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師入太白山,不帶糧草,居住樹下,餓吃樹果,喝飲泉水,一裙一被,一雙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終身不換。智則禅師性格落魄不羁,總是披著一件破衲,房間裏除了床單,瓦缽,木匙,其他什麼都沒有,房門從不關閉。大梅法常禅師不吃鋤頭下菜。慧休禅師叁十年著一雙鞋。他們把物欲減少到了最低程度,卻從甯靜的心境中得到極大的法樂。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簡樸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務中,他們從吃飯、穿衣、種田、采茶、掃地、砍柴、除草去體會道。因此,當你,當你問禅師們如何修道的時,他會告訴你吃飯、睡覺、喝茶之類的話,但禅者吃飯穿衣不同我們一般人,凡人吃飯不好好吃,挑挑揀揀;睡覺不好好睡,百般思想,輾轉反側。而禅者則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處處隨緣,處處自在。

  

  不住相能解脫生命的痛苦,《心經》上告訴我們要用般若智慧去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皆空,了不可得,就能心無挂礙,無挂礙就無獻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恒的幸福甯靜,只有證得涅槃,生命才能徹底解脫痛苦。

  

  3 、 息滅妄想

  

  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他歸罪于客觀環境,諸如身體欠安,經濟建設落後,世道不公,人情淡漠等。其實,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爲心念上有種種妄想,正如前面所說的錯誤觀念、迷信、執著、貪嗔邪見等煩惱,都是妄想的表現。妄想使我們失去平靜的內心;妄想使我們永無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們坐立不安;妄想使我們忙于尋求種種聲色刺激;妄想使我們幹種種壞事。 —— 要想解脫痛苦,就得息滅妄想。如何息滅妄想呢?

  

  不住相能息滅妄想。經常聽到很多初學打坐的人說:打坐的時候妄想太多,靜不下來,有什麼辦法對治?我說辦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察一下,爲什麼會有很多忘想?一個人的心念有它前後的延續性,要想打坐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如何用心。打坐時最強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住著的境界。因此,作爲一個修習靜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視一切,保有一顆無住的心,空靈的心。對一切境界,如雁過長空,風吹竹葉,不留絲毫的蹤迹,打坐時心自然清淨了。

  

  念佛能息滅妄想。人們往往錯認爲念佛是老太婆專修的法門,或以爲念佛是在求佛。曾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地念佛,被她孫子知道,有一天,她孫子拼命地叫:奶奶,奶奶!叫個不停,老婆婆聽了之後就說:沒完沒了地叫什麼?這時她孫子說:我叫了幾聲,你就不耐煩,而你一天不停地念佛,佛也會生氣的。這個故事中小孫子的看法,代表了許多凡人的觀念,其實這是一種自作聰明。我們念佛難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嗎?念佛是爲了調禦自己的心態,息滅自己的忘想,所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淨。所以,在《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息滅妄想,深入禅定。這是最佳的方法。

  

  止觀能息滅妄想。止觀乃禅定之異名,梵語奢摩他,漢譯曰止。止息敬亂,止心一處;毗缽舍那,漢譯曰觀。對所止境起正觀察。止觀有小乘止觀與大乘止觀。小乘止觀大多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緣而修。如修數息觀就是專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長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細,把心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細,由細而無,妄想息滅,止觀成就了。

  

  參話頭能息滅妄想。參話頭也是禅家修行的重要方法。話頭的種類通常有: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誰;無夢無想時主人是誰;一念未生前是什麼等等。參話頭不可對話頭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開悟,不可以扔掉話頭求靜,不要給自己講道理,外界動靜一概不管,一路地追問下去。黃龍南禅師對參話頭有個比喻: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諸根順向,首尾一直。參話頭重在一個疑字,古人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話頭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達到這個程度,不算上路。一個修行的人,當他話頭參到得力時,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

  

  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想息滅妄想。當然息滅妄想還有很多好處:息滅妄想就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息滅妄想就能專心地去幹任何事,提高辦事效率;息滅妄想能把心念專注一處,進入禅定;息滅妄想能使你的真心顯現,智慧得以開發;息滅妄想就能正確的認識一切。這此充分說明了息滅妄想的重要性。

  

  4 、 認識自己

  

  人類文明的發達,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們在宏觀上有能力去認識其它星球,可以乘飛船遨于太空之中;在微觀上,通過精密的科學儀器,直探物質的本質,發現物質基本結構,創造出原子彈。遺憾的是,人類卻沒能認識自己。是否認識世界容易,而認識自己難呢?

  

  不認識自己是生命痛苦的根源,要想解脫痛苦,就得認識自己。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禅師告訴我們直下承擔是認識自己。在我們一個人的生命裏面,身體不是我們自己,因爲身體乃是四大的假合;思維不是我們自己,因爲思維是概念的延續。除了身體思維,我是什麼呢?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 “ 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 這是說我們除了妄相執著,還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謂直下承擔,就是要我們認識這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怎麼去認識呢?大珠慧海禅師去參馬祖,祖問:來這裏幹什麼?慧海禅師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裏一物也沒有,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抛棄不顧,到處亂跑幹什麼?慧海禅師問:哪個我的寶藏呢?祖曰: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爲什麼還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師在馬祖的開啓之下,當下認識到了自己。

  

  不落于思維是認識自己,思維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續,是前塵影事的重視,一旦落于思維分別,住著于是非得失的思想,我們就會迷失自己,所以禅師要我們遠離妄想分別。如臨濟禅師上堂開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說:道道。這個僧人想了一下。師放開手說:我位真人是甚麼幹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六祖從五祖處得了衣缽後,南行而去。惠明從後面追上,六祖把衣缽放在石上,惠明拿也拿不動,于是就說:我爲法來,不爲衣來。六祖說:汝既爲法來,可放下萬緣,不要有任何念頭。過了一會兒,六祖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認識到自己。這兩個公案都告訴我們,要從離開思維中去認識自己。

  

  明心見性是認識自己,我們認識自己要從心性中去認識。心指我們現前的心念,這個心念是妄不實的,是生滅變化的。但透過生滅變化的表面,還有不生不滅的心體。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明了心的虛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見到自己的心性。六祖在五祖門下悟道時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道六祖已經悟到本性了,對六祖說:不識本心,學佛法是沒有益的,如果認識到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會成爲大丈夫、天人師、佛。

  

  凡夫衆生無始以來因爲不認識自己,于是就認賊爲子,隨著妄想分別,升沈于六道之中。倘能認識自己,就能息滅妄想,不隨外境遷流,掌握自己的生命,開發生命中的種種智慧潛能,斷除種種煩惱,完善人格,得大自在。

  

《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