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參見霍韬晦:《絕對與圓融》,《如實觀的哲學》,法住學會出版,一九八八年,第一六零至一六叁頁)。
其次,一念叁千說與《華嚴經》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有著密切關系。叁法無差,是佛等視衆生的境界,也是衆生修行成佛的根據。但爲什麼要把觀心實踐的對象定位在一念妄心上,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卷二上指出,對于普通人來說,“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但觀己心則爲易”,因爲在觀自己一念心時,必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以及叁種世間,而“行人自選擇,可從于何道”(《大正藏》第叁十叁冊,第六九六頁)。顯然這叁千世間的架構,目的是爲人在成聖墮凡的生存境遇中,作出自己的選擇。正如湛然說:“一于念心,不約十界,收事不遍;不約叁谛,攝理不周;不語十如,因果不備,無叁世間,依正不盡。”(《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五之叁、《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第二九叁頁)。
由此可見,叁法無差,最後使衆生到佛的等級系列歸結到“己心”;色心不二,則進一步將十法界的等級系列及其各自對應的客觀環境 (依報世間) 皆歸結于己心中無明與法性兩種趨向的盛衰消長。無明,指意識處于昏昧狀態,使主體喪失自由,淪入受外部條件製約的鎖鏈之中;法性,指主體意識從昏昧中醒悟,轉化爲自覺意識,使主體脫離外部條件的製約而趨向解脫,無明與法性皆是主體意識活動的狀態,“無明法性心,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睡;達無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悟”(《摩诃止觀》卷六下,《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第八十二頁)。當無明占優勢時,主體就處于迷中衆生;當法性占優勢時,主體就趨向悟中之佛。無明即法性,表明主體蘊有轉迷成悟、轉染成淨的可能性;法性即無明,表明主體若不努力就會喪失自由。天臺宗通過對“一念無明法性心”兩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趨向的分析,表明世間的苦難與出世的解脫皆取決于主體的自由選擇。
在極小的“一念”中,即“具”有無明與法性兩種趨向。因此,一念心“具”的前提,是無明與法性具有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相“即”不二的關系。由此展開到倫理範疇,就是善與惡相即相入的對立統一的立場。善與惡不是截然對立而互相隔絕,而是即善有惡、即惡有善。“即”之對立統一關系,智者大師稱爲“相對種開會”或“敵對種開會”。四明知禮(九六零至一零二八)于《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提出,善惡相即,有“二物相合”、“背面相翻”、“當體全是”,叁種思考法,而以第叁種“當體全是”爲“相即”的真正旨趣(《大正藏》第四六冊,第七零七頁)。所謂“二物相合”,是善與惡具體各別而最終離開惡而合于善,此爲通教的看法,所謂“背面相翻”,善與惡是表面與背面的關系,即同一理體,隨緣而成爲善或成爲惡,此爲別教的看法;所謂“當體全是”,乃善與惡雖爲二,但其當體即爲矛盾的對立統一,由此引出性惡不斷的看法,這是天臺圓教的看法。
凡夫一念“具”無明與法性,同理,對于事物之理體,成佛之根據的法性,也同樣“具”有善惡染淨。這就是成爲天臺宗根本特色的“性具”思想。“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所謂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來具足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這稱作理具叁千。理具叁千對每一個別衆生隨緣現起,則稱作事造叁千。對理具與事造之間的體用關系,知禮指出:“理具叁千俱名爲體,變造叁千俱名爲用,故雲俱體俱用……夫體用之名,本相即之義故”(同上注,第七一五頁)。
“敵對種”相即的辯證法貫通于世間與出世間一切事物,將其運用于成佛根據的佛性論,結合十界互具說,則使性具論進一步發展爲佛之本性具惡的“性惡論”。既然十界互具,由此成立佛界與地獄界的相即說;再由此擴展至善惡問題,遂強調佛具性惡、地獄具善的說法。從現實來看,佛界被認爲是極善的世界,而地獄界被認爲是極惡的世界。但從善惡、色心、聖凡相即不二的對立統一立場看,它們之間又是互相融即、互以對方爲自己存在的條件。只有在善與惡之相克、精神與肉體相關的當處,才能把握住命的脈動,看到拯救的曙光。智者大師在《觀音玄義》卷上,明確提出善惡各有性善與修善、性惡與修惡的區別:“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于惡。以達于惡,故于惡自在,故不爲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複惡,廣用諸惡法門化度衆生,終曰用之,終日不染”(《大正藏》,第叁四冊,第八八二頁)。佛一方面具善的性質(性善),是作善的修爲者,另一方面佛沒有惡的行爲,但並沒有舍去惡的性質(性惡)。由于佛有性惡,所以能了解極惡之人作惡犯罪的心情,而且也能産生救濟的能力。只知善不知惡的所謂聖人君子或道學家是不能救濟惡人的,故不適合佛的資格。
一念叁千說,爲天臺實踐哲學體系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同時又使人惕厲反省的宇宙圖景,也爲人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根本的安身立命之處。天臺哲學的最高主體性在這裏得到最後確立,它表明主體具有選擇自己在十法界中任一層次及其相對應環境的絕對自由。主體在十法界內升降進退、成聖墮凡,悉取決于己心一念。一切衆生現前一念都具有叁千諸法,說明一切衆生包括地獄界中的衆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要使這種可能性轉化爲現實並不再退墮,則全靠主體在止觀修習中不懈努力。因爲平等中又具足差別相,只有嚴格的修持實踐,才能根除深藏于內心的惡念,而淨化爲聖人。
《二屆:禅定要略——從一念叁千說看生存困境之解決(王雷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