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届: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P3

  ..续本文上一页 中国化 ” 和 “ 化中国 ” 的辨证统一,真不离俗而不退堕为俗,实应兼权而不依附于权。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屈从了其中的消极面,付出了影响至今的负面代价。可举以下数点:

  

  1 、 主体性格不明,化世导俗功能不足。也世,为佛教最可宝贵的宗教性格。也世并非逃离,而是 超越、提升世间,它建立在对现存世间的价值批判上。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及祖先崇拜的宗教模式为治国之本,儒教被统治者尊为正统,具有国教地位。迫使佛教在世间法上不得不顺应、依附政权和儒教。但过分依附世俗政权,迁就民俗淫祀,则降低了佛教的宗教性格和文化品位,化世导俗的人乘正法未能得到应有的弘扬,这是佛教走向衰败的原因。

  

  2 、 教团组织涣散。受以上依附政权和儒教之制约,佛教长期以来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教会组织,四众弟子示处于有序的内部结构。结社组织往往不是由教团作组织上的保证,而是受主事人的魅力所左右。当主事人素质低下,极易演化为会道门,而与正宗佛教争夺信徒。

  

  3 、 修学次第不够完备。由于中国佛教崇尚简易,故修学次第不甚严格完备。学佛者往往一入门便参禅、念佛、忽略了初入门必先修习的培植信根、闻思经教、发心、持戒、做人等,因而易生因地不真、戒基不固等弊端。或者忽视世间法,注重死后的生活;或者把神圣的佛法混同于世间法,把人间佛教庸俗化。

  

  三、佛教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佛教有两个转折阶段:第一个是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中国无法无天的局面。无法者,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无天者,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失去了社会的精神生态平衡。第二人是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转入市场经济。前一个转折,为佛教从一片废墟中恢复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后一个转折,则为佛教在下个世纪的全面复兴提供了根本的社会基础。从政企合一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有一个几十年的阵痛期。这期间价值失落,利益重组,宗教的作用日益发挥,成功都和失落者,都会到宗教中去寻求慰藉。以书刊出版为例,现在图书市场普遍萎缩,唯有股票、色情、宗教三大类行情看好。这三类书相生相克、共存共荣的局面,现在已初见端倪。宗教的必然复兴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转移的客观事实。问题在于: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几乎成为中国固有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如何在这场宗教复兴运动中抓住机遇。下面分三个问题探讨一下:

  

  第一、 前面提到在历史制约佛教发展的三层关系,前三层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教已从政教合一的国教地位退出,恢复了儒学的人文思想原貌,佛教在原儒道佛三教关系中的屈辱地位已不复存在。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佛教是印度宗教和中国宗教二大河系汇流的产物,那么今天的佛教则是全方位地面临着世界三大宗教河系冲撞融汇的问题。在同一政教环境下,佛教面临着的强大对手是基督教和五花八门的外道会门。当基督教以其狂热的信仰热忱、团契精神和廉价的经济开销进军农村内地时,佛教依然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并以越演越烈的商品化礼仪,把自己封闭在一人狭小的天地。

  

  第二、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工业文明在推动佛教传播的同时,也会带来世俗化的弊病。据我看来,随着法制建设,对佛教在政治上压制的极左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下降;而在经济上利用佛教的极右做法对佛教的负面影响的比重正在上升。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土豪劣绅对寺产巧娶豪夺,将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它对佛教的破坏将是致命的。政治上的弹压,只能激发佛教徒的护教热忱和敌忾心理;经济上的腐蚀,毁掉的就不是一代人了。中国佛教在历史上就是从城市走向农村才有广阔的发展天地,现在依然如此。目前佛教不过是在大城市和旅游线上保有观光性的寺院,农村却是神汉巫婆的天下。中国佛教宗教精神的复苏,唯有向广大农村传播才能使佛教返朴归真。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振兴,唯有从大专青年的培养(包括佛学院中的优秀学僧)入手才能提高佛教的文化品味。

  

  第三、佛教如何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保持均衡发展。这里有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确保佛教自内证的实践品格须有权威的评价系统,新型佛教教育有助于统一教团的形成,等等。但我觉得有三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是有待讨论的:

  

  1 、关于宗教的 “ 五性论 ” ,是在肯定宗教必然消亡的前提下,承认宗教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生、民族性和国际性。这固然比原来占统治地位的 “ 鸦片论 ” 前进了一步,但由于这一理论的多义性,各界人士皆可据比得出合乎自己需要的解释。

  

  2“ 关于宗教的 “ 适应性 ” ,即宗教必须适应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民俗习惯。在这一理论支配下,宗教的正面作用似乎多集中在国际交往和旅游观光上,而宗教批判现实、化世导俗功能则被忽略了。

  

  3 、关于宗教的 “ 文化性 ” ,由上述二个理论所制约,有些佛教界和学术界人士避开宗教的信仰层圈和政教关系等敏感问题,推出宗教是一种文化 “ 的口号,仅在宗教的文化层圈中做文章,模糊了佛教的宗教品格。

  

  对上述问题,纵然现阶段还不能完全解决,但教内外的知识分子对此作前瞻性的研究,却是刻不容缓的了。

  

  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今后,只要还有人类存在,佛教就将继续存在下去。佛教在过去就经历了中波折和苦难,现在和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佛教在未来如何发展,现在无法预料,我们只能说通过这个夏令营看到未来的希望,那么未来究竟怎么发展,我想可以用佛门中的一句话: “ 要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要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 。要知道佛教未来的走向如何,就取决于我们今天走的每一步,所以现在还很难预料。但可以从修证、见地和行愿三方面努力:修证上,回到释迦牟尼,以四谛、三学、三法印作为根本标准,不能篡改出离解脱这一佛法的根本宗旨。在见地上,充分肯定中国佛学对印度佛学的创造性发展,中国佛教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行愿上,强化理想主义的色彩,突出菩萨精神的 “ 悲 ” 字:上求菩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下化众生,虽知不可,勉而为之。所以对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我想有八个字:念出来供养大家:头在肩上,路在脚下。非常平谈,禅也是非常的平谈, “ 平常心是道 ” 。我们有很长的时间不知道头在自己的肩上,也没有路。我们的佛教、我们的文化恐怕要提倡这八个字 “ 头在肩上,高昂我们高贵的尊严的头;路在脚下,通过我们每一步的踏踏实实的努力,使中国佛教真正能够走向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赵州祖师、临济祖师,我们这个夏令营的营员们、同道们才无愧于净慧大和尚和柏林寺的常往。

《首届: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