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届: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王雷泉)▪P3

  ..续本文上一页参见霍韬晦:《绝对与圆融》,《如实观的哲学》,法住学会出版,一九八八年,第一六零至一六三页)。

   其次,一念三千说与《华严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着密切关系。三法无差,是佛等视众生的境界,也是众生修行成佛的根据。但为什么要把观心实践的对象定位在一念妄心上,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二上指出,对于普通人来说,“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但观己心则为易”,因为在观自己一念心时,必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以及三种世间,而“行人自选择,可从于何道”(《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第六九六页)。显然这三千世间的架构,目的是为人在成圣堕凡的生存境遇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正如湛然说:“一于念心,不约十界,收事不遍;不约三谛,摄理不周;不语十如,因果不备,无三世间,依正不尽。”(《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五之三、《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第二九三页)。

   由此可见,三法无差,最后使众生到佛的等级系列归结到“己心”;色心不二,则进一步将十法界的等级系列及其各自对应的客观环境 (依报世间) 皆归结于己心中无明与法性两种趋向的盛衰消长。无明,指意识处于昏昧状态,使主体丧失自由,沦入受外部条件制约的锁链之中;法性,指主体意识从昏昧中醒悟,转化为自觉意识,使主体脱离外部条件的制约而趋向解脱,无明与法性皆是主体意识活动的状态,“无明法性心,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睡;达无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悟”(《摩诃止观》卷六下,《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第八十二页)。当无明占优势时,主体就处于迷中众生;当法性占优势时,主体就趋向悟中之佛。无明即法性,表明主体蕴有转迷成悟、转染成净的可能性;法性即无明,表明主体若不努力就会丧失自由。天台宗通过对“一念无明法性心”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趋向的分析,表明世间的苦难与出世的解脱皆取决于主体的自由选择。

   在极小的“一念”中,即“具”有无明与法性两种趋向。因此,一念心“具”的前提,是无明与法性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相“即”不二的关系。由此展开到伦理范畴,就是善与恶相即相入的对立统一的立场。善与恶不是截然对立而互相隔绝,而是即善有恶、即恶有善。“即”之对立统一关系,智者大师称为“相对种开会”或“敌对种开会”。四明知礼(九六零至一零二八)于《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提出,善恶相即,有“二物相合”、“背面相翻”、“当体全是”,三种思考法,而以第三种“当体全是”为“相即”的真正旨趣(《大正藏》第四六册,第七零七页)。所谓“二物相合”,是善与恶具体各别而最终离开恶而合于善,此为通教的看法,所谓“背面相翻”,善与恶是表面与背面的关系,即同一理体,随缘而成为善或成为恶,此为别教的看法;所谓“当体全是”,乃善与恶虽为二,但其当体即为矛盾的对立统一,由此引出性恶不断的看法,这是天台圆教的看法。

   凡夫一念“具”无明与法性,同理,对于事物之理体,成佛之根据的法性,也同样“具”有善恶染净。这就是成为天台宗根本特色的“性具”思想。“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称本、理、体。所谓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来具足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这称作理具三千。理具三千对每一个别众生随缘现起,则称作事造三千。对理具与事造之间的体用关系,知礼指出:“理具三千俱名为体,变造三千俱名为用,故云俱体俱用……夫体用之名,本相即之义故”(同上注,第七一五页)。

   “敌对种”相即的辩证法贯通于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事物,将其运用于成佛根据的佛性论,结合十界互具说,则使性具论进一步发展为佛之本性具恶的“性恶论”。既然十界互具,由此成立佛界与地狱界的相即说;再由此扩展至善恶问题,遂强调佛具性恶、地狱具善的说法。从现实来看,佛界被认为是极善的世界,而地狱界被认为是极恶的世界。但从善恶、色心、圣凡相即不二的对立统一立场看,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融即、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只有在善与恶之相克、精神与肉体相关的当处,才能把握住命的脉动,看到拯救的曙光。智者大师在《观音玄义》卷上,明确提出善恶各有性善与修善、性恶与修恶的区别:“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于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曰用之,终日不染”(《大正藏》,第三四册,第八八二页)。佛一方面具善的性质(性善),是作善的修为者,另一方面佛没有恶的行为,但并没有舍去恶的性质(性恶)。由于佛有性恶,所以能了解极恶之人作恶犯罪的心情,而且也能产生救济的能力。只知善不知恶的所谓圣人君子或道学家是不能救济恶人的,故不适合佛的资格。

   一念三千说,为天台实践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同时又使人惕厉反省的宇宙图景,也为人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安身立命之处。天台哲学的最高主体性在这里得到最后确立,它表明主体具有选择自己在十法界中任一层次及其相对应环境的绝对自由。主体在十法界内升降进退、成圣堕凡,悉取决于己心一念。一切众生现前一念都具有三千诸法,说明一切众生包括地狱界中的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并不再退堕,则全靠主体在止观修习中不懈努力。因为平等中又具足差别相,只有严格的修持实践,才能根除深藏于内心的恶念,而净化为圣人。

  

《二届: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王雷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