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屆】普茶發言選摘
明海法師:
今天是這屆夏令營的第六天,在這幾天裏主要是講課的老師們在說、在講,各位營員在學習方面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心得,對柏林寺常住有什麼意見,對這次活動有什麼建議,大家相互討論的機會並不多,所以今天晚上我們安排這麼一次普茶會,讓大家暢所欲言。
淨慧法師:
趙州祖庭有一個傳統,就是“趙州茶”。“趙州茶”已經流傳了一千余年,盡管在柏林寺有一段時間,“趙州茶”的傳統已經失傳了,但是“趙州茶”卻是流傳天下。在柏林寺失去這個傳統的時候,在各地依然流行著“趙州茶”這個公案。今天晚上既然是普茶會,那麼作爲趙州祖庭的本地風光,首先就請大家品嘗“趙州茶”。
趙州祖師當年教人“吃茶去”的時候,應該說是解決了無數人心頭的彷徨和徘徊、困撓和煩惱。千載之下,我們今天來吃茶的時候,應該還具有同樣的味道,我們才能夠真正延續趙州的門風。可是我自己非常慚愧,“趙州茶”究竟是什麼味道,我自己也沒有嘗到。但是我希望通過這種提倡,使大家能夠嘗到“趙州茶”的味道。
徐如雪(上海):
這幾天我感受頗深。因爲在這以前,我是基本上沒有接觸什麼佛教的,只是看了一些佛教基本的書。在這幾天裏,我是聽一場報告,佛教對我的影響就深一層,到了昨天我覺得還是應該皈依叁寶。所以這幾天對我的一生影響頗大,可能是我的生命的轉折點吧。我以前把佛教看成一門學問,可以作爲一種愛好來研究。現在我覺得應該把佛教作爲安身立命的一種法,而且我已經皈依了佛教,作爲一名叁寶弟子,就應該有責任來弘揚佛法。
班文戰(北京):
今天柏林寺的大和尚和各位法師慈悲,請我們品嘗趙州茶,以我有限的知解來看,趙州茶的味道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人品嘗是不一樣的。我自己的感覺就是趙州茶綿長而清淡,溫暖而又親切。
我想講一兩點這次參加夏令營的感想。我想我和柏林寺夏令營應該是機緣很深的,因爲我接觸佛教就是從去年參加第二屆生活禅夏令營的一個朋友那裏開始的,今年初皈依了叁寶。皈依以後,我就一直希望能有大德來給以指引。來到這裏,首先是改變了我對僧人的印象,以前我對佛教徒特別是僧人接觸很少,總覺得僧人應該是非常嚴肅的,但是這次看到柏林寺從大和尚到各位法師都很有親和力,使我對佛教有了一個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再一個感覺就是這次活動給我生活的指導是相當大,從吃飯、走路、穿衣到生活當中的各個方面,對佛教的精神都有了一些親身體驗。我覺得這次活動給我的最大幫助,就是使我能夠從知見方面解決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以前總是把“空”和“有”,“有爲”和“無爲”,“出世”和“入世”對立起來,通過各位法師的講座,通過觀察各位法師的言行,使我對這些問題有了一點點的認識。
這幾天給我的感覺可以說是很清涼的,雖然說前兩天有一些悶熱,但是我們內心的感覺,我想各位和我的感覺都是一樣的:這幾天我想我們的身體是越來越累,但我們內心卻越來越輕松。這幾天時間我感覺過得非常非常快,眼看就要離開柏林寺了。但是我想,即使我們暫時離開了柏林寺,但不論走到什麼地方,處處都應該是我們的柏林寺,也就是說生活當中處處都應該是我們的道場。而且我非常希望以後能夠再有機緣重歸柏林寺。
王相輝:
我說說出坡拔草的一點體會。寺裏草坪本來種的都是好草,但是野草長出來比好草根紮得還深,拔的時候非常費力。因此我想我們的修行過程就好像把好草保護起來,把那些惡的東西——野草,即使根紮得再深,也要有決心、有信心把它們拔出去。也就是說,種下什麼,就長什麼,把好草留下了,留了好種子,那麼到第二年肯定長出的是好草,是草坪的草;如果留下野草的種子,第二年長出的就是野草。因此奉勸大家,即使再難,野草草根紮得再深,我們也一定要把它拔出來。
某營員:
我對佛教了解很少,因爲聽朋友的介紹,才有幸參加這一次生活禅夏令營。我原來對佛教的認識有一些錯誤的地方,比如認爲僧人出家是消極避世。現在通過生活禅夏令營這些想法都改變了。我覺得學佛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我非常贊同生活禅提出的“但看腳下,莫問前程”的修行要點。無論我們幹什麼事業,無論搞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應該是這樣子的。另外,我覺得這次活動從整體上來說,辦得非常圓滿,但我覺得各位營員之間,還有營員跟各位法師、居士之間,相互談心的機會比較少,大夥不能夠充分地交流。我希望以後辦夏令營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一點。
某營員:
我剛開始學佛是出于一種健康的考慮,因爲我的身體特別不好。但是學佛以後我就覺得僅僅是因爲身體的原因在佛教中找到寄托的話,那就低估了佛教。我參加了第一屆夏令營以後,我學會了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工作,在工作當中,我努力精進,獲得了很多殊榮。但是這些榮譽並沒有真正改變我的心態,我始終是用一種被迫承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由于健康等原因,我生活得非常消極,我不太熱愛我的生命,我覺得死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一種解脫。但是通過這次夏令營,通過各位法師的教導,我覺得應該用一種積極的、快樂的、甯靜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既然我不在乎外在的榮譽,那麼我就要努力尋找一種新的信念、新的精神支柱。我想以我的行動來感謝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同修。
某營員:
我建議夏令營設立一個寫日記的功課,這樣我們可以把從入營開始一直到結束這幾天的內心感受都記錄下來。這也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實際修行的一種反省。另外,我還希望夏令營多安排一些營員和老師們接觸、請益的機會,有時候想問問題,但在課堂上又不方便也不好意思,如果安排一個時間,讓老師們分別地坐在某個地方,讓同學們分頭去提問,這樣一些具體的問題就可能得以解決。
鄭征(南京):
我學習佛法的一個感受是我們要自強不息,就是說修行不能等諸佛菩薩幫忙,修行要靠自己努力,很多事情應該多想想自己做得怎麼樣,而不要求別人怎麼樣。還有一個感受是我們修行應落實在生活當中,從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壞習氣開始,有時候我們講起佛法來可以天花亂墜,但是一落實到行動上,改正壞習慣就挺難,所以我覺得學佛還是要實實在在的。
某營員:
能有這樣的機會是我的福份,我感到非常高興。我的專業是心理學,我的研究方向是身心健康,但是在我學習本專業的過程中,看到咱們國家學術內部是照搬西方那一套,對這種現狀,我是越學越不滿意,所以回過頭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儒家、道家、氣功等等我都涉及過,但是最後我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佛家的學說上了,佛教的苦集滅道四谛說把人生講得比西方透徹得多,而且佛教的大乘精神、普渡衆生的精神特別令人感動,這也成了我個人的向往和追求。另外,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初學者如何對佛教、佛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因爲自學感到特別難,所以中國佛學院是不是也招收我們這些俗人,比如辦函授、旁聽等等
能不能有這樣的機會,我期待著那一天。
某營員:
我想以我這幾年學佛的體驗,發表一下我自己的理解。首先是關于社會對佛教的誤解,我們在弘法的過程中很多人不理解,我想這與我們本身沒有真正領悟佛法,沒有善巧方便有關。我們之所以感到苦惱、矛盾,原因還在于我們自身有障礙。第二是我們在生活中要隨緣而不要攀緣。正如淨慧法師所說的,我們要生活在當下,當下我們該做什麼就做好什麼,不要停留在過去,也不要思慮未來。做好了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就等于做好了所有的事情。
張磊(山東):
生活禅夏令營就要結束了,難忘各位高僧大德的講演,難忘雲水生涯,難忘傳燈法座,也難忘今天的普茶會。我建議淨慧法師出一本書,把生活禅的宗旨、意義、內容、方法都闡明,可以把這叁屆夏令營的講演都收集在一起,在全國公開發行,我想全國各地的青年人都會歡迎的。最後,我想剛才都是營員發言,能不能請每位師父送給我們全體營員一句話,可以是禅詩,也可以是警語。
來自遼甯的某營員:
我談幾句。第一個體會就是這次活動從中國佛協、河北佛協一直到柏林寺各位法師、居士都非常重視,活動組織得有條不紊。第二個體會就是在報到的那一天,一進大門看到有一塊牌子:“我已到家了。”我心裏非常溫暖,確實有一種好像遠方遊子歸家的情感。我帶了相機,馬上照了一張相。最後,關于夏令營,營員的吸收有年齡、文化等種種限製,今後是否可以舉辦春令營、秋令營、冬令營等等,給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講講不同的法門,比如對老人,就可以多介紹淨土往生的法門。
北京某居士:
我最早接觸佛教是看蔡志忠漫畫《禅說》和《六祖壇經》。我想,佛教能不能多運用這種淺顯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它
江西徐居士:
這幾天很多營員談到佛法與氣功的問題。我練過氣功,而且非常執迷、著魔,所以走了一大段彎路,要不是諸佛菩薩、大德法師慈悲攝受,我此生恐怕就毀了。我想把我的經驗說出來,各位同修也可以我爲教訓,少走彎路。
我練氣功曾經到了神經兮兮的地步,比如坐到衛星天線下邊,企圖接收宇宙外來的信息,這些說起來既可笑又可悲。走過這段彎路,再來親近佛法,感到佛教非常的親切、慈悲。那天坐禅,聽到大和尚…
《叁屆:普茶發言選摘(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