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屆:中國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王雷泉)▪P3

  ..續本文上一頁 中國化 ” 和 “ 化中國 ” 的辨證統一,真不離俗而不退墮爲俗,實應兼權而不依附于權。佛教在適應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優良傳統的同時,也屈從了其中的消極面,付出了影響至今的負面代價。可舉以下數點:

  

  1 、 主體性格不明,化世導俗功能不足。也世,爲佛教最可寶貴的宗教性格。也世並非逃離,而是 超越、提升世間,它建立在對現存世間的價值批判上。由于中國長期以來以政治倫理爲中心的儒家思想及祖先崇拜的宗教模式爲治國之本,儒教被統治者尊爲正統,具有國教地位。迫使佛教在世間法上不得不順應、依附政權和儒教。但過分依附世俗政權,遷就民俗淫祀,則降低了佛教的宗教性格和文化品位,化世導俗的人乘正法未能得到應有的弘揚,這是佛教走向衰敗的原因。

  

  2 、 教團組織渙散。受以上依附政權和儒教之製約,佛教長期以來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教會組織,四衆弟子示處于有序的內部結構。結社組織往往不是由教團作組織上的保證,而是受主事人的魅力所左右。當主事人素質低下,極易演化爲會道門,而與正宗佛教爭奪信徒。

  

  3 、 修學次第不夠完備。由于中國佛教崇尚簡易,故修學次第不甚嚴格完備。學佛者往往一入門便參禅、念佛、忽略了初入門必先修習的培植信根、聞思經教、發心、持戒、做人等,因而易生因地不真、戒基不固等弊端。或者忽視世間法,注重死後的生活;或者把神聖的佛法混同于世間法,把人間佛教庸俗化。

  

  叁、佛教在未來發展所面臨的若幹問題

  

  文革結束之後,中國佛教有兩個轉折階段:第一個是 1978 年中共十一屆叁中全會在宗教問題上的撥亂反正,結束了中國無法無天的局面。無法者,社會主義法製受到破壞;無天者,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失去了社會的精神生態平衡。第二人是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全國轉入市場經濟。前一個轉折,爲佛教從一片廢墟中恢複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後一個轉折,則爲佛教在下個世紀的全面複興提供了根本的社會基礎。從政企合一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有一個幾十年的陣痛期。這期間價值失落,利益重組,宗教的作用日益發揮,成功都和失落者,都會到宗教中去尋求慰藉。以書刊出版爲例,現在圖書市場普遍萎縮,唯有股票、色情、宗教叁大類行情看好。這叁類書相生相克、共存共榮的局面,現在已初見端倪。宗教的必然複興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轉移的客觀事實。問題在于:在中國已有二千年曆史、幾乎成爲中國固有文化組成部分的佛教如何在這場宗教複興運動中抓住機遇。下面分叁個問題探討一下:

  

  第一、 前面提到在曆史製約佛教發展的叁層關系,前叁層已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儒教已從政教合一的國教地位退出,恢複了儒學的人文思想原貌,佛教在原儒道佛叁教關系中的屈辱地位已不複存在。如果說曆史上的中國佛教是印度宗教和中國宗教二大河系彙流的産物,那麼今天的佛教則是全方位地面臨著世界叁大宗教河系沖撞融彙的問題。在同一政教環境下,佛教面臨著的強大對手是基督教和五花八門的外道會門。當基督教以其狂熱的信仰熱忱、團契精神和廉價的經濟開銷進軍農村內地時,佛教依然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並以越演越烈的商品化禮儀,把自己封閉在一人狹小的天地。

  

  第二、中國在走向現代化,工業文明在推動佛教傳播的同時,也會帶來世俗化的弊病。據我看來,隨著法製建設,對佛教在政治上壓製的極左做法對佛教的負面影響的比重正在下降;而在經濟上利用佛教的極右做法對佛教的負面影響的比重正在上升。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土豪劣紳對寺産巧娶豪奪,將成爲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它對佛教的破壞將是致命的。政治上的彈壓,只能激發佛教徒的護教熱忱和敵忾心理;經濟上的腐蝕,毀掉的就不是一代人了。中國佛教在曆史上就是從城市走向農村才有廣闊的發展天地,現在依然如此。目前佛教不過是在大城市和旅遊線上保有觀光性的寺院,農村卻是神漢巫婆的天下。中國佛教宗教精神的複蘇,唯有向廣大農村傳播才能使佛教返樸歸真。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振興,唯有從大專青年的培養(包括佛學院中的優秀學僧)入手才能提高佛教的文化品味。

  

  第叁、佛教如何在信仰、社會、文化叁大層圈中保持均衡發展。這裏有很多操作層面的問題,比如,確保佛教自內證的實踐品格須有權威的評價系統,新型佛教教育有助于統一教團的形成,等等。但我覺得有叁個根本性的理論問題是有待討論的:

  

  1 、關于宗教的 “ 五性論 ” ,是在肯定宗教必然消亡的前提下,承認宗教具有長期性、複雜性、群衆生、民族性和國際性。這固然比原來占統治地位的 “ 鴉片論 ” 前進了一步,但由于這一理論的多義性,各界人士皆可據比得出合乎自己需要的解釋。

  

  2“ 關于宗教的 “ 適應性 ” ,即宗教必須適應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民俗習慣。在這一理論支配下,宗教的正面作用似乎多集中在國際交往和旅遊觀光上,而宗教批判現實、化世導俗功能則被忽略了。

  

  3 、關于宗教的 “ 文化性 ” ,由上述二個理論所製約,有些佛教界和學術界人士避開宗教的信仰層圈和政教關系等敏感問題,推出宗教是一種文化 “ 的口號,僅在宗教的文化層圈中做文章,模糊了佛教的宗教品格。

  

  對上述問題,縱然現階段還不能完全解決,但教內外的知識分子對此作前瞻性的研究,卻是刻不容緩的了。

  

  佛教在中國已有二千年曆史,今後,只要還有人類存在,佛教就將繼續存在下去。佛教在過去就經曆了中波折和苦難,現在和未來也不會一帆風順。佛教在未來如何發展,現在無法預料,我們只能說通過這個夏令營看到未來的希望,那麼未來究竟怎麼發展,我想可以用佛門中的一句話: “ 要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要知未來果,現在作者是 ” 。要知道佛教未來的走向如何,就取決于我們今天走的每一步,所以現在還很難預料。但可以從修證、見地和行願叁方面努力:修證上,回到釋迦牟尼,以四谛、叁學、叁法印作爲根本標准,不能篡改出離解脫這一佛法的根本宗旨。在見地上,充分肯定中國佛學對印度佛學的創造性發展,中國佛教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行願上,強化理想主義的色彩,突出菩薩精神的 “ 悲 ” 字:上求菩提,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下化衆生,雖知不可,勉而爲之。所以對中國佛教的未來走向,我想有八個字:念出來供養大家:頭在肩上,路在腳下。非常平談,禅也是非常的平談, “ 平常心是道 ” 。我們有很長的時間不知道頭在自己的肩上,也沒有路。我們的佛教、我們的文化恐怕要提倡這八個字 “ 頭在肩上,高昂我們高貴的尊嚴的頭;路在腳下,通過我們每一步的踏踏實實的努力,使中國佛教真正能夠走向世界。這樣我們才能無愧于趙州祖師、臨濟祖師,我們這個夏令營的營員們、同道們才無愧于淨慧大和尚和柏林寺的常往。

《首屆:中國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王雷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