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年來一直苦心地在建設著世界,農民不斷修理地球,工人在改造地球,軍人在保護地球,科學家在研究地球,哲學家在探索地球,文學藝術家在描繪地球,以及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在試圖豐富地球上的生活,這才使得人們從原始社會的愚味落後進化到今天的高度文明。無常使世界進步發達,無常也告訴我們人類文明最終是毀滅。因爲世界本身就有成住壞空,當這個世界要毀滅的時候,人類的文明還會存在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3 ) 相信緣起性空: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幾乎穿著整個佛教教義。佛教的因果不同于宿命論者所說的因果,它是建立在因緣上,由因緣決定因果。無常也是一樣,世間一切事物爲什麼無常呢?因爲緣起。緣起又是宇宙生長的規律。經論上說到:“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說世間上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都是緣起,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偶然有的,離開了因緣找不到任何一法。

  

  緣起具體的內容主要包括四緣,佛經中講四緣生諸法:一、因緣:是事物生起中最親的條件。比如我們在田地中播下一顆種子,這種子就是因緣。二、增上緣:是助成某種事物成長的外在條件。一顆種子的成長,需要有土地、水份、人工、陽光等條件。這些條件就是增上緣。叁、所緣緣:所緣是緣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緣。比如眼識生起要有色境,耳識生起要有聲境。色聲之境就是所緣緣,它是心識生起的重要條件。四、等無間緣:我們心念的現前,如流水般相繼相續,一念接一念。在一個心識活動的過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刹那之間,同時出現兩個不同的念頭,必須要特前念過去了後念方能生起,那麼這個前念就是後念生起的等無間緣。這也是心識生起的一種緣。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不是緣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鐵釘、木頭、油漆、木工等因緣和合,才能造成一張桌子。又如我們人是五蘊和合,五蘊中色蘊物質,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識指各種心理活動,識蘊是精神主體意識。由這些條件聚在一起,才成爲一個人。又,人的任何一種精神活動都要有衆多因緣,如五識中的眼識要有九緣生:即光線、空間、色境、注意、種子、俱有依(根身)、分別依(意識)、染淨依(末那識)、根本依(阿賴耶識),這九緣具備了眼識才能生起。小到一張桌子,一種心識的生起,大到整個宇宙,無不是緣起的。

  

  佛教讓我們用緣起去觀察一切,透過緣起的現象,洞達事物的性空,一切現象無不緣起,同時也無不是性空。叁論宗的根本論典《中論》中說: “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 ” 。因緣所生法爲什麼說是空呢?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自性是一種不由因緣固定不變的自體。比如前面所說的桌子,是由木工、木頭、鐵釘等條件組成,離開了這些條件,請問桌子是什麼?又構成桌子的條件如木頭,它也是地水火風各元素的組合,離開了這些元素,木頭又是什麼?再說人是五蘊的假合,假如離開五蘊人是什麼?由此可見緣起法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緣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並不否定現象,認識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認識到事物的假相宛然,這就是中道的認識,也就是正確的認識。

  

  在佛教的般若經典中,處處都讓我們要用這種中觀的思想去觀察一切。如《般若心經》上說: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這裏告訴了我們緣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錯誤認識,它是菩薩用無限智慧透視的結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緣起的有與自性空不是兩個東西,有很多人對佛教的空往往認識不足。或以爲空在色外,或以爲色滅才空,因而對空産生了許多誤解,這是錯誤的。佛教講的空,是緣起有的當下就是性空,不可以離開緣起有另外去找性空。度一切苦厄,是說作爲生命,只有認識到這種道理,才能度脫人世間的種種苦惱

  

  2 、 不住于相

  

  衆生因爲住于虛妄不實的顛倒相上,起煩惱造業,導致了生命的種種痛苦。要想解脫痛苦,必須不住于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視世間的一切事物。認識到它的因果性、無常性、緣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看破世間萬事萬物的實質,你才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會住著于假相,這樣就可以避免貪嗔癡煩惱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帶來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經典中,《金剛經》就是宣說不住相修行。經中須菩提向佛陀提問:善男子善女子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時,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全部經文都是回答這兩個問題,雲何應住,是問修學佛法者心如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是問通過什麼方法降伏其心。

  

  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無住生心。無住是不住于相,比如在修布施時,經上說: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香味觸法布施。又說: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住相的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時要觀察叁輪體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時,心有所住,則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時,心無所住,則布施無限,功德也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經上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果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廣度一切衆生,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衆生相,菩薩如果在度生時尚有我相衆生相,就沒有資格稱爲菩薩。

  

  在學習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經上說: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保況非法。通常人們沒有學習佛法以前,住于世間相,學了佛法之後,又住于佛法相。其實,只要是住相,一樣都能成爲修道的障礙,譬如沙子放在眼中,與金子放在眼中一樣都會影響眼睛。所以修學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間相,也不能住于佛法相。

  

  在修證佛法中,不能有修證相。經上說:須陀洹沒有得須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沒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沒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羅漢也沒有證得阿羅漢相。因爲阿羅漢如果認爲我得阿羅漢果,那就是有我人衆生壽者相。又說: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須陀洹等四種是聲聞乘的四種果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無上佛果。叁乘行者在修證佛法過程中,以般若慧證諸法實相,能所雙亡,無智無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別,早就知道真理不相應了。

  

  《金剛經》告訴我們: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 實相者即是非相。 ”“ 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 。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等等,都說明了相是虛妄不實,實相是無相,要證得實相,就不能住于相。因此,經中處處以般若去觀察一切: “ 如來身相者,即非身相 ” ;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 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 “ 所言衆生者,即非衆生,是名衆生 ” ,從而達到無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發展到五相祖之後,以金剛經的思想作爲修證上的指南。六祖就是從聽聞《金剛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而大徹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也體現了般若空無相的道理。

  

  後來,六祖在《壇經》上也以無住相修行教授學人。比如對于煩惱與菩提的區別,六祖曰: “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煩惱菩提就在于執境與離境,執相就是煩惱不執相即是菩提。又如見性成佛,祖曰: “ 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 ” 又說: “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 佛性每人都本相具足,只爲煩惱塵勞不得顯現,如能用般若觀照一切,不住于相,就能見性。

  

  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六祖指出了禅宗的幾大要領。《壇經》上說: “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 ” 無念者,念是念著于境,對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無相者,實相無相,行者要能離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證得清淨法性。無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爲無住。

  

  在具體修行上,禅宗也表現出與其他宗派在方法上的差異,比如參禅向來都強調打坐,而六祖卻呵斥坐相,如《壇經》說: “ 善知識,道要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善知識,又有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衆,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 道是通過無著的心境才能證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勢必不能證得大道,又說: “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 ” 也是反對住著坐相。

  

  基于這些前提,禅者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不取不舍的無著生活。因爲他們不住著相,绐終過著極爲簡單儉樸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頭陀,居住石岩,一件…

《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