,那麼生命的流程規則亦不可說。

  

  我覺得生活禅應該是生活過程中所應持的某種精神。保持這種精神,我們可以感到自由和自如,我覺得一個人如果生活得自由自如,那麼最終的心境便是平靜的。至于其過程中痛苦與快樂應是必要而不可避免的,並且我們還應投入之,體味之,享受之,這樣方能真正地看清生命。—— 曾轶

  

  我們既然生活在充滿諸多煩惱的世間,就應在世間斷除諸煩惱。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經中說:“煩惱即菩提”。我們衆生的自性就是禅,但只有在世間生活中才能顯現出來,如斷除煩惱,即現菩提,除魔就是佛,所以說生活與禅不能分開。生活即是禅之用,禅是生活之體,禅與生活相依相轉不可分離:心迷是凡受輪回,諸中無我即涅槃。—— 李志強

  

  尊敬的法師,各位大德居士,我個人認爲生活禅就是腳踏實地去做,念佛就認真仔細地去念佛,參禅就萬緣放下地去參禅,做事就認真地去做事情,生活中有禅機,作爲我們就應該在生活中一心不亂地認真體驗。禅離不開生活,脫離生活就不可能有禅。做爲佛子,作爲生活禅的一員,我要從夏令營中,從日常生活,去體驗……。—— 胡寶良

  

  生活禅是佛教當機的教育法,先以禅這種社會上好多人比較認同的方式,提升大家生活的品質,使大家得到生活中切實的受用,破除大家對學佛的神秘感、距離感。

  生活禅的內容,根基是整個的佛法。學佛是生生世世的事,是專一的生命的目的,離開生活、生命,還到哪兒修行去?修行就應落實在生活中的當下一念:不管過去、未來,當下一念善因,即爲將來之善果。—— 劉鋼

  

  生活禅就是本平等、慈悲、無我的精神去生活,去做人,就是把禅融于生活中。當糖溶于水中時,我們才能感到它的甘甜,當禅溶于生活中時,我們才能體會到禅的安祥,甯靜灑脫。禅在行,不在說,只說不行的禅不會淨化我們的心靈,更不會帶我們走向覺悟,只有行,才能找到生活禅的真谛。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發現一點真善美,在奉獻中感受一點幸福,那麼這就是生活禅的光芒。如果我們能時時保持這種心態,那麼這樣的生活就是禅:願普天下所有衆生都擁有這樣的生活。—— 何明偉

  

  人有物質生活,感情生活,精神生活等。過分地追求物質等生活,勢必會使精神生活貧乏。而生活禅就是要我們把佛教精神運用到生活中去。這當然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毅力才行。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意思就是說,要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不要過份追求物質享受,而我們卻恰恰與這一點背道而馳。因此,“生活禅”可說是救世的良藥。

  

  如果人人能紮紮實實的從基本做起不要巧言令色,把佛的教導言行一致、城城懇懇地貫徹于人生始終,那麼大千世界、蠲除惡業,人間淨土,也就計日可待了。

  

  唉!爲什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呢?—— 唐建華

  

  我覺得既然稱之爲生活禅,那麼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禅”。我們留心路旁的一顆小草,一片落葉,它們把我們帶入片刻的甯靜、安祥,這就是禅。

  

  “生活禅”的一個中心在于一個字“定”。這個“定”不是打坐的那個定,而是包括打坐在內的定于每一時刻的“定”。聽講就聽講,吃飯就吃飯,每一時刻,我們都專注于眼前所做的事,這就是一種定,--生活中的大“定”。

  

  “生活禅”教我們如何生活,讓我們在生活中參禅,在參禅中生活。—— 明可

  

  禅是離執歸真的,一切放下,人們便會感到生活本來是統一協調的,所謂煩惱,由于我們有分別心。

  

  現實生活,是我們的經驗。而我們的經驗是六根接觸六塵的産物。我們這六個方面由大腦爲主體形成的意識積累,是一個封閉式的二元世界,我們只能在這個被封閉(或被限製)的二元(或差別)中選擇,當然是極度悲哀的。

  

  我們要超越分別,就是要與真實相適應,自然而然地生活,這就是我們的淨慧大師倡導的生活禅。

  

  “生活禅”就是要與自然保持一致,例如,我現在較前安靜和輕松些,聽鍾聲也好象聲音發自內心,在心中響。當然這還不是禅,但如果長期保持內心安靜,總有一天心與自然會連成一片,那時,又有不可言說的了。—— 羅惠慶

  

  禅是一種境界,是不可言說的,生活禅,就我個人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點點滴滴的事情中學、參、悟、與禅相應,無診是行、住、坐、臥、吃飯、睡覺,還是工作、學習,甚至娛樂,無時無刻,無空無間,如此“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集腋成裘,終會垢盡光現,達到禅的境界。

  

  本分事接人,洗缽吃茶,指看庭前柏樹子,

  

  平常心是道,搬磚蓋瓦,瞻依殿裏法王尊!

  

  這即是生活禅,禅的生活,合二而一。—— 唐龍本

  

  禅宗在中國的形成,發展到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佛教從注重佛到注重人,從注重出世到注重現世,從孤峰野外到紅塵人間。禅原本就融彙在生活中,運水搬柴,饑吃困眠是生活,是禅。禅倡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重實踐、修持。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社會日益加快節秦,許多人以似蜻蜓點水般的蹦跳在大潮中,隨波逐流,變得浮躁,似乎都沒有時間想得更深一些,更廣一些。一點禅機或許可以在大濤中覓到小小甯靜的港灣,稍事休息。對那些熾焰沖天的人,是一點清涼劑。禅或能使我們得意時不太張狂,失意時不太頹喪。“叁界唯心”,“境由心造”,觀念的轉變,能由此使人在紛纭的世界上踩一角堅實的大地,得些心安。

  

  什麼是佛,能成佛嗎?太虛大師的一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生活禅是佛教修持法門之一,成人、成佛。成佛先要成人。人在生活中,成佛便是一個很切實際的如何做人的問題。—— 陳敏

  

  世上至難之事莫過于生活了,因爲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一思一慮都是生活,而外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又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東西離我們太近了,我們大部分便忽略了生活中每一種平凡的事物,而刻意地追求一種有爲的生活,以爲那才是生活。無爲的生活——此時的生活是一種大爲。之所以會如此,完全是出自一念之間,境由心作,心如何,所見之境亦如何,因此,要體驗那真正的生活,關鍵問題是從心上做功夫,那種所見皆是般若,日日爲好日的生活需要每個人具親身去體驗,去開拓。一片麗日晴空,正是在開拓後才可以體驗到的。——陸小峰

  

  在無言中生活,體味生活中的無言,唯心所發,唯心所止。縱觀各種無耐和無端,在清安祥和的心境中日省吾身,之所謂漫遊在心靈的薄沙之中,領會造物主給人間的一切美和沒有言辭的因和緣。從此省略了人物,省略了局限的思維,便是林間的鳥語,河邊的蛙鳴,山間的溪水都包容在其中,無名無實,卻真正的怡然自得,自此只要輕輕對自己說:“作什麼也別說”。—— 無言

  

《首屆:首屆生活禅夏令營員筆談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