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年来一直苦心地在建设着世界,农民不断修理地球,工人在改造地球,军人在保护地球,科学家在研究地球,哲学家在探索地球,文学艺术家在描绘地球,以及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在试图丰富地球上的生活,这才使得人们从原始社会的愚味落后进化到今天的高度文明。无常使世界进步发达,无常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最终是毁灭。因为世界本身就有成住坏空,当这个世界要毁灭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还会存在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3 ) 相信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几乎穿着整个佛教教义。佛教的因果不同于宿命论者所说的因果,它是建立在因缘上,由因缘决定因果。无常也是一样,世间一切事物为什么无常呢?因为缘起。缘起又是宇宙生长的规律。经论上说到:“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说世间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缘起,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偶然有的,离开了因缘找不到任何一法。

  

  缘起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缘,佛经中讲四缘生诸法:一、因缘:是事物生起中最亲的条件。比如我们在田地中播下一颗种子,这种子就是因缘。二、增上缘:是助成某种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有土地、水份、人工、阳光等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增上缘。三、所缘缘:所缘是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缘。比如眼识生起要有色境,耳识生起要有声境。色声之境就是所缘缘,它是心识生起的重要条件。四、等无间缘:我们心念的现前,如流水般相继相续,一念接一念。在一个心识活动的过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刹那之间,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念头,必须要特前念过去了后念方能生起,那么这个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这也是心识生起的一种缘。

  

  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缘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铁钉、木头、油漆、木工等因缘和合,才能造成一张桌子。又如我们人是五蕴和合,五蕴中色蕴物质,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识指各种心理活动,识蕴是精神主体意识。由这些条件聚在一起,才成为一个人。又,人的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要有众多因缘,如五识中的眼识要有九缘生:即光线、空间、色境、注意、种子、俱有依(根身)、分别依(意识)、染净依(末那识)、根本依(阿赖耶识),这九缘具备了眼识才能生起。小到一张桌子,一种心识的生起,大到整个宇宙,无不是缘起的。

  

  佛教让我们用缘起去观察一切,透过缘起的现象,洞达事物的性空,一切现象无不缘起,同时也无不是性空。三论宗的根本论典《中论》中说: “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 。因缘所生法为什么说是空呢?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自性是一种不由因缘固定不变的自体。比如前面所说的桌子,是由木工、木头、铁钉等条件组成,离开了这些条件,请问桌子是什么?又构成桌子的条件如木头,它也是地水火风各元素的组合,离开了这些元素,木头又是什么?再说人是五蕴的假合,假如离开五蕴人是什么?由此可见缘起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缘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并不否定现象,认识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假相宛然,这就是中道的认识,也就是正确的认识。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处处都让我们要用这种中观的思想去观察一切。如《般若心经》上说: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这里告诉了我们缘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错误认识,它是菩萨用无限智慧透视的结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缘起的有与自性空不是两个东西,有很多人对佛教的空往往认识不足。或以为空在色外,或以为色灭才空,因而对空产生了许多误解,这是错误的。佛教讲的空,是缘起有的当下就是性空,不可以离开缘起有另外去找性空。度一切苦厄,是说作为生命,只有认识到这种道理,才能度脱人世间的种种苦恼

  

  2 、 不住于相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的颠倒相上,起烦恼造业,导致了生命的种种痛苦。要想解脱痛苦,必须不住于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世间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它的因果性、无常性、缘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看破世间万事万物的实质,你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会住著于假相,这样就可以避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带来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金刚经》就是宣说不住相修行。经中须菩提向佛陀提问:善男子善女子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全部经文都是回答这两个问题,云何应住,是问修学佛法者心如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是问通过什么方法降伏其心。

  

  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无住生心。无住是不住于相,比如在修布施时,经上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香味触法布施。又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的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时要观察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时,心无所住,则布施无限,功德也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果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广度一切众生,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菩萨如果在度生时尚有我相众生相,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在学习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经上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保况非法。通常人们没有学习佛法以前,住于世间相,学了佛法之后,又住于佛法相。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都能成为修道的障碍,譬如沙子放在眼中,与金子放在眼中一样都会影响眼睛。所以修学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间相,也不能住于佛法相。

  

  在修证佛法中,不能有修证相。经上说:须陀洹没有得须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没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没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相。因为阿罗汉如果认为我得阿罗汉果,那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又说: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须陀洹等四种是声闻乘的四种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证佛法过程中,以般若慧证诸法实相,能所双亡,无智无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别,早就知道真理不相应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 实相者即是非相。 ”“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 。 “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等等,都说明了相是虚妄不实,实相是无相,要证得实相,就不能住于相。因此,经中处处以般若去观察一切: “ 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 ” ; “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 所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 ,从而达到无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发展到五相祖之后,以金刚经的思想作为修证上的指南。六祖就是从听闻《金刚经》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而大彻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也体现了般若空无相的道理。

  

  后来,六祖在《坛经》上也以无住相修行教授学人。比如对于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六祖曰: “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 。烦恼菩提就在于执境与离境,执相就是烦恼不执相即是菩提。又如见性成佛,祖曰: “ 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 ” 又说: “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 佛性每人都本相具足,只为烦恼尘劳不得显现,如能用般若观照一切,不住于相,就能见性。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六祖指出了禅宗的几大要领。《坛经》上说: “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 无念者,念是念著于境,对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相者,实相无相,行者要能离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证得清净法性。无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为无住。

  

  在具体修行上,禅宗也表现出与其他宗派在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参禅向来都强调打坐,而六祖却呵斥坐相,如《坛经》说: “ 善知识,道要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 道是通过无著的心境才能证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势必不能证得大道,又说: “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 也是反对住著坐相。

  

  基于这些前提,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不取不舍的无著生活。因为他们不住著相,绐终过着极为简单俭朴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一件…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