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师入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住树下,饿吃树果,喝饮泉水,一裙一被,一双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总是披着一件破衲,房间里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其他什么都没有,房门从不关闭。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头下菜。慧休禅师三十年著一双鞋。他们把物欲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却从宁静的心境中得到极大的法乐。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务中,他们从吃饭、穿衣、种田、采茶、扫地、砍柴、除草去体会道。因此,当你,当你问禅师们如何修道的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之类的话,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辗转反侧。而禅者则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不住相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上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皆空,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献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槃,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3 、 息灭妄想

  

  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他归罪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经济建设落后,世道不公,人情淡漠等。其实,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为心念上有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的错误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烦恼,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失去平静的内心;妄想使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坐立不安;妄想使我们忙于寻求种种声色刺激;妄想使我们干种种坏事。 —— 要想解脱痛苦,就得息灭妄想。如何息灭妄想呢?

  

  不住相能息灭妄想。经常听到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的时候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对治?我说办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很多忘想?一个人的心念有它前后的延续性,要想打坐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如何用心。打坐时最强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住著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视一切,保有一颗无住的心,空灵的心。对一切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丝毫的踪迹,打坐时心自然清净了。

  

  念佛能息灭妄想。人们往往错认为念佛是老太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曾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地念佛,被她孙子知道,有一天,她孙子拼命地叫:奶奶,奶奶!叫个不停,老婆婆听了之后就说:没完没了地叫什么?这时她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不耐烦,而你一天不停地念佛,佛也会生气的。这个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凡人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自作聪明。我们念佛难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吗?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忘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净。所以,在《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息灭妄想,深入禅定。这是最佳的方法。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敬乱,止心一处;毗钵舍那,汉译曰观。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小乘止观大多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妄想息灭,止观成就了。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家修行的重要方法。话头的种类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谁;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么等等。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地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的人,当他话头参到得力时,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

  

  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想息灭妄想。当然息灭妄想还有很多好处:息灭妄想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息灭妄想就能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提高办事效率;息灭妄想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息灭妄想能使你的真心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息灭妄想就能正确的认识一切。这此充分说明了息灭妄想的重要性。

  

  4 、 认识自己

  

  人类文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在宏观上有能力去认识其它星球,可以乘飞船遨于太空之中;在微观上,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直探物质的本质,发现物质基本结构,创造出原子弹。遗憾的是,人类却没能认识自己。是否认识世界容易,而认识自己难呢?

  

  不认识自己是生命痛苦的根源,要想解脱痛苦,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禅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是认识自己。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里面,身体不是我们自己,因为身体乃是四大的假合;思维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思维是概念的延续。除了身体思维,我是什么呢?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 “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 这是说我们除了妄相执著,还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我们认识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怎么去认识呢?大珠慧海禅师去参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启之下,当下认识到了自己。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视,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思想,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所以禅师要我们远离妄想分别。如临济禅师上堂开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个僧人想了一下。师放开手说:我位真人是甚么干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把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也拿不动,于是就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过了一会儿,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个公案都告诉我们,要从离开思维中去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我们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见到自己的心性。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到本性了,对六祖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益的,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

  

  凡夫众生无始以来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就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升沉于六道之中。倘能认识自己,就能息灭妄想,不随外境迁流,掌握自己的生命,开发生命中的种种智慧潜能,断除种种烦恼,完善人格,得大自在。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